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三九陷落:中国企业20年危机的“关”与“坎”
15367800000005

第5章 艰难海外之路

日本西村

2004年5月,赵新先被免职。5月底,一个40多岁的日本人带着日本一家新闻社的记者来到深圳,他们被安排住在三九大酒店。这个留平头的日本人叫西村一郎,是日本三九本草坊株式会社社长。他这次到深圳是带日本记者采访中国中医药企业,三九集团是主要的采访对象,他提出采访三九集团新任总裁孙晓民,但没有成功。实际上,这一次他是试探赵新先离职后的新动向,特别是三九集团新领导对三九在日本业务的态度。

这一次深圳行,西村还走访了太太药业等几家制药企业,也作了一些业务合作的交谈。但西村感叹,这些企业的国际化意识及对国际市场的理解,与赵新先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我本可以有挣更多钱的机会,而且不用像现在这样辛苦地做事。但是,我对中国的中医药情有独钟,因此我选择了为中医药进入日本市场铺路架桥的事业。通过努力,中国代表性的医药品牌三九正式进入日本市场,这给了我金钱所不能代替的成就感。”

见不到三九集团高层,西村有些失落,流露出一些怨言。

二战以后,日本全面倒向欧美,大多数人都学英语。但是由于西村的父亲常说起中国,从小就引起了他对中国的向往。他的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学的生命科学,让他对中医药也有了一些了解。大学毕业后他曾先后12次到中国学汉语。现在想来,他学汉语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医药事业。

西村娶了一位台湾太太,这也是他汉语说得顶呱呱的一个秘诀。

西村称赵新先为老师。他说,在中国学语言并没有专门的学习内容,就是有一个语言环境,一句一句地啃,一句一句地背。学到一定程度,也读点汉语书,自然就读中医药方面的书。大概是1988年,他在北京读到了赵新先的《中药现代化》一书。由于读这本书时非常吃力,一边查字典,一边读,反而印象深刻。

日本的汉方药都是古典汉方药,几百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根据日本的“药事法”,汉方药不允许对古典处方有所改变。中国就不同,中医药在不断地改进。赵新先的《中药现代化》让西村受到很大启发。后来,他又看到了现代化加工方法生产的三九胃泰胶囊,这种改进让人耳目一新。

2000年,西村参加春季广交会,第一次接触到三九集团国际业务部的负责人。研究生毕业后,西村曾在日本的一间大公司做事,后来就自己创办了“本草坊”,做汉方药。参加广交会是想寻找加工汉方药的合作伙伴。与三九国际业务部的人接触以后,他就被带到深圳推荐给赵新先。

由于西村读过《中药现代化》一书,见到赵新先后讲了两个观点:一是美国虽然是最大的医药市场,但是包括茶在内的植物药和食品只占市场的3%;日本虽然市场总额不如美国大,但汉方药占了18%。因此,日本是中国之外的最大的中医药市场。三九要国际化,首先要进入日本市场。二是由于日本在汉方药配方、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不同于中国,中医药产品进入日本必须遵循日本的标准和要求,要入乡随俗。

赵新先对这位日本后生的话听得非常仔细,琢磨了一阵说:“把中国的中医药打入主流市场是中华民族的使命,我全力支持你。”

就这样,西村把自己的“本草坊”改为“三九本草坊医药”,加入到三九集团的行列。

在西村的感觉里,赵新先先生是一位非常有责任感的人。

把中药做成“饮品”卖

为了将三九品牌引入日本,西村制定了一个适合日本市场循序渐进的方案:先从健康食品做起。因为健康食品在法律上的限制较少,可以立即做起来。按日本市场需求,西村首先提出了冬虫夏草、田七、灵芝、珍珠粉、银杏叶等39种健康食品,进一步运作,获得了日本厚生省的批准。

