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社会是农业社会,人们之间的交往中情感色彩比较浓,即所谓历来是重人情的,在生活中用“礼”的观念来组合大家相互之间的交往情感。在传统的社会中,人际关系崇尚的是一种尊卑有序,重义轻利,和睦相处,热情友善的境界,“礼”是这种境界的核心。不管生产条件多么艰苦,人们的生活多么贫困,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很热情、很真挚,从来都是以“与人为善”的真情实意来增强相互间的友谊。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历代传承下来的优秀品格。
上海是一个新兴的商业城市,发展速度很快,短短一百多年,就已步入世界现代城市的先进行列。商业准则几乎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个细胞之中,在人与人的交往情感中也不例外,同样浸透着生意场上的利害关系和准则,讲究实惠,越来越变得缺乏人情味了。
在商业社会里,商人追求的是“唯利是图”,一切都要从“利”出发,简而言之就是,有利就有情,无利就无情。在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上,往往是重利轻义,同样是以利益为重,利益所在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感情,成为人际关系的纽带、桥梁和粘合剂。在人的交际圈中,利益高于一切,只要有利可图,那就是朋友,如果无利可图,再好的朋友,甚至是亲戚,也就有可能变成冤家对头,甚至六亲不认。这就是人们在社交场合,认钱不认人,什么人格、情感都会变得并不重要。正如王韬所说:
周旋揖让为谋食具文,谈吐诙谐皆求钱地步。
有人对这种商业人际关系作过较为深刻的分析:
服从于利益等交换原则的人际关系,必然使人变得十分势利世故。人的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越来越多的人以功利原则来指导自己的活动,成为功利行为主义者。他们在社会互动时考虑的是如何利用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或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实惠。人们在提供帮助时,往往会出现期待某种报酬的潜意识;请客送礼也是图有好处。这种功利原则演化成势利心理之后,必然会使那些不能给人提供足够的实惠或报酬的人受到冷落。势利心态也必然在社交方式中表现出以钱财取人,以衣冠取人的媚富贱贫,趋炎附势的行为。
这种功利主义的人际关系,完全势利化的交际,是最没人情味的。当然这种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商场上,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不无存在。所谓上海人很实惠,是指居家过日子讲究实惠,人际交往也讲究实惠,只为了友情而无实际个人好处的事情是不太愿意干的。上海人互相间的交往准则往往就是以这种实用主义的心态先来衡量对方,看你对他是否有用,如有一定利用价值,他就会与你结交往来;如发现你对他日后工作或生活无所帮助,那他自然与你疏远,哪怕是原来有相当深交的朋友或是同学,也在所不惜地断然拒绝往来。我就当面听到过一位上海人对他好友说过:“大不了我以后不用你就是了”。从此俩人就反目为仇了。我当时听了很漠然惊讶,好朋友间怎么会说出如此秽言,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纯粹看成是相互利用的关系了。这就是这种势利感情的真实表现,也是上海人交友的一种普遍心态。
说句老实话,并非所有上海人都这样,或对此都认同或赞赏。就是一些商人当他从商场走出来后,有时他也会恢复人性,来到他的亲朋好友中,交流自己的感情,排解在商场上的压力,富有魅力和人情味。更多的是一些非商场交际的下层人群,如工人、农民、做小生意的人,他们生活比较拘紧,小日子过得比较清苦,但他们在人际关系上依然还保持着我国传统社会那种纯朴真挚的感情,在人际交往中依然洋溢着人们本能的富有人情味的交往。在这种真挚感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才是稳固的。就是在上海人中也不乏有人对那种功利主义式的交往,也很不满,他们感叹地认为,这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不值欣赏。只是用力去识破它,并很好地去利用,增强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