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人格地图
15347700000033

第33章 宽容抱团 勾兑调和

四川因远离中原王朝,自古是放逐流犯的场所,富饶的天府粮仓,历来是接济灾民的好地方,因此在历史上四川人不乏收容、接纳、接待了无数外来人口,他们对外来人口历来都是以热情厚道、助人为乐的精神相待。四川人在他们生存的封闭环境中,时时表现出开放、宽容的心胸和肚量。正是在这海纳百川的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的文明,也熔炼了自己立身待人的特殊人格。他们容易与人相处,在人际关系上,注意尊重别人的人格,善于调和折中,化解矛盾,顾全大局,相互照应,心里非常宽容。

四川自古以来,民风淳朴、质憨,为人纯正、敦厚、善良、温和、热情。由于环境闭塞,受外界影响较少,所以保留下来的中古遗风很多。许多地方仍保留着“富家好施与”的习俗,多做一些修桥铺路、立乡学、置义冢之类的善行。四川人特别注重人际关系,好走动,这里有句方言谚语:“水不搅不浑,人不走不亲”,通过经常的走动,礼尚往来,加强与亲朋好友的亲密关系,增进彼此的友情,人情味之浓,胜过其他地方。

四川人在日常生活中非常讲究“和为贵”,颇有“中庸之道”的风范,主张为人做事要讲究适度,要求不偏不倚,调和折中。信奉“得饶人处且饶人”,即使占理,决不能得理不饶人。他们“外辣内温”的宽厚性格和以诚待人的处世之道,颇得人心。

四川人家教很严,从小就教育孩子,要懂得孝道,在家要做一个孝子,出门要懂得仁义二字,做一个肯为朋友承担责任,不怕牺牲的侠义之士。为人朋友最反感的是不仁不义,他们将信用看得很重,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那么在社会上就抬不起头,很难立身作人。过去民间相互借贷,全凭信誉,无论借钱借物,一般都是口说为凭,靠的是诚实信用。他们有些俗语,如“与人为善,处处方便”;“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凡狡险狠毒欺伪巧夺之事,皆不肯为”。他们为人做事,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天理良心”,对人对事都要凭良心,从不做违背良心的事。

说到讲义气,不得不说说四川的“袍哥”。据王纯五的《袍哥探密》的研究,四川袍哥即哥老会,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当时是民间秘密的会党与秘密教门广泛融合的年代。四川袍哥影响范围很广,四川俗话:“袍哥能结万人缘”,“上齐红顶子(指当官的),下齐讨口子(乞丐)”;“千里不要柴和米,万里不要点灯油”。直到解放前,袍哥码头遍布四川城乡社会,江湖义气流行各个阶层的人群之中。直到如今,旧时代的袍哥社会流行的江湖义气并没有完全绝迹。在社会新闻中不时还有讲究哥们义气,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寻衅闹事,不分是非黑白,甘愿为朋友两肋插刀,触犯法律,铸成大错的事例。

四川是个既讲面子又讲人情的社会,要摆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少不了要加点“润滑剂”,于是“勾兑”便应运而生。“勾兑”本是酿酒业的专门术语,又称掺兑、勾扯、扯兑、组合、调配,原本是生产名优曲酒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神不可测的关键环节和工艺流程,故有“七分酿造,三分勾兑”的说法。当“勾兑”一语借用到社会生活领域的时候,它们便是喻指私下协商、打通关节等等隐蔽活动,这正好带有四川人特有的幽默、调侃的味道。因为四川是一个人情味很重的社会,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随时需要协调、需要勾兑,于是勾兑便如影随形,与四川人脱不了干系。

勾兑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举凡房屋、土地、水利、山林、婚姻等方面发生纠纷,争执不下时,便由双方当事人出面,共同邀请地方上头面人物来作主持人,通过在茶馆说理,以调解和处理纠纷,这就是旧时四川民间流行的勾兑方式——吃讲茶。一般都是一些争执事务,双方有了口角,需要分个是非,争个面子,又不便去打官司,于是找人出面“勾兑”一下,实际就是进行调解。理亏的一方付茶钱;如双方都有责任,那就平摊茶钱;如果双方都不服,勾兑不成,也有动手打起来的,最后请地方有势力的人来判说,由亏的一方赔付损失。当今社会头绪纷繁,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一些人在经济利益和各种欲望的驱动下,为了达到各自目的,不惜采用各种隐蔽、利诱的方式,去疏通关系,于是勾兑便无孔不入,风靡各个领域,几乎无处不见其影。举凡承揽工程、推销商品、求职就业、求医问药、升学入托、考核晋升、收税执法,乃至家庭关系、朋友交谊、男女感情等等,勾兑无不都有特殊功能。

“勾兑”是一种利益关系上的双向交流,是双方基于各自的利益所作的幕后交换与默契。四川一位作者曾杰在《话说“勾兑”》中剖析:

“勾兑”有两大特点:即隐蔽与利诱,所谓隐蔽,自不待言。“勾兑”是不公开的,或携重金造访于密室,或设盛宴同欢酒楼,或彼此让步达成默契,或投桃报李,结下私情。至于利诱,你“勾”我的权利,我“兑”你的金钱——“兑”者,交换也,双方各有好处,怎不其乐陶陶?于是,“勾兑”之风愈演愈烈。

“勾兑”是解决内斗不可缺少的工具,四川之所以“勾兑”盛行,最根本的原因是四川人“窝里斗”十分严重。其原因是“湖广填四川”后,改变了四川人的生存空间,加剧了矛盾。巴蜀移民文化的争斗品格便深深地沉淀在这些人的血液中。以致四川人的“内耗”和“窝里斗”十分突出,成为阻碍四川经济发展的痼疾。章太炎曾在《巴》诗中中肯地奉劝四川人:“同室勿相斗,相斗利豺狳”。这对四川人来说,真是金玉良言。

第七章 勇猛如虎的东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