在三九之前,日本的连锁药店没有系列的中国产品销售,因此日本消费者对中国制品的质量持怀疑态度。为了寻找突破点,西村必须要说服一家有代表性的日本连锁药店企业来销售三九品牌制品。最终,西村选择了拥有230家药店、名列日本第三位的八九君泽连锁药店,同他们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最初半年,只有八九君泽一家销售企业,每月的销售在5000瓶左右;经过一段的时间,销售企业扩展到30余家,覆盖日本26个都、道、府、县,每月销售已经增长到11万瓶。可喜的是通过对消费者购物卡的分析,回头客达到63%,中国中医药取得了少有的信任。

到2004年底,日本三九本草坊已经有43个品种的中医药产品以“999”为品牌在日本市场上销售,其中有葛根汤、小青龙汤、大黄甘草汤、防风通圣丸、麻杏甘石汤等药品,也包括田七、珍珠粉、冬虫、夏草、灵芝、银杏叶等保健品。2004年,日本三九制药的销售总额达到1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度增长250.8%,净利润增长3倍。

在三九之前,尚无中药以药品身份进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以前全部是以保健食品的身份出现,三九是中国中医药第一个打入发达国家市场并获得认可的品牌。在海外发达国家,中药多在华侨和民间销售使用,进入像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的主流渠道,三九也是第一家。三九的中药产品已经覆盖冲绳以外的所有日本46个地区,进入53家连锁医药公司1000多家药店,并且大部分产品是直接进入终端。

“直接进入销售终端有三大好处”。西村津津乐道:一是减少代理这一中间环节,节约了流通成本,增加了销售利润;二是能直接选择、控制终端,指定专门的药店销售,能及时反馈终端信息,也避免了药店过度竞争,相互压价;三是缩短了回收货款的期限。日本一般药品的货款回收期为90天,日本三九就只用30天。三九日本制药公司利用颗粒渗出等专利技术,将三九胃泰、葛根汤、小青龙汤、麻杏甘石汤等具有治疗和保健功能的中药制成了“袋泡茶”和“果冻”,在口味上也做了处理,成了大家愿意接受的时尚产品。个性化创新,是三九产品直接进入销售终端的主要原因。

“在日本街头,如果看到年轻女孩在麦当劳里要求服务员为其冲一杯袋装的饮料,不要认为一定是咖啡,可能是”袋泡茶“中药;如果看到小孩子在吸果冻,那也可能是治感冒的中药。”西村有些得意地说。

收购日本东亚制药

2003年8月,国内不少媒体大篇幅报道了三九集团收购日本富山东亚制药的消息。日本《朝日新闻》等媒体也作了相关报道。

一段时间内,这一新闻成为三九集团少有的亮点。走到哪里,赵新先就讲到哪里。这是三九国际化和资本扩张的又一个典型案例。

收购日本东亚制药也是西村的杰作。

虽然中国的三九品牌正式进入了日本主流市场,但它仅仅停留在健康食品这个范围内是不够的。西村又同赵新先为三九品牌进入日本药品市场设计了方案。其中包括大众药(OC)市场和处方药市场方案。

进入日本医药市场是非常困难的。按照常规,申请日本药监部门的一个药品文号,一般需要10年时间,耗资2000多万元人民币,还不能保证成功。在大众药(OC)方面,西村和赵新先就想出了收购日本制药企业的方法。日本有130家汉方药企业,经过筛选,他们选中了东亚制药。东亚制药在日本规模不是太大,但知名度很高,其创始人,曾经担任过日本制药质量标准协会的会长,对日本制药的质量和技术标准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次上门,刚刚说出收购意向,东亚的人毫不客气地请西村立即走人,称他为不受欢迎的日本人。东亚当时经营没有亏损。特别是日本企业对被中国系企业收购这种事情是难以接受的。但西村并没有放弃,先后上门30多次。西村说,东亚不能仅仅被看作是日本企业,而应该有国际的视野,不能拒绝与国外公司的合作。终于董事会被西村说服了,但开股东大会时,收购方案又被股东否决。西村又上门希望他们重新召开股东大会,他到会上去做说服工作。经过西村两个小时的说服,大多数股东同意了收购方案。2003年6月,签署收购协议,到年底才全部完成收购。三九本草坊占东亚制药的股份达到了90%。

