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闽商的历史流变。
“闽商”为福建商人的简称,主要是指福建的福州、莆田、宁德、泉州、厦门、漳州、三明、龙岩、南平等九地市一带从事商业的人们。他们在经济领域具有一些共同的思想、语言、行为。此外,海内外祖籍福建的商人,也都以“闽商”自称。历史上很早就有闽商的提法,它作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与晋商、徽商、粤商齐名。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庄国土说,相对于民风较为保守的北方和内地,闽商更具开放和向外开拓意识。传统文化注重的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在福建几乎没什么影响力。闽商闯荡全球的历史显现出典型的海洋文化特征,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闽商”。
第一代闽商离乡背井、出洋谋生其实与福建土地贫瘠、地少人多有关。至少在宋元时期,福州莆田闽东南等沿海一带男儿就视出洋为正途。宋元时期,享誉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由福建商人开创的;明清之际,郑氏海商集团又建立起纵横东亚、东南亚的海上商业王国。如今,在遍布全球的5000多万海外华侨华人中,闽籍人士占1/5,达11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闽商成为国际商界的劲旅,有海外第一大商帮之称。世界华商500强中,闽商占了1/10多。历经千年的演变,如果说第一代闽商是为生计而远走他乡,现代的闽商则是为了发展而向外扩张,“开放、拓展”等意识早已融入他们的血液,成为闽商文化特有的禀赋。
2.闽商的经营理念和经营原则。
(1)重商冒险,勇于开拓。
闽南沿海一带,人们世代跟大海打交道,浩瀚的海洋给了闽南人敢于冒险进取的风格、坚韧的拼搏精神。闽南人发展捕捞渔业,从事海上贸易,福建民谚“走海行船三分命”道出了出海的危险。经常与恶劣艰险的自然搏斗,颠沛流离、悲欢离合经常伴随着他们,因此形成闽南人鲜明的性格特点,铸造了闽南文化的精髓:冒险进取、敢拼爱赢。他们具有必胜的信念,排除万难的决心,不屈不挠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拼搏精神,敢入不毛之地,敢闯绝域之墟,执着地追求美好的理想。这种冒险拼搏的特点在历史长河的酒窖中,发酵成闽南商人“爱拼才会赢”的风范,又构成了他们“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心理素质。
福建沿海一带有“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人不输阵,输阵番薯面”等说法。在经商传统的影响下,“办企业当老板”成为福建人的价值取向之一。一直以来对闽商群体颇为关注的《闽南儿女》主编庄永章告诉笔者,崇尚“三分本事七分胆”的福建人不喜欢存款而喜欢创业,他们认为创业过程是一种最大的满足。他们充满冒险精神,崇尚外出“掘金”,一旦认准目标就不放弃,“赚一块钱再借一块钱”投进去,依靠自己的拼搏精神取得成功。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任何风险的投资,一个真正的商人,骨子里头都是个天生的冒险家,这也是所有商人共有的基本品格,一个没有丝毫冒险精神的人,不可能成为成功的商人。如果说一个成功商人之所以走向成功,是因为他靠两条腿走路的话,那么,一条腿是他的才干,另一条腿是机遇。
闽商的重商冒险精神可以在闽南歌曲中体现出来。“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争气不争财”、“三分本事七分胆”、“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些通俗朴实的话语深藏于闽商的内心之中,伴随着他们从故乡发展到海内外,从历史繁盛到现代,表达了闽商对经商创业的信念与追求、对人生与命运的感悟、对成功与失败的理解。在闽商的身上有一种崇尚力量的品格和崇尚自由的天性,有一种强烈的个体自觉意识,有一种强烈的竞争冒险意识和开创意识,甚至还有一点生命的本然性和壮美的悲剧意识。很多学者认为闽商在世界各地创造财富来自于难以理解的“野性”,因为闽商的成功可以用“不怕”两个字概括:没文化不怕,照样能做外贸;没经验不怕,一样搞开发;没有资金也不怕,照样搞投资,选了就干,不分析,不考证,不调查也不研究,对创业信念固执得匪夷所思。如果说海外闽商是这种先进商业精神和先进商业文化的代表力量,那么这种极具重商冒险意识的商业精神和商业文化正在轻拂八闽大地,感动着福建的山山水水,推动闽商群体走在中国商人的前头。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闽商“爱拼”的精神赢得了“会赢”的美誉。
这种重商价值观的形成有诸多因素:生存环境的恶劣,使闽南人的价值体系更重物质利益和改善生存条件,并孕育了闽南文化的务实精神。崇尚商工也是闽南人的务实精神的外化;闽越文化中重利轻义,讲现实,只顾眼前,不甚看重信约等特点,对闽南商人颇有影响;同时远离中原文化区,传统儒家文化的“鄙视商贾”在福建并不居于支配地位,闽南一带推崇“商能致富”、“商胜于工,商胜于农”、“以商为荣”。这些都反映出闽人观念中浓重的重商和逐利意识。在闽南商人看来,“道义”和“功利”应该是统一的。离开“功利”(实际利益)去讲“道义”,“道义”就是没有用的空话。
