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民工心理疾病辨识与防治
15362800000040

第40章 第三讲 人格障碍类型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又称妄想型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在生活中有的人很固执,很难接受别人的建议,认死理,别人很难说动他。不灵活,爱钻牛角尖,极度自信。往往把成功归为自己,把过失总是归到别人身上。自负清高,傲慢不逊,嫉妒多疑。结婚以后,常无端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高度敏感,喜欢寻根问底。自认为很了不起,人际关系较差,不合群,很难与同事和朋友相处,甚至不能与邻居和睦相处,人们只好对他敬而远之,尽量避免与他打交道。这样的人就有偏执型人格障碍。

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人格障碍有如下症状:

第一,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

第二,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第三,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第四,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

第五,易有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

第六,有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甚至上告、上访,不达目的不肯罢休;

第七,具有将其周围或外界事件解释为“阴谋”等的非现实性观念,因此过分警惕和抱有敌意。

以上列举了7项,患者至少有其中3项,才能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对自己的人格障碍问题并不知晓,对自己的人格障碍持否定态度。这种态度也是偏执型人格障碍,具有一定的攻击性,但如果你不理他,他也不会故意伤害你。

(二)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和内心充满不安全感为特征。男性多于女性2倍,约70%强迫症病人有强迫型人格障碍。他们往往以高标难、严要求来对待自己,希望做事完美无缺,事后反复检查,过于追求细节的完美。道德观念强,极有责任心。总是小心翼翼,思想得不到松弛,做事前先有详细计划,这种人往往活得累。

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强迫型人格障碍有如下症状:

第一,因个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导致优柔寡断、怀疑及过分谨慎;

第二,需在很早以前就对所有的活动做出计划并不厌其烦;

第三,凡事需反复核对,因对细节的过分注意,以致忽视全局;

第四,经常被讨厌的思想或冲动所困扰,但尚未达到强迫症的程度;

第五,过分谨慎多虑,过分专注于工作成效而忽视个人消遣及人际关系;

第六,刻板和固执,要求别人按其规矩办事;

第七,因循守旧,缺乏表达温情的能力。

只要符合上述3项就可诊断为强迫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主要特征就是追求完美,要求严格。这些往往都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他们太注意细节,怕犯错误,生活总是战战兢兢。总有一种不安全感或常常紧张和焦虑,门锁好后总是不放心,经常出去后又回来看门是否锁好。甚至有的人都到了工作地点,突然怀疑门没锁好,打电话让邻居帮忙看,邻居告诉他,门是锁了的,他才能放心工作。思虑太多,对自己做的事总没把握,总是需要别人来肯定才放心,否则自己就感到不安。他们往往没事找事:自己活得累,让别人也累。这种人刻板,墨守成规,缺乏生命活力。

(三)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以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男性略多于女性。在社交活动中我们有时会发现,有的人胆小怕事,内向孤僻,自卑懦弱,沉默寡言,害羞,不爱交往,行为“古怪”,知心朋友极少,不关心别人对他的评价。这种人往往就有分裂型人格障碍。

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分裂型人格障碍有如下症状:

第一,性格明显内向(除生活或工作中必须接触的人外,过分沉于幻想和内省);

第二,表情呆板,情感冷淡,甚至不通人情,不能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体贴及愤怒等;

第三,对赞扬和批评反应差或无动于衷;

第四,缺乏愉快感;

第五,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

第六,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

符合上述3项的患者可以诊断为分裂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缺乏温情,孤独内向,情感生活非常狭窄,有点超凡脱俗的感觉,很难享受天伦之乐,容易离婚或独身。对表扬和批评也无动于衷。既不愿与人交往,也体会不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喜欢独自阅读,欣赏音乐,思考问题等安静、被动的活动。有一部分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痴迷于某种专业,能做出较高的成就。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往往被人看成“怪人”难以接近,他们内心世界极度广阔,想入非非,现实中却采取逃避的态度,离群索居,不爱交际。