三九集团收购东亚制药加快了三九进入日本药品市场的进程,节省了巨额资金。日本有240种汉方药的文号,东亚制药有132个,占了一半以上。如果独立开发,每个按2000万元计算,就需要26.4亿元人民币,这还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率。

全面出击

收购日本东亚制药,第一次将中药打入国际主流市场,受到赵新先的多次赞誉和宣扬,不仅因为2001年被证监会通报批评以来,三九处于困难时期,需要一个叫得响的业绩来振奋人心,还因为,它是三九集团十多年来国际化征战取得的少有的硕果。

三九集团国际化最早始于1989年。这一年的9月10日,赵新先带领人员第一次参加了泰国曼谷的展销会,外贸出口订货超过100万美元。正是这一次国外展销会,让赵新先看到了中药在国外的市场前景。

1991年,南方药厂第一个分厂厂长左敏“出使”德国,第一任开发部长李红兵“出使”美国,第一任生产部长曾晓春“出使”俄罗斯;第一任设备部长张庆新“出使”南非。南方药厂迈出了向国际市场进军的步伐。

1991年派往国外的这几个人,不但是南方药厂的骨干,而且全部是第一批随赵新先上笔架山创业的年轻人,可谓左膀右臂。赵新先一次将他们派到国外,足见开拓国际市场的决心。

南方药厂办的第一个国外公司是德国公司。1991年8月,赵新先带着左敏前往德国,考察了德国柏林药厂等三个大型药业企业。1992年3月31日,三九德国公司正式注册。他们从德国引进了许多西药产品,进入到三九医药贸易公司的销售网络,成为南方药厂新的经济增长点。

继德国公司创办之后,出征美国的是李红兵。经过李红兵的艰苦工作,“三九胃泰”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署(FDA)批准。随后三九胃泰胶囊完成了符合美国FDA条例要求的新包装,作为食品通过了美国(GMP)的检验标准。1994年5月18日,南方药厂在美国生产的三九胃泰终于获准上市。继三九胃泰之后,南方制药厂生产的皮炎平也进入了美国市场。

1995年12月16日,三九俄罗斯公司拿到了俄罗斯药理委员会允许注册的决定。1996年1月3日,三九俄罗斯公司拿到了俄罗斯卫生部注册局允许注册的正式批文号。三九胃泰成为中国在俄罗斯注册成功的第一个中成药。1996年4月,三九胃泰开始在俄罗斯市场销售。在莫斯科、彼得堡,“三九胃泰”进入了450多家正规药店销售。

兵败美国

开拓美国市场的经历,是三九集团艰难国际化的一个缩影。

为开拓美国市场,赵新先派出两员大将,李红兵和陈重。李红兵曾任南方药厂第一任开发部长,后来负责三九的房地产公司,把房地产开发搞得有声有色,开发出了丹枫白露等在深圳有影响的楼盘项目。陈重是九新药业的创办人,后来也一直负责这个重要的项目。据说陈重曾经被全球最大的医药巨头默克公司看中,出大价钱想把他挖过去。可见陈重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但是,三九在美国市场留下的是一个失败的案例。

李红兵后来谈及在美国开拓市场的经历,颇多感慨:“人家外国公司在中国设一个办事处,一年几百万美金的预算,美金在中国可以几倍放大使用。很多产品,在美国价格1美元,在中国价格1元钱,按汇率计算,在中国消费1美元,换到的是美国几倍的产品,几百万美元是几千万人民币。而我到美国,三年时间一共给了100万美元,在美国花起来就顶100万人民币。100万美元,就像一滴水掉进大海里,连个浪花你都别想看到。生存都是一个问题,吃住都简陋得不能再简陋。当时,三九在国内的生产、生活条件还不是太好,我们在美国更是喝开水、啃面包、住地下室,开展业务压力非常大。我们在美国的收入工资是按国内标准给的,但不如在国内拿得多。因为,在国内工作干好了有奖金,在美国想拿到奖金门都没有。我们是自立门户,日常的维持都很困难,哪来的奖金?”

