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人格地图
15347700000062

第62章 从“尚武”到“崇文”

早期的吴越人,并不像现在这样儒弱文雅、温柔多情;而是以急公好义、勇猛骁悍的形象,令人刮目相看。吴越人这种性格的形成,是他们世代与风浪搏斗的结果,其中蕴含着无数的艰辛、危难。特别是在先秦时期,吴越的英勇善战,在许多方面表现非常强烈。当时吴、越、楚三国间的争战连年不断,吴越在楚国面前,只是一个小国而已,然而吴人能发挥其英勇善战的特长,居然攻下了楚国的郢都,在春秋战国之际的各国争霸过程中,位于今江苏南部的吴国,能战胜诸如齐、晋、楚之类的大国而取得霸主地位,正是如此精神所致。

《汉书·地理志》辑朱赣《风俗志》记载:

吴、粤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

北部徐淮地区,《史记·货殖列传》记载:

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其俗剽轻,易发怒。

可见江苏北部地近齐鲁,其俗基本属于北方性格,轻悍好勇。而江南吴地,也是好勇,并“好用剑,轻死易发。”在秦末反秦队伍中,就出现有刘邦、项羽、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等,无不勇猛善战。三国时,江南人能与曹魏、蜀汉对立,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正是吴越人尚武精神的再次体现。随着三国鼎立局面消失,吴越国的勇猛精神再次被压抑。特别是东晋以后,北方大批文人学士南迁,促使南方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这里的尚武精神受到很大冲击,逐步转向崇文了。史载晋时:

吴楚之民,脆弱寡能,英才大贤,不出其土。

《隋书·地理志下》亦载:

江都、弋阳……人性并躁劲,风气果决,包藏祸害,视死如归,战而贵诈,此则其旧风也。自平陈之后,其俗颇变,尚淳质,好俭约,丧纪婚姻,率渐于礼。其俗之敝者,稍愈于古焉。

京口(今镇江)……其人本并习战,号为天下精兵。俗以五月五日为斗力之战,各料强弱相敌,事类讲武。

同时记载,尚武习战之风,在宣城、毗陵、吴郡、会稽、余杭、东阳,其俗皆同。说明此风在今安徽、江苏、浙江地区“皆同”。

吴地民风民俗自六朝开始,已呈现出弃武尚文趋势,至北宋时已基本完成这一转变。有文献记载:

吴下全盛时,衣冠所聚,士风笃厚,尊事耆老。来为守者多前辈名人,亦能因其习俗以成美意。旧通衢皆立表揭为坊名,凡士大夫名德在人者,所居往往以名坊曲。

在苏州以衮绣坊、德寿坊、芝草坊、豸冠坊、德庆坊、乐圃坊等为例。过去以纪念武士为名的“专诸巷”、“伍子胥弄”等街巷名,到宋时已改为以“士大夫名德在人者”为街巷名了。反映吴地文人地位之提高,吴地“尚文”世风已形成。

北宋时,范仲淹首起兴学,并延名儒胡瑗主讲席,成绩卓著。又有后继者多人扶持,得到较好发展。到南宋时,据《县学记》称:“中兴以来,应举之士,倍承平时。”苏州除府学、县学、社学很兴盛外,书院也很兴盛。自南宋以后,书院不断得到发展,其教学质量全国著名,曾培养了许多举人、进士和有学问的名流。主要是有一批素孚众望的博学鸿儒担任掌院。如紫阳书院前后190余年间,掌院共27人,其中状元2人、榜眼1人、会元1人,进士23人,他们都是饱学之士。

明代大学士徐有贞在《苏州郡儒学兴修记》中说:“我们苏州,郡甲天下之郡,学甲天下之学,人才甲天下之人才。传哉!”教育的发达又作用于社会的进步,甚至引起风俗的转变。使这地区成为人文荟萃之地,从而到明清时,这里的人才培养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记载:自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至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的272年中,全国共有文状元90名,苏州出了8名,占总数的8.89%。

清代苏州一府所出状元竟是位列全国第二位的浙江省和位列全国第四名的山东省之和,自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至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共出文状元114名,苏州出了状元26名,占总数的22.81%,有清一代江苏共出状元49名,苏州状元就占江苏全省状元总数的53.06%。成为名符其实的“状元之乡”。其中有不少是是连中二元(会元、状元),历代共有45名,苏州就有8名,占17.78%。清代共有13名,苏州一地就有6名之多。甚至还有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的,清代全国仅2名,苏州就有1名。至于祖孙状元、父子状元、兄弟状元、叔侄状元的更是不乏其人,甚至在唐代咸通十年(公元869年)至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的36年间,归仁绍一家共出了五名状元,这是空前绝后的。据萧源锦《状元史话》记载:自唐至清末,全国共出文状元596人,自宋至清共出武状元115名。苏州一地共出文状元45人,武状元5名,分别占总数的7.55%和4.35%。

自从吴地风尚转变后,吴地历代所出著名文人,世代辈出,我们不妨简择数例。如西晋陆机,吴郡华亭人;东晋画家顾恺之;盛唐善草书的书法家张旭,晚唐作家陆龟蒙;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虽非吴地人,但他创办了苏州府学,成就卓著;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是吴兴望族;南宋诗人范成大,吴县人;明代故宫建筑设计师蒯祥,出生于苏州吴县;明末清初爱国诗人,启蒙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昆山人归有光;晚明通俗文学巨匠冯梦龙,代表作《三言》;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明代散文家王鏊,有“山中宰相无双,海内文章第一”之称;明代画家唐寅(唐伯虎),吴县人;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顾祖禹;人口学家洪亮吉;历史学家赵翼、钱大昕等。近代有叶圣陶、俞平伯、柳亚子;大实业家盛宣怀、荣德生;经济学家孙冶芳、薛暮桥;文史专家钱穆、顾颉刚、吕思勉、钱钟书;画家徐悲鸿、吴冠中、刘海粟;科学家华罗庚、唐敖庆、周培源、王淦昌、钱伟长;社会学家费孝通等。

就是当今的“院士”,江苏也不乏其人,1994年时苏州就有院士72人,工程院士96人中,苏州就有8人。工程院主席团21人中苏州籍有5人。这里面有吴仲华和李敏华夫妇,苏州的双院士就有张光斗、王大珩、顾诵芬三人;外籍院士有著名的李政道、贝聿铭、吴健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