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人格地图
15347700000034

第34章 尚武精神——虎气

在地域观念中,内地一般都按省来划分地域,如称河南为中州地区、称山东为齐鲁地区、称山西为三晋地区、称四川为巴蜀地区、称云南贵州为滇黔地区、称湖北湖南为鄂湘地区等等。一般没有按方位来统称一个地区的,惟独东北三省,人们习惯上总以“东北人”来称呼。东北三省的人不仅习惯于自称“东北人”,也真把东北三省看成一个整体。他们在内地也都以“东北人”视作“同乡”,并不以各自所在省份“辽宁”、“吉林”、“黑龙江”来细分。他们在人格上也有诸多相似之处。

东北地区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地区,从远古时代的各个族群,历经漫长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分化、组合,逐步形成肃慎、濊貊、东胡三大少数民族的族系。这些古老的少数民族都善于骑射,勇于征战,各族首领无不尚武立国。长期流动的生活方式,铸成他们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一经强大便要向外发展扩张,进军内地,甚至夺取全国政权。不难看出,在创造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中,曾经有过直接影响的少数民族政权,绝大部分都起自于东北地区。在前期就有鲜卑族的乞伏氏建西秦,慕容氏建前燕、后燕、南燕,拓拔氏建北魏,宇文氏建北周。特别是在五代以后更为突出,有契丹族所建辽朝。《契丹国志》记载,辽太祖阿保机,“帝生而拓落多智,与从不群。及壮,雄健勇武,有胆略。好骑善,铁厚一寸,射而洞之……部落惮其雄勇,莫不畏而服之”。辽太宗同样“雄杰有大志,精于骑射”。《金史》记载,金朝阿骨打,“十岁好弓矢,甫成童即善射”。直至清代入主中原后,仍保持习武风尚。所以有人总结:

北方风气刚劲,振古如兹,而东北尤胜。长郡承肃慎遗风,矢石砮,历夫余、新罗、百济之兵燹。而此风未改。揆厥原因,日在深山大泽之中,伍鹿豕耦虎豹,非素娴技艺,无以自卫。汉唐以降,兵威不及东北,诸部落纷争角胜,自为风气,即以弧矢之优劣决部长之雌雄,而民气亦为所转移焉,地势使然也。故辽、金、元崛起东陲,遂挟其尚武之精神,以统一寰区。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过:

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所不给予的东西,他们不得不以人力去获得。

东北原住民族的这种剽悍、凶猛、勇敢、善骑射的尚武品格始终保持着,这在历代的史籍中也都有明确记载。如《史记·货殖列传》就记有:“上谷至辽东,地踔远,人民稀,数被寇,大与赵、代俗相类,而民雕悍少虑”。《汉书·地理志》所记略同。而《后汉书·东夷传》中具体记载:夫余“其人粗大强勇谨厚,不寇抄。以弓矢刀矛为兵”。挹娄“多勇力,处山险,又善射,发能入人目”。高句骊“其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抄”。东沃沮“人性质直强勇,便持矛步战”。可见夫余人刚强、勇武,这是长期在艰苦条件下生活的结果。

到唐宋时期史书仍有记载。如《隋书·地理志》记:辽西习尚与太原同俗,而记太原:“人性劲悍,习于戎马”。《通典》、《太平寰宇记》中则记载高句丽国:“其人性凶急,有气力好战”。夫余:“其人性强勇,谨厚,不寇抄……以弓矢刀矛为兵,家家自有铠仗”。东沃沮:“人性质直、强勇,便持矛步战”,挹娄人:“性凶悍……其人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又善射”,同样勿吉人:“性凶悍”,靺鞨男子多智谋,骁勇过人,有“三人渤海当一虎”之谚。

以至到清代也仍然如此,在《嘉庆一统志》中记载,在辽东奉天府:其民“辽东地广,箕子教其民以礼义、田蚕识作,民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性悍果,善骑射;性朴实,气刚健;习礼乐,尚诗书。”在辽西锦州府:“人性淳朴,务农桑,习文礼。人多慷慨,尚气节。”在吉林:“旧风纯直,其祭天地,敬亲戚,尊耆老,接宾客,信朋友,礼意款曲,皆出自然。俗无市井,以射猎为业,精骑射,重诚信,尚诗书。”在黑龙江:“性质朴果决,好骑射弋猎。兼习礼义,务农敦本。”可见“性悍果,善骑射;性朴实,气刚健”等人格特征仍是他们的本色。这是东北人始终不渝的英勇本质。

东北原住民族,为了在东北地区的天寒地冻、荒原森林中的艰苦环境里生存下去,他们不能温文尔雅,从而养成了“山林气慨”。东北人的勇猛,往往习惯以虎喻之,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虎气。在东北人的心目中,是一种勇气,一种胆量,缺少它就是懦夫、狗熊。过去东北人的这股虎气,逐渐养成他们“只要瞪我一眼,马上动刀子”的一种原始的、愚昧的冲动,这种暴躁和攻击性的“虎气”,在今天现代文明中似乎显得很可怜、很不明智;但在古代艰苦条件下,这是必不可少的。直到今天位居大兴安岭的赫哲人、鄂温克人和鄂伦春人等,仍保持着骁勇尚武之习。

问题是东北狩猎民族所固有的勇敢、务实、莽撞的这种虎气,以后逐渐变态发展成极端的粗俗、冲动和蛮干。以至到近代,发展成一种凶残野蛮的冒险精神,于是出现了“匪气”,这种“匪气”有着浓烈的“草莽”味。所以有人称:“山东出响马,关东出马匪”,甚至有人说:“在东北,三人行,必有一匪”,以此形容东北土匪盛行。东北的土匪既有杀人越货、打家劫舍的凶残一面,也有仗义行侠、忠义抗敌的进步一面。这种品质是狩猎民族本性在畸形时代的变态表现。这些土匪虽有令人发怵的残暴行为,但当他们具有较高的政治社会意识后,他们也能发挥出个人英雄主义的威风。如在抗日战争中,甚至有的抗日英雄都曾出自土匪。

这股匪气在日常的生活中又产生另一种负面影响,这就是内地人多知道:“东北人没有不敢打的架”,“不到东北不知道胆有多大”;东北人也常说:“楞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

这些都是在恶劣环境下逼出来的。说起打架,东北人就是突出一个“猛”字,轻易不出手,一发怒就动手,并且专攻要害之处,他们讲究短平快。东北人的勇猛精神是值得人们所敬仰的,但这种勇猛之力用于打架上就会造成无谓的牺牲,也经常会引起内地人们对东北人的种种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