资金不足不是问题,三九的产品疗效也很好,但苦恼的是美国人根本不接受。文化的巨大差异是很难一下子逾越的。美国人认为,中医中药的理论是没有依据的,是不科学的。对一种药品,美国人讲的是化学结构成分是什么,如何配比,性质是什么?中药是复方的,没有主要成分,讲究配伍,一副方子有几味成分,或者十几味成分,美国人不理解,自然难接受。西医治感冒,不管什么人都是两片阿斯匹林,但是中医治感冒,开出的处方是不同的,为什么,因为每一个人的基因是不同的,性别、年龄、身体状况不同处方自然不同。现在基因图谱越来越清晰,查出很多化学药,对不同基因图谱的人有毒害作用。中医药理论更科学。但美国人听不进这些东西,说这些犹如对牛弹琴。因此,只有华侨才认中医中药,进不了主流市场。

三九第一次撤出美国市场,除了市场开拓不理想以外,还有一个不便明说的原因。美国FBI查清三九集团是中国军队的下属企业,有军队背景,因此出面干涉,三九被迫撤出美国。

对于第一次国际市场大进军,除在俄罗斯市场站住脚之外,在欧美市场,三九可以说是大溃败。

2000年,三九重新进入美国市场。这一次,三九汲取了教训,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了三项专利,与美国LY公司合作,成功向美国FDA提出五个植物新药申请,获IND文号,同时申请国家中药保护品种23种,另有白芍、板蓝根等中药提取物专利进入实审。

2002年之前的一段落时间,赵新先还宣称在美国兼并了一家中药厂,取得了该厂15年的管理权。《999蓝讯》也曾报道这个厂美国总经理到三九向赵新先汇报工作。但是,后来再没有提及。特别是在列出每年的具体工作,对国外活动更是详细记载的《999蓝讯》“三九大事记”,对三九兼并美国药厂一事没有记录,其中原因不可能是“遗漏”,更可能是进展并不顺利,不了了之。

至少可以给出的这样结论:三九在美国市场远没有后来在日本取得的成效大。

带着免煎中药“走出去”

党的十六大召开,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和支持有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名牌。”

在这种背景下,赵新先又发起第二波向海外市场的冲击。

除了实力不够,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到国外推销中药,把自己的产品强行推销给外国人,没有研究外国人的需求和习惯,根据国外市场的特点进行营销。这是赵新先第一次兵败海外取得的经验教训。

这一次,赵新先变得聪明了。在中国的药典里,分辨白芍的质量,第一是先看外形,是不是特别白,再看周边是个什么样。外国人是在显微镜下看它含有什么成分,符合不符合标准。赵新先就把漂亮的白芍打成粉末,让外国人在显微镜下检验,并申请专利。

美国人詹姆斯有一次病犯得很重,有人推荐他去看中医大夫,喝了几付煎的草药,他的病好了,他觉得中药很神奇。但他也提出意见,中药要用砂锅煎熬,味道难闻,还要几小时。美国人没有这样的耐心和时间。受此启发,赵新先发明了免煎中药——先把药煎好了,装在密封的袋子里卖。

中药是用特制的小秤称。秤在中国有两三千的历史,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开始,就用秤,以草药为例,抓六副药,每一副一两,称六两,称完一种药之后,就用手分成六份。医生给病人开处方的时候很认真,琢磨好长时间,才开方,当归五钱,川弓三钱。但用手一抓药,就很难说有多少准头了。如果这样给西方人抓药,他们肯定害怕。三九推出了中药电子调配柜,用电脑来抓药。

2000年8月,首辆三九“流动中医医疗车”亮相香港街头。中医师和药剂师巡回医疗,就地诊断,电脑取药。随后,对中药接受程度较高的荷兰利坦公司前来洽谈,引进免煎中药和中药电子调配柜。后来德国人也引进三九免煎中药。