滨海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商业历史,使闽南人商业意识最早觉醒、商贸文化异常活跃,使浓重的重商情结和一往无前的务实逐利精神成为闽南商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重商主义、务实逐利的进取精神,对闽南商人经商理念和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因为重商逐利,古代闽商能够纵横商场几百年;因为重商逐利的本性,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闽南人重新焕发出经商热情,出现了“哪里有钱赚哪里就有闽商的影子”的现象;因为重商逐利,闽南商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们善观时变、精于预测,把握商机,努力地拓展一切赚钱的机会。
(2)招商引资,遍地开花。
近二十年来,许多海外华商回闽投资,带回许多外界商业经验和经营理念,成为福建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在海外闽商的大力配合下,不少“本土派”闽商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资本积累,在国内外市场上迅速崛起,带动晋江“中国鞋都”、德化“中国瓷都”、安溪“茶都”的兴起。晋江更是创造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晋江模式”;培育出“安踏”、“浔兴”、“劲霸”、“柒牌”、“雅客”、“亲亲”、“安尔乐”、“七匹狼”、“德乐惠”、“富贵鸟”等在全国知名的品牌。现代闽商的迅速崛起得益于海外闽商回乡投资的培育和带动。
闽商在福建省内崛起后,很快向内地寻求发展空间,近年来在省外投资扩张速度不断加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省外投资兴业的福建人数超过250万,从1995年开始,福建商人先后在20多个省、市、自治区成立百余家商会组织。闽商中的“泉州军团”已有70多万人外出经商办企业,在外企业年销售总额已达1600亿元,相当于在外再造了一个泉州市场。有着中国犹太人之称的莆田商人,其“莆仙军团”几乎垄断中国的木材市场:北京占99%,长春占90%,上海占50%。目前,莆田在外经商办厂和务工的已达50多万人,分布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拥有固定资产300亿元。在国内各地,闽商是仅次于浙商的又一支十分活跃的商人群体。北京有5000多家福建人注册的企业,分布在房地产、物业管理、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建材、餐饮、娱乐等20多个行业。在京经商的闽籍人士及从业人员约23万人,年产值逾500亿元,每年上缴国家税费就达30亿元。这批企业还吸纳当地6万多人就业。
据上海市福建商会的统计,在上海的福建人40万人,有3万多家企业,经营规模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上万家,年营业额逾千亿元。在钢材现货交易市场,闽商实力强劲。闽东山区周宁县人口还不到20万,平均每4个人便有1人在上海经商。5万周宁人在上海主要经营钢材现货交易,最大的一家企业年交易额高达150亿元,业界认为闽商是上海钢材现货市场的重要控制力量。而在石材行业中,闽南人占有重要地位,尤以来自“中国石材之乡”南安的企业居多。据不完全统计,在沪经营石材的南安企业就有近500家,年产值超过50亿元。闽商在上海木材行业市场占据半壁江山,做进口原木板材的莆田人、做进口地板料的福清人,都已成为行业细分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商业群体。
在东北辽、吉、黑三省,处处出现福建商人的身影,仅福建最小的地级市莆田就有6万人在那里经商创业。在河北创业闽商达数万人,涉及阀门、石材、电器、服装、水产等十几个行业,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在内蒙古,有不少福建的有识之士抓住了南北经济互补性这一有利商机,毅然来内蒙古从商,数千家企业遍布内蒙古各地。在福建的周边省份、华东地区,以及其他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闽商在外来投资经商者中占着重要的地位。闽商还占有宁夏70%的木材市场份额,80%的石材市场份额。有3万人在山西经商,有8万福建人在新疆经商办厂,各类投资总额达30亿元人民币。现代闽商累积财富只有二十多年时间,目前绝大多数仍是中小企业。但已出现一些很有实力的企业家。比如在北京,就有“东财西世、南海北冠”的说法,指的是活跃于北京房地产界的“闽商帮”四大家族企业。他们分别是:财——杨孙西香江国际的财富中心;世——黄如沦的世纪金源;海——许荣茂的海外集团;冠——韩国龙的冠城集团。业界每时每刻都在项目销售排行榜上,感受到他们的重量、雄心和眼光。
改革开放以后,许多福建籍新华侨华人像他们的先辈一样,走出国门创业。据估算,遍布世界各地的福建籍新华侨华人接近100万,约占中国大陆新华侨华人的四分之一。据知明溪县有10万人到欧洲的匈牙利和捷克,许多长乐人移民到纽约,福清人到日本居多。在纽约,使用福州话的人数超过国语。有30万福建人在纽约从事餐饮、贸易和实体企业。美国华人企业最具规模的前10名中有3家是闽商,粤商已经退居其次。
