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三九陷落:中国企业20年危机的“关”与“坎”
15367800000004

第4章 资本大鳄的狂饮

自比德隆

2000年12月20日,三九集团主办的《三九蓝讯》作了这样的报道:“手握三家上市公司的新疆德隆是中国证券市场上的‘重组之王’,11月29日,上海胶带股份发布股权转让公告,一个同样控制着三家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巨人出现了,这个新巨人就是三九集团。”

2000年11月29日,当天胶带股份仅有2%左右的涨幅,可是次日胶带股份出现涨停,并带动联合化纤、永生股份等上海本地股全面走强,并且在随后继续强势上涨,这时许多人才静下心来研究一番。公告的大意是这样的,“2000年11月28日,本公司接到第一大股东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函告,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同日已与三九企业集团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三九企业集团受让上海华谊集团公司所持有的本公司国有股33964347股,该股份占本公司总股的29.50%,根据上述协议的约定,股权转让后,三九企业集团将成为本公司第一大股东。”

简单看来,以上情况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不过仔细琢磨,却发现加上胶带股份,三九企业集团实际上已经拥有了三家上市公司,而在当时资本市场上,只有赫赫有名、威震四方的新疆德隆才同时控股“合金控股”、“湘火炬”、“新疆屯河”三家上市公司。如果换一个角度看,新疆德隆是作为民营企业的代表,那么三九企业集团就可称得上“国有企业”资本运作第一人。

不过,有人却评价,在资本市场上,三九远没有德隆敏锐。

1992年,当赵新先已经赚了3个多亿的时候,唐氏兄弟刚刚赔光了挣到的100万元。谁也想不到,他们竟想出了一个奇招,从新疆组织了5000名老乡随全国各地的百万炒股大军,挤进了深圳排队购买新股认购抽签表的人群里,深圳著名的“8.10风波”,就有唐氏兄弟和他们5000名新疆老乡。就是这次炒股,德隆赚了一大笔,他们在国内资本市场上的翻云覆雨从此开始。

德隆一边搞实业,一边炒股票,是股市上有名的大户。这不仅因为他们从一级半市场上购买的股票全部上了市,而且出手经常起到“敢死队”的作用。他们的野路子名动江湖,只要风传德隆买或卖哪一只股票,大户们就会迅速跟进。

1996年,证券市场的监管开始严格起来,唐氏兄弟金盆洗手。不过,唐氏兄弟以另外的手段跳进证券市场,先后并购“新疆屯河”、“合金控股”、“湘火炬”三家上市公司。随后,德隆还控制了10多家证券、信托、租赁等金融机构。

德隆就通过这些融资平台,筹到数百亿资金,展开大量并购。

相对而言,国有的三九集团在融资上比民营的德隆就容易的多,从银行可以大把贷款,并购企业也可以不掏现金。因此,也就没有借证券市场暗渡陈仓。最起码,三九集团上市的要求就没有那么急迫。

不过,谈及三九集团的上市之路,赵新先称,上市的萌动最早是在1992年初和1994年初的先后两次合资时。这两次合资分别是在中国宏观经济前一轮调整的末期和后一轮调整的初期进行的。当时,由于三角债的拖累,企业发展亟需外部融资,通常存在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两个选择,前者在银根紧缩的背景下难以有所作为,而后者则可进一步区分为上市融资和合资经营等两种方式。

1996年之前,A股上市执行“全额包干,不限家数”的报批办法,各地各行业为了多上新股家数,推出了为数众多的袖珍型上市公司,其股本总额与两次合资时南方制药厂的资产规模相差甚远,另一方面,军队系统首家企业上市是在1997年初,其“额度”是在1996年获得的。由此可见,三九当时缺乏上市融资的可行性。

因此,合资是当时唯一可能和合理的选择,其结果也确实壮大和发展了三九制药业和三九集团。

放弃发行股

第二次合资后,三九曾经探讨过在美国或新加坡上市,然而1994年后的两年时间,中国概念股票及基金在境外资本市场处于低迷状态,筹备工作遂停顿。何况,当时赵新先认为,这实质上是与外方股权捆绑后在境外上市,于中方并无多大益处。