“麦当劳”计划

有人评价赵新先:他是一个志向宏伟的人。在海外兴办“麦当劳”式的中医连锁诊所,应该算是赵新先的一个大创意。

国际上有5万多家私人诊所,有3万多家是中医诊所。不少华侨,还有日本人、韩国人、泰国人、越南人在世界各地开中医诊所。特别是近年来,好多外国人到中国来学中医,回去开诊所。

2001年5月,三九在加拿大多伦多开设了首家海外中医药医疗中心。开业当天,就吸引300多华侨来助兴参加。一时高兴,赵新先想到了美国麦当劳连锁餐厅,就顺口说,三九将来要办“麦当劳”式的中医诊所。没想到一位老中医颇为感动,拉着他的手说,如果真能办起中医连锁诊所,就能把中医中药推向世界,是为中华民族做了一件大事。

由于多伦多的海外中医药医疗中心经营得很好,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当年很快发展到4家。此后三九集团相继在英国、美国、马来西亚发展连锁中医诊疗中心50多家。此外,三九还在美国洛杉矶开办了一所现代中医药研究院。中医诊所使中国的针灸、推拿、太极拳等在国外大受欢迎,同时也宣传了中医中药,并直接带动了中药的销售。

国际上医疗健康服务受限制较小,避开了巨额药品管理批文号申请的冗长时间和巨额投入,更容易实现国际化。中医带中药,就把中药带起来了。

赵新先估算了一下,美国大概有1万家中医诊所,加拿大也有2000多家。如果把国家的资源、三九的资源和国外华侨的资源整合到一起,建起全球的中医连锁诊所是没有问题的。

赵新先做了这样的设想,中国老中医数不胜数,治不孕不育症的就有几万人。不孕不育症在欧美医学界是难题,没有人能解决得了。他们是通过研究基因来解决不孕的问题。我们可以把中国的这些治不孕症的能手召集起来,派遣出去。如果开上一个药方,喝上几副中药,就能把外国妇女的不孕症治好,保证会引起轰动。心血管、肾病、肝病等方面,中国都有很多有名的老中医,这些人都能派上用场。再加上中国的针灸、太极拳,内容丰富。我们可以请这些老中医到各地的中医诊所巡诊、演讲、演示。这个季度是这几个专家来巡诊,下个季度是另外的老中医来巡诊,总有花样翻新。中医连锁诊所带起来的不仅仅是中药,还把中医教育带起来了。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学习中医,学习外语,并且是令人羡慕的职业,中国现在的中医学院肯定不够,不但要扩招,还要多办许多所中医学院。

赵新先的中医诊所“麦当劳”计划,是五年之内建成1000家。每一家20个中医,一年收入1000万美元,总额就是100亿美元。开一家中医诊所并不复杂,投资20万美元就行了。如果用收编的办法,只要挂“999”的牌子,用三九的药就行了,更加简单。

但这一宏伟计划,只能是纸上谈兵。赵新先已经没有钱来做这件事,再说也没有这么多合适的中医派出去。另外,赵新先已经没有时间来完成这一宏图大业。

如果将来有一天,有人在海外办起了中医连锁诊所,并且成了气候,不能忘了赵新先的贡献,这也应该算是他的专利。

坚守纽约时代广场

1995年5月1日,赵新先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竖起了一块“999三九药业”的广告牌。在这个全世界最繁华现代的商业广场,“999”与美国、日本、韩国大公司的广告牌比肩而立。

当时的《纽约时报》报道说:“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在世界上广告密度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商业区做的中文广告,时代广场由此而出现了一种新的广告语言——中文。”

这个广告牌对整个中国企业都有意义。它是中国企业第一块在美国竖起的广告牌,象征中国企业站起来了。

据说,有华侨第一次看到中国企业竖立在时代广场,倍感亲切,激动得热泪盈眶。

对于三九来说,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宣言。就像当年凯撒大帝站在高卢城下,振臂高呼:“I come,I see,I conquer!”