(四)冲动型人格障碍

冲动型人格障碍又称攻击型或爆发型人格障碍。以情感爆发,伴有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是中青年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情绪和行为具有明显的冲动性,鲁莽处事,稍有不顺就大打出手,不计后果,自控能力极差,行为受情感支配。一般人称为火爆脾气。

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冲动型人格障碍有如下症状:

第一,易与他人发生争吵和冲突,特别在冲动行为受阻或受到批评时;

第二,有突发的愤怒和暴力倾向,对导致的冲动行为不能自控;

第三,对事物的计划和预见能力明显受损;

第四,不能坚持任何没有即刻奖励的行为;

第五,不稳定的和反复无常的心境;

第六,自我形象、目的及内在偏好(包括性欲望)的紊乱和不确定;

第七,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或不稳定,时常导致情感危机;

第八,经常出现自杀、自伤行为。

生活中还有一种被动攻击型,这种人表面上百依百顺,内心却充满了敌意和攻击性。例如:有的人犯了错误,你批评他,他表面上接受批评点头认错,其实内心恨死你了,也不改正错误,工作故意拖延,暗地里使坏,故意迟到等。

攻击型人格与家庭教育关系密切,被溺爱的孩子容易形成攻击型人格障碍,因为他们个人意识太强,稍不如意就进行攻击。由于身体状况、家庭出身、生活条件、工作性质等不如别人而产生自卑心理,这种心理需要得到补偿,如果以冲动、好斗的方式来补偿时就容易表现出攻击性。

(五)表演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又叫癔症型人格障碍。具有这种人格障碍的人以过分的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点。最大的特点是做作,情绪表露过分,总希望引起他人注意,人格不成熟。这种类型的患者女性居多,女性是男性的两倍。

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表演型人格障碍有如下症状:

第一,富于自我表演性、戏剧性、夸张性地表达情感;

第二,肤浅和易变的情感;

第三,自我中心、自我放纵和不为他人着想;

第四,追求刺激和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活动;

第五,不断渴望受到赞赏,情感易受伤害;

第六,过分关心躯体的性感,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第七,暗示性高,易受他人影响。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经常而且反复做戏剧性的动作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希望别人不断地赞扬他,极端地以自我为中心。常常用自己的身体和性感去诱惑人,虚荣心极强,他们往往不清楚自己的真实感情,与人不能深交。寻求注意和过分情绪化是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他们总会想办法不断地吸引别人。

(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由于这类人格障碍不仅害己而且害人,所以是心理学家最为重视的人格障碍类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18岁前)就出现品行问题。成年后(指18岁后)习性不改,主要表现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不仅人格偏离社会化,而且内心体验和外在行为违背社会常情和规范,不能正常地进行社会交往和适应社会生活,对社会和他人冷酷、仇视,缺乏好感和同情心,没有责任心。做事没有悔改心,有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不能从挫折与惩罚中吸取教训,不遵守社会公德,没有焦虑感和罪恶感,常表现出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无法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经常与社会发生冲突。

反社会人格障碍往往是后天教育或环境造成的,主要是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这样的人多生活在单亲家庭、暴力家庭或者过分溺爱的家庭。比如隔代抚养,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老人过分溺爱,这样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为所欲为,长大后很容易出问题。还有的家长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孩子有错没错,动不动就打孩子,打完了,孩子就离家出走,走出去与几个不三不四的人一起反社会。在双亲离异的家庭中,儿童如果被父母抛弃或受到忽视,从小缺乏感情的抚慰,也很容易造成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反社会人格障碍有如下症状:

第一,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无视社会常规、准则,能维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经常旷工(或旷课),多次无计划地变换工作,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仅这些行为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

第二,行动无计划或有冲动性,如进行事先未计划的旅行;

第三,不尊重事实,如经常撒谎、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利益;

第四,对他人漠不关心,如经常不承担经济义务,拖欠债务,不赡养父母或不抚养子女;

