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菜根谭》译解
15379700000017

第17章 不著色相,不留声影

原文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译文

轻风吹过稀疏的竹子固然会发出沙沙的声响,可是当风吹过去之后竹林并不会留下声音而仍旧归于寂静;大雁飞过寒冷的深潭固然会倒映出雁影,但是当雁飞过去之后清澈的水面依旧是一片晶莹并不会留下雁影。由此可见,一个具备高深品德的君子,当事情来临时,他的本然之性才会显现出来;事情过去之后,他的本性也就恢复原来的空虚平静。

评析

人对事应当抱着随遇而安的态度,坦然去面对并接受现实生活中所有顺与逆的境遇。

孔子在吕梁游玩观赏,看见那里的瀑布高悬二三十丈,瀑布落下来冲刷而起的激流和水花,能溅到远达四十里以外,鼋、鼍、鱼、鳖等都不敢在这一带游水。

这时,孔子看见一个壮年男子沉在水中,以为这个人是有什么痛苦想寻死,于是他就派弟子顺着水流去拯救他。弟子正要去救那个人的时候,忽然发现那壮年男子在数百步远的地方露出了水面,然后披着头发唱着歌,在塘埂下漫步。

孔子赶忙赶上去,并且对这个人说:“吕梁瀑布有几十丈高,流水的泡沫溅出三十里,鼋鼍鱼鳖也不能游动,刚才我看见你在水里面游,以为是有痛苦而想自杀的人,便叫弟子顺着水流去救你。你出来后披着头发,一面走一面唱歌,一点儿没有受伤的痕迹。请问,你游泳为什么游得这么好,是不是有什么秘诀啊?”

那人回答道:“没有,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和诀窍的。我起初是故常,长大了是习性,有所成就在于自然。我跟水里的旋涡一块儿下到水底,又跟向上的涌流一道游出水面,顺着水势而不作任何违拗。这就是我游泳的秘诀。”

孔子又问道:“什么叫做‘起初是故常,长大是习性,有所成就在于自然’呢?”

那人回答说:“小时候,我出生于山地,所以我就安于山地的生活,这就叫做故常;长大了以后,我又生活在水边,于是我就安于水边的生活,这就叫做习性;而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但却这样生活着,这就叫做自然。”

是的,在很多情况下,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反而能有所成。

这里的随波逐流并不是说做事情没有自己的主见,俗话说:“做事要全力以赴,做人要顺其自然。”做人做事的真正智慧,就是要对生活不能奢望太多,而是要在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心境下,去做好你现在要做的事。如果你的心境太高,难免会遥不可及,而令心灵感到莫大的失落。真正懂得人生真谛的人,总是有融入自然、随波逐流的旷达,他们懂得要随时去除那些不着边际的奢望梦想、随时清除那些不切实际的苟求恶念,让自己的心灵清凉无比,让自己的身体轻松无比。不去想自己所不能想的,不去做自己所不能做的。而一些世俗的人却刚好相反,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痛苦会那样快速缠绕着自己,他们的快乐又为何会远离他们的道理。所以还是自然做人,认真做事,不要奢望,不要苟求的好。

《圣丹斯诺言》一书中曾这样说过:“如果你向自然环境、周围的人们和无限的原则敞开胸怀,就会为你所面临的领导艺术上的挑战和机遇找到适合个人的解决方案。”其实,这句话岂止是专对领导者而说的呢?社会上的每个人都一样,我们的心是多变的,而且很容易受外在环境左右;心的变化很直接地影响一个人对人及事物的观点,所以我们不得不留意心的变化。心如果愈清净,则对万事万物愈透彻;心若起伏充塞,则对万事万物愈迷茫。

随波逐流并不意味着关闭你的头脑,实际上却完全相反。它意味着完全保持清醒的状态,全神贯注。船夫们为了渡过急流就是同样的道理,首先他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如果说他们对于自己所航行的这条河流有任何驾驭能力的话,那么这种能力也是非常微小的。倘若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对事物进行操控,那么他们将会大难临头。随波逐流还要了解自己的船,了解它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了解缆绳和急救箱的位置,使之成为你的延伸。如果你对自己的船不了解,你就无法驾着它顺流而下。

佛家云:“万物惟心造。”佛家告诉我们,这地球有万事万物,有高山,有低谷……皆由人心所造,所以他们要教我们修心,因心境的升华,自然对事物的观念就会改变。中国的古人早也总结了大禹治水的成功道理:因势利导才是成功的关键。其实,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无论是希望还是挫折,只要我们把自己当做一条河与河的源头接触,在河畔用力,随波逐流,既充满活力,又安详宁静,既不断变化,又始终如一,这也就真正做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一切皆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