对于军人赵新先来说,这是一块核心阵地。他现在已经率军攻下这块阵地,把旗帜插在这块阵地上。

因此,赵新先站在广告牌前,接受媒体采访,让电视台录像,让摄影记者拍照。这是激动人心的一刻。

因此,不论多么困难,赵新先都坚守着这块阵地。即使是由于FBI的阻挠,三九被迫撤出美国市场,也没有摘下这块广告牌。

一个战士,就要誓死坚守阵地。

2003年12月19日,《环球时报》刊登了一篇文章《美国很难见到中国广告》,对坚守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8年的“999”广告牌给予高度评价。

这篇文章说,纽约是个广告之都,但很难看到中国企业的广告。除了时代广场上巨幅“999”广告,某些街头的海尔广告,以及偶尔见到出租车顶的“青岛啤酒”广告外,中国广告没见几个。特别是在纽约时代广场,日韩企业的广告和美国企业的广告平分秋色。同为亚洲国家,日本和韩国企业在美国的广告投放就大得多,与之相联系,日韩企业的产品名气和利润就高得多。上世纪70年代,韩国三星还只能给日本公司做电子元件加工,在美国更是廉价产品的代名词。但三星公司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一方面在美国大作广告,并不惜斥巨资赞助悉尼奥运会,国际知名度大幅度提高。现在,三星和日本索尼一样,成为高档电器的代名词。

可是,坚守8年,三九为这块广告牌的花费投入也是惊人的,付出巨额代价。有人说是数百万美元,有人说是几千万美元。赵新先曾透露,这块广告牌每月的费用是12万美元。以此计算,一年就是144万美元,8年就是1152万美元。也就是说,仅这一块广告牌,三九就付出了上亿元人民币的代价。

除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三九还在香港维多利亚港制作了全球最大的霓虹灯广告,在德国柏林中心广场作了大幅中文广告。这些广告的费用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赵新先的国际化情结

三九集团国际化10年到底投了多少钱?

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和香港维多利亚港、德国柏林中心广场的巨幅广告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应该接近2亿元。最初在美国、德国、南非、俄罗斯开办办事处,后来又在比利时、荷兰、加拿大、英国、东南亚等地设立办事机构,一个机构的开办费一百万美元计算,也要一两个亿。再加上产品等方面的费用,应该会接近10亿元。

相对于申请美国FDA一个药品批号,药理、药化、毒理、一级临床、二级临床,一步步走下来,需要10年时间,费用3至5亿元,10亿人民币还不及两个药品文号。

中药国际化道路之艰难可以想像。

付出10亿,回报有多少?

2004年,三九日本本草坊上交三九总部10余万元利润。西村说,这是三九在海外收到的第一笔利润。

历时10多年,花费近10亿元,三九痴心不悔地开拓国际市场。研究赵新先海外扩张的心路历程,我们可能不会仅仅以经济上的得失来做出判断,赵新先的“产业报国”也绝不仅仅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凝结了特殊历史背景下站起来的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的民族情绪。甚至,我们从赵新先的危机感中,感受到他的心灵压力,从而理解他在国内急于扩张兼并,急于做大的心情。

艾滋病、疯牛病、非典、禽流感,在一系列全球性疾病威胁人类的时候,国际上已经出现了回归自然的消费趋势。西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它的副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西药作为化学合成物,它的副作用是在很长时间才被发现的,包括PPA等,它的副作用是比较明显的。西药的一些副作用,是在人体沉淀很多年后才发现,有些副作用是无法解除的。

西药对许多疑难杂症束手无策。西药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思路对很多病症是有作用的,但它忽视了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是一个随时变化的活的肌体,西医西药不能用整体的、系统的、联系的、变化的观点来治疗疾病。一个人的腿坏了,它的办法就是动手术锯掉。而中医则可能通过全身的整体治疗,促进血液的循环,打通血脉,让这条腿的机能恢复。因此,中医恰恰弥补了西医的缺憾。

西医西药有副作用,有很多事情它做不到,西方开始向东方的植物药寻求办法。美国FDA过去是不承认复方中药的,但看到中药在治疗艾滋病等疑难病症方面的特殊疗效,也开始允许复方中药上临床了。