发行股的准备工作始于1996年6月。赵新先在北京与证监会的高层会晤中得到了赴境外上市的鼓励,在总后和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通过三九集团上下共同努力,是年底,三九药业获得了第四批境外上市企业预选资格。

与A股有所不同的是,股不受额度限制,适合于三九这样的大型企业,同时投融资限制较少,符合国际惯例。但另一方面,股的要求相对严格,特别是在财务审计、信息披露和公司运作等方面几近苛刻。

一方面国家政策要求股公司在初次公募后国有股权仍要达到50%股份以上的绝对控股地位;另一方面,合资公司中外资股权已经合计达到60.9%,若发行股,外资比例将更大,更难满足政策要求。解决的办法是中方购回部分外资股权,但外方的条件始终是“必须全部购回”。

从1996年上半年到整个1997年的一年时间里,在境内外中介机构进场工作的同时,三九的主要工作始终围绕如何取得“过桥贷款”购回外资股权以满足上市条件和如何通过上市安排清偿过桥贷款,特别是如何溢价套现外资股份以取得还款来源这两个基本点进行的。

在创造性地解决了后一问题,从而使得前一问题也行将得以解决之际,东亚金融风暴导致香港股市暴跌和利率高企,三九和其它预选企业一样,放弃了股上市的努力。

A股上市一波三折

在股上市筹备的后期,三九A股上市筹备工作已经展开,并从总后取得了“家数”。

1997年始,国家实行“总量控制、限报家数”的新股报批办法,在1996年150亿额度尚未发完的情况下,又确定了1997年300亿额度。其背景是“十五大”确定股份制和证券市场地位,政府期望通过上市筹资和进一步购并帮助大中型国企走出困境。这一方面使得大盘股得以产生,另一方面又突然形成了千军万马奔上市的热潮。

三九制药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筹备发行股转而筹备发行A股,并由“大A股”替代“小A股”。另一个重要契机是中国建设银行允诺给三九一笔巨额流动资金贷款,使三九药业得以购回外资股权,三九药业获得以国企身份作为主要发起人进行改制和上市的必要条件,取得贷款和收购股权的工作是在1998年3、4月间完成的。

由于合资企业股权结构的特殊困难和中国证监会审批和发行政策的急剧变化以及军企脱钩,使得三九制药的重组改制和发股上市道路格外坎坷曲折。

在解决了过桥贷款并收购了外资股权之后,马上面临的问题是,三九制药既要通过上市筹资解决发展资金短缺问题,还要通过集团注资套现偿还尚欠原外方股东的剩余债务,以缓解集团债务压力。股东套现的做法为1997年12月证监会发行部内部规定和1998年3月证监会8号文件所禁止。赵新先亲力亲为做了大量工作,三九套现计划于1998年9月为证监会所特批。

国家对A股发行申请中募集资金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必须主要用于技改投资,而所有投资项目须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得到有关审批部门的批准,在预审中仍需经国家计发委和国家经贸委的批准。为此,三九集团生产部、企管部、九新药业和金融部等部门通力合作,在较短时间里夜以继日做了大量工作,分别通过了深圳经发局和总后的审批后,又按经贸委技改司要求经历了一遍又一遍的补充修改,最终通过了国家经贸委的严格审核。尽管全部26个项目被刷下了4个,但这仍然是可圈可点的战绩。

在接受有关部委审核的过程中,三九药业作为合资企业引出的问题一再地被提出,并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出具意见。在通过证监会的预审时,因为三九尚未与总后脱钩,因此当总后生产部给出确认文件后问题就解决了。但后来在财政部,甚至在国家经贸委批准设立公司后,到国家工商局注册时,这一问题仍被一再提及,一度成为相当大的障碍。由于三九对相关的政策、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把握和阐释,加之在三九上下通力协作公关下,这些障碍都得以逾越了。类似的经历不胜枚举。

