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菜根谭》译解
15379700000018

第18章 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原文

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译文

清廉纯洁而又有能容忍不廉的雅量,心地仁慈而又有能当机立断的魄力,聪明睿智而又有不失于苟求的态度,性情刚直而又有不矫枉过正的胸襟,这就像蜜饯,虽然浸在糖里却不过分地甜,海产的鱼虾虽然腌在盐里却不过分地咸,一个人要能把持这种不偏不倚的尺度才算美德。

评析

中国人看重勤,认为勤是美德,因此,如果一个人样样事都做到加倍的勤,结果虽不免过分了点儿,但这种“过分”往往会受到赞赏。这究竟是否正确呢?当然不是了。如果一个运动员,每天的训练不按部就班,而是“过分”的话,很可能会拉伤筋骨,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导致自己的运动员生涯就此结束,这样是好吗?况且中国人也有一句“物极必反”,凡事做到了极限必会有反效果,可见做得过分是件不好的事。

再说“不及”方面,凡事都达不到标准要求,当然被视为不好,更会被认为力有不及,甚至是懒惰。例如,烧饭的时候要用70毫升的水,但你却用了50毫升,结果当然是难以入口的了。

总括而言,正如孔子所说,过分与不及也是不好的——“过犹不及”,要做好一件事情,最好就是把事做到完美,所谓“完美”就是“合乎中庸”,不“多”也不“少”,这样就是好了。

中庸之道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当然不是,历史上把中庸之道运用得很好的大有人在,以中庸之道为座右铭的也大有人在。

民谚云:“帆只扬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稳”,五分即一半也。“酒到半酣正好,花开半时方妍”,这是著名的中庸哲学诗《半半诗》中的两句。也是古人一种练达知度的生活哲学。中庸的智慧见于人生经验诸多方面。“一张一弛”、“劳逸结合”、“水至清则无鱼,人太紧则无智”这些格言警句,是其在生活中不同侧面的表现。

中国人讲究什么事情要“一分为二”,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明显区别就是,西方人喜欢说“是”与“否”,而中国人喜欢说“大概、可能、也许”这些比较含糊的词语,也许是和中国人骨子里的“中庸”思想分不开吧。

将中庸之道运用于生活,便有卷舒自如,合乎天运之境界。《菜根谭》里有云:“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昼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滋味。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见。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

中国人拥有许多很奇妙的知识、学识,“中庸”之道也算是中国人的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思想吧。也许真正快乐的人,就是这些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中庸”思想的普通人,他们才是最快乐的人。

中庸之道即中正不偏、经常可行之道。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讲,中庸是一种伦理原则,是对人们思想、情感方面的原则性约束。从实践性的社会角度讲,中庸又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方式方法,具体体现为日常各种事务中的实践活动。正因为这种无处不在的渗透性与广泛性,中庸之道才如此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