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画在京西古道
15417000000019

第19章 都城燃起抗日火焰

老作家舒丽珍送我新作《古城火焰》时说得很轻松,而挂号寄来,却是厚重的长篇小说。早知道她在写,持续几年终于得以问世,还是有些感动,70多岁的人,身体不很好,却一直笔耕不辍,并无所图,只有对文学的那份执著与坚守。

她送我书,除去文友还有一点,我们都有工厂生活经历,当然时代不同。解放前,她就当童工,20世纪5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是解放后第一批工人老作家。尽管这样,我知道她写这部小说时,还是为她捏把汗,因为工业题材的小说太难写,尤其城市工业题材,更是难以见到。原因之一就是工人生活比较单调,难有曲折波澜。

当我翻开《古城火焰》,却为故事情节所打动。全书第一章犹如序幕,把主要人物的身份、时代背景交代清楚。女主人公石玉慧苦大仇深,幼时,父母被资本家迫害至死,参加共产党后,在工厂里做地下工作。那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寒冬临近,被服厂为日本鬼子赶做10万套军服。故事就从这里展开,在地下党的领导下,石玉慧与同志一起,联合广大工人群众,截获了鬼子的7万多套军服,送给八路军和游击队。故事进入高潮,剩余的2万多套军服也燃烧在雄雄火焰中,从一个侧面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北京人熟悉的大街小巷,城墙白塔,以及在这典型环境中众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女工“十姐妹”、鬼子厂长森同、汉奸工头陈歪脖等,都融合在故事的冲突和发展中,让我一口气通读了全书。这种情况对于现在的我已经很少见了。现在的我读虚构故事少了,爱读写实的文章。这不是个人偏爱,周围不少人有这种感觉,愿意在字与字之间去追寻价值、意义和美感。而《古城火焰》绝无冗长感,读起来很轻松,虽是小说,却有很多作者的真实生活经历。她就是从那个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她的故事才那么真切感人。

相似的经历与性格,使我与舒丽珍成为忘年交。她的著作我读过不少,对于她的语言风格比较熟悉。而这部新作还是给了我不小的震撼,超出了以往,有清新优美之感。无论是烘托环境中的写景,还是在描写景物中衬托人物心情,语言都极为精准恰当,在美文中去展开故事情节,还有恰到好处的歇后语运用,营造了特定人物群体的语言环境,显示出一位老作家的功力。

合上书,突发联想,每个十年都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尤其近期,而写工业题材的就少了,写20世纪40年代城市工人抗日的还尚未看到。有人会说到《节振国》,可煤矿是工业,还是与城市工人群体有所不同。所以《古城火焰》是不可多得的。现在谍战剧、古装剧充斥电视,何时有眼力的导演能把这部小说搬上荧屏,也开个城市工人抗日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