2001年3月9日,赵新先到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洛彬矶分校作报告,就这样来讲述宣传中医中药。在许多场合,他都讲述这些观点。

但是,现实却让赵新先感到压抑,透不过气来。

企业跟企业比,他高兴不起来。三九发展多年,成为国内最大的医药工业企业,但是和美国最大制药企业比,三九不及人家的3%至5%,和全球最大的医药企业比,可能只有人家的2%。默克、葛兰素、辉瑞这些国际医药巨头,一个产品年销售额就是数十亿美元,上百亿美元。中国大小制药企业近7000家,总销售额2000多亿元,还不及默克一家公司。

国家和国家比,数字更无情。世界医药市场年销售收入4000多亿美元,中国医药市场的销售收入是2000亿人民币,相当于国际市场的5%。中医在华夏已有5000年历史,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中草药发源地,可在全球160亿美元的中草药市场份额中,中国出口不足5亿美元,市场份额不足3%,在欧美国家所占比例更低,也就是2%。日本是汉方药最大的出口国,日本津村制药是全球最大的汉方药出口企业,一年出口6亿美元。

植物药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国际上的竞争,中国已经成为竞争的主战场。全世界有170多家公司和40多家研究机构正在从事天然药物新药开发,国际最大的25家医药跨国公司,已经有20多家在中国落户。其中几家建立了专门的天然药研究机构,以与中国企业合资的方式生产和销售价格相对昂贵的中成药。西安杨森、中美史克等在中国的不俗表现,让国内制药业悚然而惊。市场上“洋中药”,主要以治疗心脑血管、肌肉骨骼、生殖泌尿系统等疾病为主,质量和技术明显高出一筹,虽然销量还不如本土中药,但利润率却高出本土中药一大截。你不走出去,人家就会闯进来。

让赵新先感觉到巨大威胁的是,医药巨头兼并整合的势头风起云涌。葛兰素·威康、史克必诚、辉瑞、美国家庭用品、华纳兰伯特等巨头正在掀起新一轮医药并购浪潮,并购之后的巨头能量将更加可怕。赵新先曾经公开向员工预测,通过并购,规模领先的十余家跨国大医药公司将控制大部分医药市场。在这些巨头的攻势面前,弱小的中国企业无力阻挡。

也许正是这种紧迫态势,逼迫三九背水一战,在国内抓紧兼并扩张,以便最后与外国巨头抗衡。

2004年5月12日,《999蓝讯》出版赵新先离任前的最后一期,第三版发表编辑部文章《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创建现代中医药跨国集团》,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回顾总结三九集团十多年来国际化战略和历程以及取得的成绩。

这篇文章可算作对赵新先在三九工作的肯定。以国际化作为自己事业的落笔,可见其在赵新先心目中的地位。当然,这是未竞的事业。

国务院国资委和赵新先的谈话是在北京进行的。谈完话,李毅中到深圳宣布赵离任的决定,主持赵新先和孙晓民的交接仪式。从北京回深圳的时候,赵新先还带来了日本连锁药业协会的客人,商谈进一步合作事宜。

与日本客商的谈判,是赵新先离职前做的最后一件事。谈判事项是原先定好的,到北京后,日本客商也知道了赵离职的消息。因此,到深圳之后,日本客商不但参观了南方药厂,而且特意参观了三九陈列馆,显示对赵新先的敬重。

[评析]关键是选对人走对路

断言三九国际化的成功与失败是困难的,它是中国企业一条不能不走的艰难之路,总要有人去探索,去冲锋陷阵,去流血牺牲。

三九国际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研究借鉴。这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成果,不能不重视。

国际化没有捷径可走,但却有蹊径可辟。

三九在美国和日本的市场状况,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美国和欧洲市场的挫折证明,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如果正面冲击,必然碰壁。特别是在不了解国外市场的特点和消费趋向,以中国市场的做法去开拓国外市场,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日本市场的成功说明,必须以国外市场的特点和消费趋向进行市场开拓,让中医药实现当地化,符合当地的消费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开拓市场的人必须既了解中国企业和产品,又要熟悉日本市场。西村就是这样的人。

