自有历史记载以来,新疆地区历来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上曾有许多古老的民族部落在此活动,著名的有塞族、月氏、乌孙、匈奴、羌、鲜卑、柔然、突厥、戛斯、回鹘、吐蕃等。这些来来往往的各民族居民,基本上都过着“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的牧猎生活。这些民族都具有尚武精神,善于射猎,英勇剽悍。最早的原始居民可能来自周邻的各个方向,与东西方都有联系。根据《汉书》记载,最早在西域活动的可能是来自西方的塞种人,他们原是中亚、西亚地区的一股强大势力,战国前来到伊犁河流域、天山西部、吐鲁番盆地和喀什、帕米尔一带,战国时期进入西域地区。他们精于骑射,过着游牧生活。在公元前7至前4世纪,是塞种人最强盛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羌人也入居西域地区。
《汉书·西域传》记载:
出阳关,自近者始,曰羌……西与且末接……西北至鄯善。
他们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南疆的塔里木盆地周缘的一些绿洲地区。直至唐代,西域长期为塞族、月氏、乌孙、匈奴、羌、鲜卑、柔然、突厥等游牧民族所占,他们的特点就是善骑射、习战攻、性悍塞。所以都很勇猛。唐时吐蕃强盛,一度占领了西域的于阗、龟兹、碎叶、疏勒等安西四镇,并占据了河西走廊。这时期原活跃在蒙古高原上的回纥族,到公元9世纪回纥改称回鹘,于公元840年被黠戛斯所灭,他们便来到西域,分布在天山以南广大地区。公元9—10世纪在新疆西部建立了喀喇汗王朝的地方政权,他们推行伊斯兰教,发动了对于阗回鹘佛教徒的“圣战”,使伊斯兰教成为绿洲居民信仰的主要宗教。元、明时期回鹘被称为畏兀尔,16世纪初,逐渐发展成为统一的、有共同民族心理意识的维吾尔族,以至成为今天新疆主体民族,绝大部分分布在南疆地区。当回纥族活跃在蒙古高原上时,他们也是游牧民族,也很善射猎,生性剽悍。只是到了南疆后,在大小绿洲进行农牧业生产,其尚武习气稍退。
哈萨克族是由历史上居住在伊犁谷地和中亚草原上的如塞种、月氏、乌孙、匈奴、康居等部落和部族,长期融合而成。到16世纪后,哈萨克部和柯尔克孜部陆续占据了北疆西部地区,他们依然在辽阔的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所以他们仍然保持着勇猛的人格。而原察哈台后王和所属蒙兀人逐渐退居南疆,与当地维吾尔族融合。
直到清代,在《嘉庆一统志》中《哈密·风俗》记载,“人骁悍,土良沃”;《迪化直隶州·风俗》记载,“其人勇猛敢战”。可见这一天性仍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