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北部依邻蒙古大草原,草原上的铁蹄、强悍无比的游牧民族南下时,山西是首当其冲,遭到他们的兵戈颐指,由此“尚武强斗”便自然而然成为山西人保卫身家性命的依托。所以古代山西人“尚武强斗”之人格,正是他们豪放内质的外显。他们在与异族的拼杀过程中充分显示出他们的勇武与刚烈,血与火的战斗,淬砺着他们坚韧顽强的性格。在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中,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中,在连年不断的烽火战乱中,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在给山西民众带来生活苦难的同时,使山西人自古就培育了尚武精神。
再说在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山西往往居于重要地位,这与当时盘踞山西的割据势力大都是强悍的少数民族,他们武力强盛,加上居于黄土高原东部,对于周围的河南、河北、陕西的关中地区而言,都是居高临下之势,所以能长期割据称雄。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
种、代,石北也,地边胡,数被寇。人民矜忮,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商。然迫近北夷,师旅亟往,中国委输时有奇羡。其民羯不均,自全晋之时固已患其悍,而武灵王益厉之,其谣俗犹有赵之风也。
《隋书·地理志》记载:
长平、上党,人多重农桑,性尤朴直,盖少轻诈。河东、绛郡、文城、临汾、龙泉、西河,土地沃少脊多,是以伤于俭啬。
其(指上党、河东、临汾等地)俗刚强,亦风气然乎。太原山川重复……俗与上党颇同,人性劲悍,习于戎马……故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
《宋史·地理志》中河东路:
其俗刚悍而朴直,勤农织之事业,寡桑柘而富麻苧。善治生,多藏蓄,其靳啬尤甚。
从以上史籍所载可见,秦汉时,山西人面对外来民族的剽悍,他们不得不“任侠为奸”、“好射猎”;到唐宋时期,山西人依然“人性劲悍,习于戎马”,“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这里的人们,“文武兼资”,是“天下精兵处也”;“其俗刚悍而朴直”。根据地方志记载,明清时山西人仍然尚武崇勇,清源人“强悍好斗”;文水人“性悍情乖”;岚县人“其性悍”;潞安人“地险而民悍”;平遥人“气刚劲”;大同人“俗尚武艺”;朔平人“风气刚劲,人尚勇敢”;代北人“沿武”;偏关人“习兵好射”;宁武人“性愚鲁而尚射猎”;足见山西人历来都是崇尚武艺。历代山西也出了不少名将,诸如汉代的霍去病、卫青,三国时的关羽,唐代以薛仁贵为代表的薛家将,宋代以杨继业为代表的杨家将等都是名垂史册的。直到现代仍有徐向前、傅作义、阎锡山等军事、政治要人。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孙中山先生曾赞扬:“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实乃山西之力”。
值得称颂的是山西的女性也保留了这种初民的遗风。她们和男人一样经得起岁月的摔打磨练,同样培养出凛冽刚毅的个性,她们同样奔放、粗粝、爽朗,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历史上山西出了个武则天,现代又出了个“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年仅15岁的小姑娘,面对敌人的铡刀,毫不畏惧地从容就义,为山西的父老乡亲立下了光芒四射的丰碑。有人说“三晋唯巾帼盛”,晋北有个娘子关,由此足见山西女子的英雄气慨。
山西人勇武强悍,他们粗犷豪放,在豪放中透着洒脱;他们坚韧刚烈,英武豪爽,但从不粗鲁好斗,他们更重义,以忠义而扬名,有义则为侠士,背信弃义则为人所不齿。他们在习武之中,以艺和义完美的结合为最高境界、最高追求。
但至近现代,随着山西经济的败落,山西人重“守成”,少“变通”,思想僵化,变得胆小怕事了。山西矿产资源丰富,而今山西人一味依靠资源输出,沦为最穷省份之一了。日本《世界周报》曾指出:
煤炭在给山西省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夺去了山西省人民的改革意识。许多人认为,只要挖出地下的煤炭,财富就会滚滚而来,不需要花费太大的努力就能生存下去。而可持续发展所不可缺的资源保护、产业废弃物的处理、公害的防止、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等方面的意识,还没有在山西人的思想中形成。一百年前,山西还是中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但如今已经沦为比青海、西藏还要穷的中国最贫穷省份之一。
今天的山西与过去的富有与辉煌形成强烈的对比,1999年中国各省城市人口平均收入排行表中,广东省第一,山西则是倒数第二,比新疆、宁夏的收入还少一大截,仅比最穷的甘肃省略好一些。
第十章 山东自古出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