中国企业如何拓展国际市场?在国外成功创业,把中国的家电卖到澳大利亚,成为澳大利亚彩电、DVD等产品批发商前三强的王小珈,说的一句话代表了他多年国外奋战的心声:“了解中国企业又能国外落地生根的华人经销商应成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生力军”。

我采访王小珈怎样把康佳彩电成功卖到澳大利亚时,他讲出了这样的心得。

1990年,曾在北京中关村四通公司做事的王小珈来到澳大利亚,边读书边做事。开始想做老本行,卖电脑。但CPU、硬盘、软件等关键技术都掌握在国外大公司手里,中国产品没有优势,就放弃了。

到了1995年,王小珈感觉到中国的彩电已成长为有竞争力的产品,就回国找大彩电厂商谈判。当时几个国内彩电市场大头都没有外销计划,只有康佳老总陈伟荣亲自出来接待他,双方很快签订了合作意向。

2000年开始,中国家电产品终于在澳大利亚市场打破坚冰,销售出现直线上升。2004年,王小珈代理的康佳彩电市场占有率达到20%,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彩电品牌。

王小珈认为,中国企业要打开国际市场,必须找像他这样了解中国企业和社会,又在国外落地生根的人来做,具备这些素质的人是国外市场的钥匙,如果没有这样的钥匙,就很难打开国外市场之门。他甚至认为,那些很小就到国外留学的学生,都很难担当这样的重任,因为他们可能对国外很了解,但对中国的情况反而不够熟悉。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在中国企业磨炼过一段时间,王小珈就不可能选择中国彩电作为自己的业务主打产品,如果不是在国外磨励了几年,也不可能摸索到国外市场的门路。康佳彩电在国外市场做得最好的是澳大利亚,原因也是有一个王小珈。

中国彩电另一家企业CL的国际化历程也是最好的佐证。2004年,CL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和阿尔卡特公司,试图借助国外品牌和渠道迅速打开国外的销售。但进展却不理想,挫折重重。但是CL副总裁易春雨领导的海外事业部却势如破竹。从1999年始,他率领18条汉子走出国门,至今已发展到2000人,CL海外市场子弟兵在全球建起22个分公司,2004年,CL海外事业部海外市场销售自主品牌彩电320万台,销售额27亿元。2005年新兴市场销售增长更为喜人,全年销售额39亿元,销售彩电500万台。

易春雨的经验也是开拓国际市场必须入乡随俗。

易春雨虽然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他在越南率军开拓创业,亲身经历积累了实际的经验。

1999年,CL筹谋国际市场,突破口选在越南。李东生带一批人到越南考察,看到的是亚洲金融风暴过后,外资纷纷撤离越南的情景。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公司都已经呆不下去了。考察团的人都感觉没戏,但回国时,易春雨却留了下来。

住在宾馆里,百无聊赖的易春雨晚上和几个台湾人喝酒,一个混熟了的台湾人神秘地告诉他,他用在越南赚的钱,已经在杭州开发了别墅区。第二天,他就去台湾在越南的协会了解情况,确实八成以上的台湾企业都在越南赚了钱。他一下子找到了感觉,经过细致考察分析,写出了一个几十页纸的报告,观点是每年只要销售3.6万台彩电,就能达到利润平衡点,越南市场可以做。

这个报告拿到公司讨论,大家都不相信。中国市场生产销售100万台还没有钱赚,3.6万台就能赢利?在一片反对声中,易春雨却坚持自己的观点。此后,易春雨获准带领18名员工进入越南,开始了CL国际化的征程。他在越南奋斗5年,把市场占有率做到第一,至今仍是CL国外赢利最好的市场。

从这些成功者的背后,我们领悟到,开拓国际市场也不能期望一个晚上就解决战斗,耐心地寻找和培养国际化人才,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和策略,是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