中国证监会的政策变化是源于一、二级市场的实际情况作出的,然而这使得这一时期正在进行上市筹备工作的众多企业极为窘迫。在1998年8月5日电话通知预选企业必须“先改制后上市”并确定改制运行时间为“三至六个月”后,紧接着从12月份开始又改变为“公司设立后运行一年后方可申请发股上市”。所有这些都大大影响了三九的上市进程,并增加了主要由财务部主持的资产评估及会计审计的工作量。按照1998年早些时候公布的“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工作程序”,三九在1998年12月2日通过证监会预审之后,应立刻进入报审正式申报材料的程序,然后以募集方式设立股份公司。然而,1999年的实际情况是,三九随后做的工作是以发起方式设立股份公司,其程序是:财政部确认资产评估结果——财政部批准股权管理方案——国家经贸委批准设立公司——国家工商局注册。从1999年底开始进入的程序是:股份公司按照人员独立、财务独立、资产分开的原则运行——证监会调查验收——企业递交正式申报材料——发行部受理并审核通过——发审会审核——发行——上市。

公司改制上市对企业而言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在证券法即将实施和证监会发行审批政策发生了重大变革后,尤其如此。三九的重组改制和发股上市更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凭着当时企业的良好声誉和外部形象以及赵新先的个人魅力,每每在最重大和关键的问题上总能有所突破,另一方面,从大量的文件编纂、方案设计、具体到公关工作,几乎都是在赵新先的指挥下,由三九人自己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原母子公司股权结构变更和规范登记,在军企脱钩阶段,这样的工作还要在全国交接办得到批复后方能进行下去。

经过几年的反复努力,到1999年底,三九医药才得以上市发行。

“宜春工程”捷足先登

在三九医药A股上市迟迟不能的时候,三九集团开始尝试采取借道而行,借壳上市的办法。

1998年,上市两年的江西“宜春工程”进入了三九集团的视野。

宜春工程,于1996年上市,属于典型的小盘股——截至1998年6月30日总股本为1.12亿股,其中流通股为4750万股。

宜春工程原主营轮式装载机及其配件的生产销售。由于工程机械是原材料、能源、交通运输、农田水利、林业、城市建设和国防建设施工的重要技术装备,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视其为战略产品,因此该行业当时属于热门行业,利润十分丰厚。

1998年,宜春工程业绩也比较稳定,但实际上危机已经开始显现。当时,在可观利润的驱动下,全国掀起了一股工程机械投资热潮——国有装载机生产厂家纷纷扩大生产,另外许多民营企业也加入到该行业,致使装载机生产总体规模扩大,生产能力开始过剩,并导致出现价格战——如果宜春工程继续以装载机的生产销售为主营业务,其成长性无疑将受到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的制约。

三九集团看到了这一问题,并经过细致的分析后认为,这是重组宜春工程的最佳时机——宜春工程业绩没有恶化,但在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下有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1998年6月,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三九集团以每股人民币2.03元的价格协议受让宜春工程机械集团公司所持有的宜春工程4928.8万股国有股,占宜春工程总股本的43.95%,成为宜春工程第一大股东。

入主宜春工程之后,三九集团依据自身在医药领域的优势,并结合宜春工程的实际情况,为其量身打造了重组方案——逐步压缩原有业务,形成以高科技生物制药为主营业务的格局。

收购湛江双林药业97.58%股份;收购昆明白马制药90%股份;以占75%的股权比例与其他外资企业合资成立湖南三九唯康药业有限公司;以占55.26%的股权比例与其他中外合资企业成立了上海唯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以所持有的深圳市三九精细化工有限公司75%股权,与三九集团持有的四川乐山三九长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70.42%股权进行置换;投资2亿多元用于新产品的研发和企业技术改造……通过上述一系列的重组工作,三九集团最终使宜春工程成功转型,成为了一家以生物制药为主、其他产业为辅的上市公司。