(3)兼容开放、多元融合。
闽南商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和开放性特点。闽南商人的这一特点既能使他们在商业交往中保持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又能及时吸纳各种文化的经商优点,融会贯通。闽南文化是中原汉文化、闽越本土文化和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等海内外文化长期碰撞、交流、融合而形成的具有多元互补的文化。有较强的兼容性和开放性,展现出异乎寻常的生命力和融合力。
闽南文化自由开放、兼容的特点十分明显。如中原文化随移民在闽南的建构,使得闽南文化具有浓厚的儒家文化特质。但同时中原文化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长途跋涉,经历了社会变迁和自我扬弃后,已较中原本土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如因入乡随俗接受百越人的主张实效、敬重鬼神的习俗。闽南文化亲历了多元文化融合,这种文化的宽仁博大又使得闽南形成经济文化互动、数教多宗并存、海内域外共荣的典范。体现在宗教崇拜上就是儒、释、道、妈祖、关公“一锅煮”;体现在语言方面,在闽南语中夹杂一些马来语和英语,在泉州可看到阿拉伯文与汉字并排的春联。
闽南文化雕刻了闽南商人兼容开放的积极文化心态。由于闽南文化上承河洛、下传海外的开放特点,使得具有不同的思维和视野的海洋商业文化与农业文化在闽南并存且相互交融。前者使闽南商人富有拼搏开拓的意识,而后者使之更具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闽南商人不仅吸纳了内地商人诚信、踏实的经商作风,也吸纳了海外商人尤其是阿拉伯商人灵活敏捷的经商特点。
兼容开放的闽南商业精神使闽南商人在商业交往中保持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闽南方言在外人听起来像外语一样难懂,但当闽南人与外地人打交道的时候,他们并不像其他一些方言区的人那样,表现出语言上自恋封闭和文化心态的狭隘。在有外地人参与的谈话中,绝大多数时候,如果不是不会普通话,所有人都会说普通话,哪怕他们的普通话讲得不太好。闽南文化的开放性,对闽南经济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闽南人同样要以世界性的眼光,以“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大力引进国内外的资金、技术和智力资源,巧借外力来发展和提高自己。加快构筑产业发展链,增强产业协作力,重视科技进步,做大做强企业。
(4)家族经营,共同管理。
闽商创业以家族性创业为基础,家族关系与泛家族关系是闽商在创业过程中的基础性力量,通过亲缘、业缘、商缘等关系,进行区域性扩张,从产品到产业、从家庭作坊到企业迅速在村、乡、镇中蔓延开来。目前,福建已在重要行业形成了60个产业集群,其中,年产值超过百亿元的就有14个,工业总产值已超过4000亿元,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4%。从专业化类型来看,有晋江的鞋业、德化的瓷器、安溪的茶叶、石狮的服装纺织、南安的石材以及泉港石化等等,这些数量广泛的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福建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的生产基地和推动福建经济发展的引擎。而在这些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其创业起步阶段都是以家庭家族为基础的。家族企业是个体民营企业创业的基本方式,也是其最佳选择。所谓肥水不入外人田,有钱自己家人挣,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普遍创业理念。事实上家族企业作为一种最普遍的企业类型,早已遍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据估计,以家族所有或控制的企业在全世界企业中占65%~80%,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是由家族所有或经营的,家族企业创造了美国生产总值的一半和雇佣劳动力的一半。即使在欧洲,家庭公司也支配着中小规模的公司,并且在一些国家占据较大公司的大多数;在亚洲所有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家庭公司大都居主导地位。可见,闽商的家族式特征不仅具有区域特性,而且也跟国外企业的成长经历不谋而合。
(5)回馈桑梓,扶持同乡。
闽商虽然奔走各地,但恋祖爱乡的心情始终像风筝线一样牵扯着他们,取得成就后回馈桑梓成了他们普遍的做法。近代,以陈嘉庚为代表的闽籍侨商倾家捐钱捐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除了回馈桑梓外,扶持同乡也成为闽商的典型特征。走出福建的闽商在外地格外注重相互帮扶,发达了的商人会把自己的同乡带出去,不仅教他们经商之道,还出钱资助他们。据考证,福建人组织海外商会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