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落实高于一切
15364200000024

第24章 规章制度要完善且有意义

一些企业,规章制度不少,墙上挂的、抽屉里放的、桌上摆的、书本式的、活页式的到处都是,但只是一些摆设,他们只是想以此获得上级的一句表扬或是参观者的一名美言,却并未想着以此会带来多高的绩效,规章订得再多、再全、再完善,如果不认真落实就会形同虚设。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是许多企业走向衰败、破产的重要原因。

2004年11月,某市一个小公司财务处发生重大案情:财务室的门被撬开,室内的保险柜敞开着,柜内20万元现金不翼而飞。公司第二天急需的购料款没有了着落。

一起盗窃案或许不值得人们大惊小怪,但让人奇怪的是该公司失窃的保险柜是一种国内最先进的保险柜,上面配有报警、电击和密码装置,并且密码系统由电脑控制。在如此完备的安全系统下,窃贼是如何得手的呢?

原来,这都是由于使用保险柜的出纳员不遵守规定造成的。虽然公司对于财务室的管理有一整套的规章和制度,但是这位出纳员却置若罔闻。他觉得那保险柜虽好,但用起来太麻烦,便长期搁置不用。直到一个月前,他把旧保险柜钥匙丢了,才把这一高科技产品从角落里“请”了出来;可他又怕一不小心遭电击,便不接电源;怕忘了密码,就按数字的大小顺序编了1~6的号码;怕丢了钥匙,索性把钥匙扔在办公室的抽屉里。结果窃贼在他的办公室里没有动用任何惯用的工具就把保险柜打开了。

尽管公安部门接到报案后火速行动,在失窃后第五天将犯罪嫌疑人抓获,但是,该公司一时无法筹集购料所需资金,最后因不能按时交付订单失去定货而错失了商机,一个巨大的客户被同行夺去了。

很显然,事情的起因在于公司没有很好的落实管理制度。如果公司能定期对财务室进行检查,这种事件肯定不会发生了。

制度制定的目的是使人们有章可依,以对实际生产和工作提供助益,从而提升企业的落实力,但有相当一部分制度不是以客观情况为基础的,还有一些制度本身就不够完善,不够合理,这些都不能达到提升企业实力的目标。

某家大电器制造厂有一规定:员工若延迟交货,其所在部门就要向员工征收违约金。然而一般延迟交货者,多半并非员工的主观因素所致,譬如:遭遇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或厂方本身之耽误等等。故此项规定有名无实,应马上改正,使其在实施过程中更具可行性。

然而,在修正此项规则之前,首先要考虑到交货日期之决定是否过于草率,有否经过周密的思考,主管的工程管理妥善与否,各部门的联络工作是否有效等实际情况。待一切皆臻完备,才能对下属提出要求,否则,难免落得“不尽情理”的埋怨,更收不到好的效果。

只有经过对存在的客观情况和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后制定的规章制度才有意义。若徒具冠冕堂皇的条文,而与现实情形背道而驰,则无异于一纸空文。只重理论的理想派领导者,经常是“纸上谈兵”,比如:“凡公司员工一律要阅读公司报告,不遵守者须接受处罚。”假如报告缺乏内容,辞不达意,谁会去看它呢?如此硬性规定,能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吗?

总而言之,若发现规章不合时宜,须及早废止,应重新制定,或适当修改、加以完善。千万不要固步自封,否则此项规则将随时日之变迁,更加脱离现实。

以上是讲在制定能让大家信服的规章制度时应注意的问题。但难点不在于如何制定规章制度,而在于如何实施和落实上。

(1)要自己带个好头。如果你身为公司的领导者,视规章如儿戏,则不难想像“群众”会把这规章当个什么东西;在这里,“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做法,是绝对要不得的。

(2)要建立群众及舆论监督机制。让违章的人曝光是一个好办法,让大家知道是谁在损害大家的利益。这样,舆论的力量就可以让那些人无地自容。

(3)要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这才是最长治久安的解决办法。如果在公司内部形成了“遵守规章制度可敬,违反规章制度可耻”的氛围,那谁还会斗胆去触犯它呢?即便触犯了,不用你出面也会有人出面与之斗争。这都需要长期的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及敬业精神的教育,并且让他们看到,遵守规章制度在公司内就会得到好处,违反规章制度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不切实际的制度会束缚公司发展的手脚,不完善的制度又会让彼此之间互相推卸责任,最终人浮于事。因此,制定规章制度时一定要用心细致,确保每个细节都能够获得有效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