而在此过程当中,三九集团从中融资数亿元。1999年3月实施配股,就募集现金1.16亿元。三九初步尝到公司上市的甜头。

2000年,宜春工程更名为三九宜工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三九生化”。

实施重组后,三九生化的经营业绩稳步增长。2002年,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4.68亿元,比1998年的1.92亿元增长144.07%;净利润4492万元,比1998年的2379万元增长88.82%;每股收益0.21元,按可比性还原后为0.40元,比1998年的0.21元增长90.48%。

“三九医药”上市

1999年11月9日,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招股意向书宣布,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获准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A种股票20000万股。依据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股票发行方式的通知》及《关于法人配售股票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经证监发行字[1999]142号文件批准,股份公司将采用向法人配售和上网发行相结合的发行方式,向法人配售12000万股,向社会公众上网发行8000万股。

2002年2月底,三九集团进行1999年工作总结,成绩的第一条:三九核心产业医药取得重大突破性发展,成绩斐然。三九医药A股上市获得极大成功,成为三九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三九医药于11月初发行2亿A股,直接募集资金16.7亿元,整个发行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2000年3月9日9点29分45秒,国家药品监督局副局长戴庆俊和赵新先,一起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大厅标志上市的大钟前,举起了金色的纪念槌,重重地敲了9下,三九医药正式在深交所挂牌上市。三九医药开盘价23.45元,升幅177.5%。

赵新先把三九医药上市的过程,比作“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难万险。

不过,“爬雪山过草地”也带来了巨大的胜利成果,16.7亿元的巨额资金,这个数字接近三九1999年前10年医药产业利润总和的3倍。并且,在当时人们看来,这个钱简直就是捡来的,比到银行贷款好得多。银行贷款不但要还本,还要还息,而股市上融资,既不还本,也不还息。

赵新先说:“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重组“胶带股份”

赵新先抓住机遇,寻找战机,在股票市场乘胜追击。

2000年底,在三九医药A股上市发行一年的时间内,对胶带股份的并购重组,是三九集团在中国资本市场中的又一杰作。

胶带股份是一家老牌上市公司,于1992年4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主营输送带、三角带及其它橡胶制品,其中,输送带、三角带占公司主营业销售收入的85%以上。

事实上,胶带股份上市之初,即面临管带行业投资过度的严峻形势。在上世纪90年代初,管带行业盲目发展,重复建设,造成管带企业遍地开花,生产能力大大超过市场需求量,因此胶带股份的业绩从1994年就首度遭遇大幅度滑坡——当年该公司计划完成净利润2044万元,而实际仅完成826万元,完成率仅40%。

进入2000年,胶带股份面临的形势进一步严峻,由于供大于求,管带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大肆采取低价倾销等恶性竞争行为,使整个市场处于无序状态,胶带股份也被迫降低公司产品价格。

在这种情况之下,三九集团选择了胶带股份作为并购重组的对象。2001年7月,该部分股权顺利过户到三九集团名下,使胶带股份成为了三九集团旗下的新成员。

三九集团入主胶带股份后,对其进行了前后两次资产重组。

第一次资产重组采用了资产置换及出售方案,涉及企业达24家。通过重组,把胶带股份在以往年度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所有不良资产置出或出售,取而代之的是三九集团的资产。这次重组,置换和出售的资产额为4.49亿元,占该公司当年总资产的71.67%。

2002年,为了进一步调整胶带股份的产业结构,三九集团对胶带股份实施了第二次资产重组——胶带股份以其持有的三九医院有限公司19.82%权益,与三九集团旗下另一上市公司三九医药所持有的宁波药材股份有限公司62.587%股权进行置换。

至2002年年底,三九集团对胶带股份的重组全部完成。经过重组后,胶带股份改头换面,从一家主营管带产品的公司,变成为一家主营生物基因工程药物的上市公司。2003年6月,胶带股份更名为上海三九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改为“三九发展”。