第五,不能维持与他人的长久的关系,如不能维持长久的(1年以上)夫妻关系;

第六,很容易责怪他人,或对其与社会相冲突的行为进行无理辩解;

第七,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微小刺激便可引起冲动,甚至暴力行为;

第八,易激惹,并有暴力行为,如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包括无故殴打配偶或子女;

第九,危害别人时缺少内疚感,不能从经验,特别是在受到惩罚的经验中获益。

至少有上述3项才可以诊断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生活无计划,除了老是和自己过不去外,没有任何生活规律,没有稳定的生活目的,他们的犯罪行为也是突然出现的,而不是在严密计划和准备下进行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在骗子、强奸犯、盗窃团伙中比例较高。他们往往不求助于心理门诊或心理康复中心。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有问题。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诊断,关键看他做了可耻或罪恶的事后,情感上是否有反应。一般人会内疚、后悔,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都无反应,表现出麻木不仁。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行为模式倾向于冲动性、攻击性和破坏性,对人对己都会造成较大伤害,是人格障碍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社会学家也非常重视。一旦形成,治疗起来非常困难,因此重在预防。

2001年11月,北京市第二人民法院审理了华某(以下简称华)杀人案。

据报道,华于1989年来京打工,1993年因“顶替”而进入北京某建筑公司当了一名司机,1994年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女友并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正当华准备与其女友共筑爱巢时,却意外地发现对方竟是个卖淫女。华无比愤怒又无可奈何地与女友分手了,但仇恨的种子却就此深深地种在了他的心中。

1998年华与一名四川籍女子结婚并于次年得子,然而当年的那次意外发现却使他心中的怨恨与愤怒与日俱增。于是,从1998年7月至2001午6月,华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先后杀害14名被他视为“脏东西”的年轻女性,然后一律抛尸野外或水井之中。

根据正常的心理规律,当热恋中的男青年发现自己心中的“天使”原来竟是个卖淫女时,不免会产生悲伤、失望、沮丧、痛心、气愤、憎恨等情绪。但是,这些不良情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忘,尤其是在娶妻生子之后。然而,华某却不但没能随时间的推移淡忘以往的一切,反而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仇恨与报复心理,他将内心的不满用令人发指的残忍手段发泄到其他不相识的女性身上。华的作案手法十分凶残,用手卡、用铁丝勒、用砖头砸,在短短的瞬间便轻而易举地结束一条性命,真是令人不寒而栗。从杀人狂魔灭绝人性的残害行为中,也揭示出其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性。

(七)其他类型的人格障碍

除以上介绍的几种类型外还有焦虑型、依赖型、自恋型等。

焦虑型人格障碍又称“回避型人格障碍”。以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行为退缩及自卑为特征,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而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害怕别人,不接纳他人。他们内心总是充满了忧虑,害怕参加社交活动,特别腼腆,缺乏知心朋友。焦虑型人格障碍的特点可总结为一句话:因焦虑而逃避,喜欢独处,远离社交。

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总是希望别人为他作大部分决定,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他们总想找到一座靠山,而且盲目依从靠山,这样他们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和创造性,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长不大的孩子”。这种人往往是因为童年时候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造成的,使孩子养成了依赖的习惯,长大后心理上不能独立,总要寻求保护神。什么决定都想让别人来做,缺乏自信心。在工作上不能独当一面,生活中处处麻烦别人。依赖型人格障碍的女性多于男性。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表现出对自己的过分夸大和对别人的贬低。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有很强的嫉妒心,听不进批评,一听到赞扬就沾沾自喜。认为自己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以自我为中心,对成功、权利、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充满了非分的幻想。缺乏同情心,只会欣赏自己,不会对社会的美丑进行评判。别人不表扬自己,他就自己表扬自己。其实别人从心里并不喜欢他,他的人际关系很差。这种人往往在小时候受到父母过分溺爱,一直受宠长大,逐渐形成自恋型人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