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民工心理疾病辨识与防治
15362800000029

第29章 第一讲 饮食障碍概述

饮食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人在饮食中摄取的营养失衡或过量或不足都会引起各种各样的疾病。如果营养不足,特别是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就容易患佝偻病、糙皮病和其他营养缺乏症。如果营养过剩,则易患肥胖症、高血脂症、高血压症、糖尿病乃至心血管疾病等等。在前10位的死亡原因中,有一半的原因与饮食、营养密切相关,分别是心脏病、癌症、中风、糖尿病和动脉粥状硬化。医学界公认肥胖症还与肾、胆囊疾病、多种形式的病症、肺功能下降有密切关系,肥胖已成为影响人的健康长寿的天敌。

人的胖瘦除了与遗传因素,饮食的数量、质量有关以外,还与人们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密切相关。汤加的传统习俗是以胖为美,新娘在即将出嫁前的一段时间里总要把自己关在家里养得胖胖的,以在婚礼上被人赞赏和得到女伴们的羡慕。

如今,以瘦为美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时尚。各国刮起了愈来愈强劲的减肥风。肥胖固然对健康不利,而为了苗条、消瘦而过度节食、禁食是否能给人带来健康呢?厌食症与暴食症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疾病?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厌食症缘由“瘦为美”

厌食症最初的涵义是指食欲不振,乃至对进食的厌倦,其实质却是因为担心身体发胖而拒绝进食。我们所说的真正的厌食症是指通过限制进食以达到减轻体重的禁食行为。

禁食型厌食症,即借助于限制食物的摄取来减轻体重,厌食症典型被称为清除型厌食症,这些人在饭后服药促使呕吐或者服用泻药、利尿药来减轻体重。

厌食症的具体症状表现为:

第一,以追求削瘦为目标。他们努力将体重控制在低于标准体重的最低限度,甚至低于标准体重的85%。害怕变胖,即使体重已低于正常标准仍时刻为此担忧,为此而恐惧、烦恼。

第二,由于经常处于饥饿和半饥饿状态,厌食症患者十分专注饮食、食物。他们经常以吃为话题,研究食谱和烹饪技能,以实现精神的会餐。他们禁食或节食,其实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第三,厌食症患者对自己形象的感知是错误的,他们的思考方式往往是扭曲的,存在着明显的体相感知障碍,其体征虽消瘦并低于标准体重,但仍嫌自己过胖,对自己的身体评价不高,认为自己缺少魅力。

第四,厌食症患者中有90%~95%为女性,该病与女性相关的症状表现为闭经,且连续闭经3个月以上。

第五,厌食症的症状不但表现在身体上,而且也表现在心理上。厌食症患者往往存在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如忧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失眠症、睡眠障碍等,特别是强迫症在厌食症患者中是普遍存在的。

营养缺乏 引发内科疾病

由于厌食症使患者长时间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营养极度缺乏,整个机体及器官消耗掉的能量、营养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从而直接影响到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的进行,并导致一系列内科疾病的发生。

对于患厌食症群体最多的女性而言,闭经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12岁至50岁左右的妇女每月一次的月经是正常的生理机能和规律。如果失去了这种机能和规律就会在内科和妇科等发生问题,产生疾病,已婚妇女就会患上不孕症。

出于厌食症患者的营养摄入不足,热量供给达不到身体需要,患者的体温偏低,血管的弹力低下,血压低于正常标准,这就是身体患病的一个很重要的预警信号。

从体征上来看,厌食症者会出现营养不良性浮肿,出现在下肢乃至面部。通过心电图可以观测到心脏的跳动明显变慢,心脏的功能正在受到损害。

作为人体发动机的心脏,缺乏营养的供给、能量的来源仍要继续工作,久而久之必然在严重缺失的情况下发生心脏衰竭以及循环系统的衰竭,从而导致死亡。

上述疾病还会在外表体现出来,表现为:

第一,皮肤失去了红润和光泽,不再细腻光滑,变得暗淡、干燥、粗糙。身体内部发生问题必然通过皮肤的表象反映出来,同时皮肤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靠营养来维持。

第二,由于营养的缺乏,头发也会变得干枯、稀疏,乃至脱发,因为头发反映一个人的营养和健康,是营养和健康的晴雨表。

第三,由于营养的缺乏,肢体的温度变冷,并产生畏寒,正可谓“肚饥怨天寒”。

厌食症所引发的各种身心疾病在此不一一列举,在这里我们还要申明的是并非所有厌食症的患者一定有上述疾病,只是说厌食症可能导致上述疾病。如果不重视将会导致严重后果,如果能及早发现问题亡羊补牢,有些疾病是可以避免发生或早期就能治愈的。

暴食症 厌食症的反向极端

厌食症的所谓厌食并非真的厌恶食物,而是担心身体变胖强迫自己禁食或节食。一旦这种强迫自己节食的忍受力达到了极限,本能的食欲就会难以抑制地暴发,事物就会向其发展的相反方向转化,产生暴食症。

(一)暴食症概念

与厌食症形式上相反的极端行为,在实质上却有着一致性的饮食障碍。

所谓暴食症是指反复发作,难以自控的进食过量行为。由于在一段时间内吃下超过常人普通量的食物,为了避免发胖而采取服用药物催吐、利尿、腹泻等补偿措施,采取这样补偿措施的行为被称为清除型暴食症。而另有一些人则在吃下大量食物后,为了防止发胖而采取过量的运动或禁食作为补救,这样的行为被称为非清除型暴食症。