“培育10个上市公司”

1999年9月,财富论坛在上海举行。由于三九医药获准在A股发行已成定局,赵新先在这次会上显得踌躇满志。他宣布:用5年时间,把集团核心企业南方制药厂建成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的植物药生产企业;用10年的时间,把集团建成亚洲最大、最强的综合型制药企业;用15年的时间,让三九集团进入全球500强企业行列。

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进入500强的宣誓。

在1999年底举行的三九集团战略决策指导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赵新先发表了《把三九医药培育成优秀的上市公司》的演讲,具体阐述了他的上市公司规划和进入世界500强的实施方案。“三九医药成功上市以后,我们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有两个上市公司的目标,那就是争取在香港股上市成功,争取网络集团在美国上市成功。股在香港上市,我们已经有机遇在前,可以把医药以外的实业捆绑在一起,在香港股上市。三九医药A股上市融资17亿,我预测在香港股上市,可再融资10亿至15亿元,网络集团在美国上市可能融资15亿至20亿元。这三个上市公司可以融资30亿至50亿元人民币。这将为我们力争在15年左右打进世界500强创造非常好的条件。”

除了在香港、美国上市,赵新先还有更宏伟的计划。2000年底,三九重组上海胶带股份之后,在2001年3月举行的三九集团战略决策指导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赵新先更是提出了培育10个上市公司的设想。

赵新先说,现在我们有三个上市公司:三九医药、三九生化、胶带股份,资本运营取得了很高的利润回报。此外,像三九长征药业、三顺药业、匹基药业、三九保定济世药业等,也都具备了上市条件。所以在医药、健康这两个板块里面,我们三九可以培养10个以上的上市公司。药业以外,现在具备上市条件的,我统计了一下,也有六、七家。第一个是深圳金融租赁公司,它的净资产是3个多亿,完全具备了在主板上市的条件。还有,三九电脑、三九健康网、三九地产,也都具备了上市条件。

一个上市公司就是一个小舰队

为什么要搞这么多上市公司?赵新先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表示:这是三九集团多元化战略的需要。多元化发展需要资本支持,而每一个上市公司都是一支专业舰队。

赵新先对上市公司的预期似乎是触手可及的。他甚至相信现在看来近乎荒唐的[CM(7*2]媒体预测和分析[CM)][JP3]:“[JP]就像‘新疆德隆’公司系列在二级市场令人刮目一样,‘三九’系列个股的股价也扶摇直上。从总股本来看,三九医药、三九生化、胶带股份的总股本分别是7.53亿、1.96亿、1.12亿,流通盘分别是1.53亿、9262万、834万,当时价格分别是21.87元、21.47元、24.03元。横向比较,胶带股份比价严重偏低。如果纵向比较,当时深沪两市流通盘在3000万股下的小盘股认同最低价位都在15元以上,也就是流通市值在4.5亿元以上,而胶带股份的市值仅有2亿元,相当于3000万股小盘股才7元左右,因此,长期属于冷门的胶带股份伴随重组消息可能引来长线资金的拉高建仓,向40元以上拓展是有可能的。而其他两支股票,也有上升的空间和机会。”

现在看来,这种乐观的预测是多么的无知,但在当时的股市状况下,却是一种容易被人相信的判断。

从整个三九集团来看,相对于1999年前收购兼并形成的医药、汽车、食品、制酒、旅游饭店、商业、农业、房地产八大产业,此时的三九产业可谓更上一层,迈入了高科技时代。

2000年深圳高交会上,三九集团展台带给人们的是耳目一新。在原有的强项药品之外,在医药医疗设备、网络信息等领域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品亮相。精制中药电子调配中心、三九智能煎药机、网上中医诊疗系统、近红外线乳腺癌诊断仪、数字化心脏介入C臂系统、999健康网、还有“VOIP”电话系统、三维数码立体图像制作系统、东方新干线网络信息系统等,都展示了三九集团一年来多元化的高科技成果。

2000年,在获得上市融资巨额资金的支撑以后,三九集团多元化战略频频出招。

年初,三九深圳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注册资本3.08亿元,三九集团注资1.55亿元控股经营,成为国内首家成功实施资产重组、注册资本最大的金融租赁公司。此举标志着三九进军金融产业。

4月23日,三九集团投资的电影《漂亮妈妈》在北京举行首映式,标志着三九进军影视产业。

4月24日,999健康网开通。开通仪式上,赵新先表示,三九将采取“四网合一”的思路,以三九全国的销售网为依托,以其全国医药连锁店为端口,以三九健康网为枢纽,以中西医远程诊疗网为延伸,组成一个超级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当时网络经济正热,这一举动颇有诱惑力。

7月30日,三九连锁药店召开研讨会,确定从金融租赁公司筹资13亿元,建立5000家连锁药店的发展计划。

10月22日,乐山三九长征药业公司挂牌成立。三九集团以3000万元受让8430万股长征制药公司股份,占总股本65.75%,成为大股东。

11月7日,由三九控股的金融租赁公司与西安飞机公司签订60架新舟60飞机的租赁协议,三九进入航空运营。

这一年,三九大兴土木,仅在上海就在浦东购得三块土地,进行项目开发。

九大融资方案

拥有三家上市公司,争取更多的公司上市,并不是三九唯一的融资手段,这只是三九整个融资设想和方案的一部分。

1999年7月,收购宜春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买壳上市之后,三九就制定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五到二十年的融资规划——

一是配股融资。预计9月份三九医药会上市发行,上市以后第一件要做,也是最简单能够做的,就是争取尽快地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配股。三九医药上市过程当中有些土地、厂房,还没有进到上市公司里面去,从规范上市公司的角度以及配股的角度,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些资产配到上市公司里面去,可以取得更多的资金来发展中医药。

二是买壳上市和融资。前期最主要的是在资金上有些困难,现在我们已经和国家开发行签署了《三九企业集团与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在资本市场领域建立合作关系的协议》以及《三九企业集团与国家开发银行关于投融资合作协议》,意味着今后的资本运营特别是对医药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兼并收购,得到了国家级银行的强有力的支持。

三是企业债券。这是融资的另外一个手段,我们现在正在做中药现代化项目和生物工程的项目来申请企业债券融资,总金额可能会在两个亿左右。它是一个中长期的5到8年的融资。

四是在香港的二板上市。香港二板是创业板块,可以弥补我们在国内A股市场的一些不足。国家A股市场的评价标准主要是按照市盈率的标准,它是按照你过去所取得的成就或者利润的标准来进行判断标准进行融资。而香港的二板市场就是所谓的创业板块,是学习美国的IS的市场,它是按照你预期的标准来进行融资的。我们已经开始跟香港的某个上市公司来合作争取二板上市,目前前期的工作已经进行包括审计的工作基本上进行完了。我们争取成为第一批进军香港二板上市的公司,二板预计在今年的10月上市,据我们知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是生物工程方面和制药方面的。进入二板市场还有另外一个考虑,就是二板市场将来会成为我们进入国际中药市场的一个桥梁。香港已经提出了中药港的概念,中药将会作为高科技在香港倍受推崇。三九目前以“三九胃泰”为原形的一个三黄提取物成果已经取得了美国的专利,把这样的一个无形资产跟有形资产结合起来发展我们的植物药,这在A股市场上还很难做得到,只能通过创业板块进行。