(二)暴食症的症状

暴食症一般的发作次数约为每周10次,从每周2次至40次不等。每次暴食症发作时能迅速吞下大量的、热量高的食物,特别是甜点、甜食。暴食以前常常有情绪上的问题,如心情烦躁、急不可耐、紧张等等,无法抑制自己的暴食行为。暴食会使患者感到精神的松弛和愉悦,但这种感觉只是暂时的,暴食之后往往陷入懊悔自责,唯恐体重增加、反弹,从而担忧、恐惧、心神不宁。懊悔的心情并不能令其改掉暴食的毛病,这种毛病会反复发作,形成恶性循环,直接伤及患者的身心健康并引起许多并发症。

(三)暴食症的特点

第一,经常有反复发作的不可自控的暴食行为。每次的进食量远超过普通人进食的常量。

第二,为了避免因暴食行为而引起身体发胖,往往采用药物催吐、导泻、利尿、禁食、过量运动等补救措施。

第三,暴食行为已持续3个月以上,每周的暴食行为和清除行为反复发作达到两次以上。

第四,长久地忧虑和担心自己的体重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并有较高的心理病理学原因。

第五,暴食症与厌食症有时会交替发作。

上述这些特点为我们提供了诊断暴食症的依据的基本特征。

暴食之后 习惯性补偿

所谓暴食症的补偿行为是指暴食之后采取催吐、导泻、利尿等补偿措施防止体重增加,消除暴食所带来的不利于减重的负面影响。事实上这些补偿行为并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和预期的效果。

例如,催吐不但不能防止已吃下的热量的吸收,反而会产生更大的饥饿感,干扰对食物正常的饥饱感觉,食欲更强烈,从而发生更经常更严重的暴食行为。导泻和利尿的效果也并不佳,如同催吐法一样不可能完全阻止吃下的热量的吸收,反使正常的饥饱感受到干扰,饥饿感严重,从而引发更强烈的暴食行为。

以上补偿行为带来了这样一个循环过程:暴食——补偿——再暴食——再补偿——多次循环往复,最终才导致不良后果,只有找医生治疗,改变这种不良的饮食习惯及心理障碍。

经历较长一段时间的暴食——补偿——再暴食——再补偿的循环之后,体重也会出现由轻变重再由重变轻,再反弹的循环。在这样的不良循环过程中患者忍受着很大的健康风险。这种循环不但会导致血压的上升,也会伤及循环系统,引起心血管疾病、心脏衰竭、肾衰竭等等疾病的突发。

厌食症与暴食症 区别又联系

当我们谈及暴食症时,不能不涉及该症与厌食症的密切关系,它们甚至可以称之为饮食障碍疾病中的一对“孪生姐妹”。因为作为暴食患者,大多数都有过节食的经历,为了减肥而禁食或节食,从而导致厌食症的疾患。而过度的饥饿反而刺激食欲,同时过度的饥饿使其对食物的正常的饥饱感觉的机能降低。在一段节食或禁食之后又引起暴食症的发作,前面我们已谈到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恶性循环。

厌食症与暴食症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从现象上看这二者是两种极端,一种是节食或禁食,另一种是饮食过量。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心理特征:害怕变胖,害怕体重增加。

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以瘦为目的,过分关注自己的体形、体重和外表。即使他们的体形、体重与正常标准的差异并不大,他们却总是不满意,对自己在这方面的要求过于苛刻,对饮食的态度也不够端正,稍一进食就唯恐体重增加,形体变胖,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然而厌食症与暴食症作为两种疾病,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别:

第一,从体重来看,厌食症患者往往把体重减至正常的标准体重以下,甚至减至正常体重的85%以下,以至于不能维持健康功能应有的最低体重。而暴食症患者的体重或正常或接近正常或超重,即使体重不足,也不像厌食症患者那样严重偏低。

第二,从对体形的满意度来看,厌食症患者对自己的体重、身材比较满意。他们否认自己饥饿或处于疾病状态,而暴食症患者则对自己的身材非常不满,他们有时会有很强的饥饿感。

第三,从患病前的身体状况来看,厌食症患者患病前的体重基本正常或接近正常标准,暴食症患者患病前体重有可能高于同龄人的正常标准。

第四,从妇科的症状来看,厌食症患者普遍具有3个月以上的停经,暴食症者并不存在普遍停经的症状,但月经不规律或周期紊乱却是常有的。

第五,从心态来看。厌食症患者情感控制过分,自控力较强,有强迫观念,不信他人,反社会行为较少。而暴食症患者则情绪不稳定,爱冲动,更喜欢表现自己或引人注目,信任他人,特别是对求助者,反社会行为较多,甚至酗酒。一方面暴食症患者比厌食症患者似乎更重视自己的吸引力和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但有时又易被某种情绪控制,有的患者有人格障碍。

综上所述,厌食症与暴食症,是既相互区别又密切相关的一对“孪生姐妹”,正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其他进食障碍

除已介绍的厌食症、暴食症以外,还有些异常的进食模式与智力发育迟滞有一定关系,如果不认真治疗会产生严重后果,以致危及生命。

(一)反刍障碍

所谓反刍障碍是指当反刍过程干扰了正常的营养摄入并且体重增加,即为反刍障碍。

其症状表现为:当患者吃了饭以后立刻把吃下去的一小部分返回口中咀嚼,持续数小时,并认为这样做能使他们感到一种精神的抚慰。其中有些人甚至认为经过在口中浸泡以后食物的味道会变得更好。

(二)异食癖

所谓异食癖是反复地吃一些毫无营养、并非食物的物品,如毛发、布料、石膏、涂料之类的东西。患者大多是婴幼儿和智能低下者,年龄大一些的孩子还吃泥土、沙子、昆虫、树叶,乃至动物的粪便。

异食癖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危害健康的问题。如吃下有毒的物质造成中毒、感染,或患蛔虫、绦虫等疾病。轻者要经手术取出吃进的东西,重者有可能治疗不及时而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