五是控股公司的构架。考虑集团实现分级管理,大力发展主营业务的需要,资本运营规范化的需要以及上市公司间主营业务合理规划的需要,控股公司的构件这样设想:在三九医药上市公司下面会有多家上市公司,比如生物工程可能会放在香港的二板,还有血液制品、医疗器械、针剂等的上市公司。这样的一个构架在国内也有人开始做了,比如“太极”控股“桐君阁”,但是它并没有在产业上这么明确的划分。在国外已经有个罗斯,它控股的一家是全世界最领先的生物工程企业,罗斯是一家瑞士的公司,而控股的这家是美国的公司,它在美国的IS市场上市的。通过这样的规范,这样结构的布局,使我们每一个上市公司都会是专业化经营,在每个项目里都会是行业专家经营。这样的结构,主要通过换股、股权方面的操作,这在国外是一个非常容易操作的方法,大公司兼并收购过程当中都是用同样的一个手法,都是用股票进行支付,而不是用金钱作为支付的手段。

六是吸收合并。在时机条件成热的情况下对于在A股、B股、股市场上,或者是没有上市的一些规范化运作的股份公司,特别是制药公司进行吸收合并,这个在股票市场上已经有一个案例,就是“清华同方”兼并“鲁颖电子”。

七是资产的置换和变现。在集团新的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以上市公司为操作平台进行资本出口的操作,尽量地向主营业务靠拢,对一些集团认为不再发展或者不希望再发展的产业,通过资产置换或者通过其它的方式来换回我所需要的资金,或者是我们认为有价值的特别是医药产业的优良的资产。

八是分拆上市。分拆上市在国内还没有,在香港市场及国外市场上有很多运作。比如说现在宁波药材公司已经进入到三九医药的A股上市公司的范围里面,但是由于三九医药上市公司是控制了它51%的股权,所以它能够带进来的利润也就是51%的利润,而没有将全部的利润带进来,通过分拆上市能够使得将来假设宁波药材公司和其它公司再合并,它就可以成为三九医药上市公司下面的一个独立的上市公司,这个时候,这个上市公司所带进来的利润就是全部的利润,换句话说宁波药材公司去年大概是2000万,现在能够带进三九医药的是1000万,通过这样的一种操作将来独立上市公司它带进来的利润就是两千万,虽然分拆上市在国内现在还没有做,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变通的手法,比如说买壳以后进行资产置换来达到实质上是分拆上市的目的。

九是医药产业基金。医药产业基金的考虑主要是在跟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当中,准备策划一个30亿元左右的医药产业基金。三九将作为医药产业基金的发起人和基金的主要管理人,从根本上解决三九发展过程当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并利用资金上的优势开展资本运营。

[评析]钱来得太容易不是好事

在写作三九在股市高歌猛进这段历史时,三九和几年前在股市上翻手云覆手雨的德隆公司都已经陷入绝境,三九正在被重组,而德隆已经被重组。赵新先被拘捕的时候,德隆的灵魂人物唐万新正在接受法庭的审判。

三九和德隆这些在股市上呼风唤雨的上市公司为什么会倾刻崩塌?

管理学中的经验主义学派认为,管理的研究不能从一般原则出发,因为企业管理没有“通用准则”,至多只能讲各种不同组织的“基本类似点”。管理知识的真正源泉就是大公司中“伟大组织者”的经验,主要就是这些“伟大组织者”的非凡个性和杰出才能。

因此,试图从一般原则和准则上解释三九和德隆股市沦陷的原因是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从其他企业家的经验和观点来窥探其中的原因。

在写三九危机之前,我想起了深圳的另一个企业家:创维董事长黄宏生。

在当代中国企业界,黄宏生被看作一个另类。

一是他太“小气”。在中国彩电业内,数他的身家最高。创维数码市值60多亿元,公司负债只有0.3%,他个人股份近40%,也就是说货真价实身家25亿元以上人民币。但他出差住小招待所,吃饭是五元钱一碗的铂仔饭。对下属也很抠门,跟不少人闹翻,公司危机不断。

二是抓不住机遇。国内彩电前5强,四强都在国内上市,最多的圈钱50多亿元,唯独创维没有在国内上市。在香港上市,圈钱不过十几亿,还放在银行里,不会让这些钱再生钱。还有国内彩电企业大都进行收购兼并,多元化发展,只有创维独守成本不菲的深圳一隅,专心搞它的彩电专业化。

三是做事不灵活,不善于利用政府资源。在国内A股不能上市,就是政府公关没有做到位。创维很多事情,如果政府公关做好了,是不可能发生的,即使是发生了,也很容易摆平,但黄宏生似乎不大明白这些中国国情和事理。

其实,创维并不是没有在国内上市的机会,而是不太愿意在国内上市。有一次,我和黄宏生讨论起这个问题,他说,国内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太不规范了,没有几个上市公司不出问题。对国内上市公司这种圈钱方法,他非常不以为然。他认为,钱来得太容易不是好事。如果上市融资太容易,有些企业就会感觉,辛辛苦苦多少年,还不如这么一下子钱来得多,索性就再想办法圈一次,心思和心劲就用在了这上面,反而会丢掉了制造业的老本行。再说,钱来得太容易,花起来就大手大脚,没有节制,企业也容易出轨。

2004年初,CL在深圳A股上市,融资27亿元。而2004年一年,CL的总资产也从上年的160多亿元一下子增长到300多亿元,也就是说一年内投资150多亿元,公司负债率不但没有因为融资27亿而降低,反而又增长了10%以上。2005年,CL经营出现的困难,并不仅仅是收购汤姆逊和阿尔卡特造成的,而是由于投资过度造成的。这也是钱来得太容易造成的恶果。

去年,我写《博弈危机——创维16年实战案例剖析》一书,听取黄宏生对书稿的意见,他说得很少,但特别强调了一个理念:永不负债。

“贷款,绝不是个好东西”。黄宏生的言辞颇为偏激。

也许正是对企业资金链条中潜藏着的凶险有着深刻的认识,黄宏生对银行贷款有一种坚定的排斥态度。

他颇为自信地解释说:创维多年坚持不向银行贷款,首先是因为不需要。一直以来创维走的是专业化经营的道路,投资风险小。在企业风险中,最可怕的是投资风险,一个项目失误,上千万、上亿、几亿、十几亿资金就扔进去了。有不少企业靠贷款维持,就是因为投资项目失败造成的。创维投资有一个原则,就是坚持管理、技术、产品、人才都具备的情况下才启动投资,因此投资省,建设快,见效快,风险小。

其次,不向银行贷款,黄宏生还有一个想法:花自己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钱,大家就有压力,就会心疼,就会内部加压,加强管理。他预计创维2004年度的销售额会达到150亿元,彩电销售额可能会在国内居第一,但他认为创维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投入相比之下是最少的。在他看来,有些企业乍一看销售量很高,但利润很少,甚至亏损,原因就是产品销售周期太长,占用流动资金太多,就要银行贷款,看起来资产不小,上百亿元,但除去应收账款和存货,再加上银行贷款,净资产已所剩不多。而创维是在低水平负债下,利润不断增长。

黄宏生说:“因此,我坚持即使是走得慢一点,也不要负债,这样就走得稳,心里踏实,一般的风吹雨打就不怕,就是有大风大浪,也不会跌倒。”

对于我书中写的黄宏生的这些观点,有些人是不以为然的。有银行的朋友说:“都像黄宏生这样,我们银行怎么过?”也有企业朋友说[JP3]:“[JP]适当的负债经营,能够加快企业成长的速度,有利于规模的扩张。”

但是,2004年底创维爆发的“11.28”事件,即香港廉政公署的“虎山行”行动,银行不但没有上门逼债,而是借机上门推销贷款,与其他企业的危机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创维没有贷款,没债可逼。因而,创维没有因为危机而倒下。

黄宏生不贷款,看起来发展得慢了一些。创维的固定资产也就是7个多亿,手里的自有资金倒有20多亿元,流动资产有30多亿元。相对其他彩电企业200多亿、300多亿的总资产,创维看起来是小了许多。但是,创维年生产彩电近千万台,位居彩电企业前三强,净利润更是高居榜首。创维的资产被放大使用,而许多企业资产是大大缩水。

这些都证明,黄宏生的理念确有过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