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画在京西古道
15417000000007

第7章 北京历史上的汽车

南怀仁与概念车

历数动力能源:人、畜、蒸汽、汽油,以及之后的太阳能、氢、核……每一步都是人类扩大张力的结果。譬如马,从桀骜不驯到老骥伏枥,人类经历了多么漫长的驯化过程,才使足步远出。而蒸汽的使用,无疑是动力能源的一次革命,动物从巨大的劳动负荷中解脱出来。那个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自1765年始,人类进入“蒸汽机时代”,心智也就更高、更远。

然而人们有所不知,第一辆蒸汽汽车是在中国制造的,更确切地说,是在北京制造的。1672年,一位比利时籍传教士,此人名叫南怀仁,在北京制造出了蒸气动力机械装置,成为第一辆四轮蒸汽汽车。此时,瓦特还没出生,比他制成的复式蒸汽机早了一百多年,比西明顿将蒸汽机应用于轮船早一百多年,比史蒂芬孙用于火车早一百多年,比布尔用于汽车早近两百年。

发明在当时并没引起什么反响,沉寂多年。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热议。国外一位专门研究机动车历史的学者谢尔,在《北京的先驱》一文中写道:第一部文献记载的自动机器,300年前就在北京制造和行驶了。他认为,这辆车的存在有文献切实记载,可以根据这一文献复制。有人认为,这一成果在世界蒸汽机史上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创举。

南怀仁是何许人也,为什么能在中国试制汽车?此人生于1623年,是耶稣会传教士,于1658年抵达澳门,此时正是清代顺治十五年(1658年),次年他被派往陕西传教,也就有了中国的名字,字敦伯,另字勋卿。顺治十七年(1660年),他奉诏进京协助汤若望纂修历法,康熙八年(1669年),为钦天监监副,主持编制《时宪书》。此时,南怀仁奏请康熙皇帝,设计和监造了6架大型观象台天文仪器,即第谷式古典仪器: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和天体仪,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完成,实物仪器现在还完好地保存在北京建国门外古观象台。变法维新人物梁启超,曾对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作过评价:“17世纪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中国学术史上应该大笔特书,那就是欧洲天文、数学的流入。”

南怀仁制造的这辆汽车其实只有二尺长,四个轮子,重要的是中部的火炉和汽锅。铜制的汽锅犹如现在的水壶,下平上圆,顶上有一喷汽的壶嘴,壶加热后,蒸汽从小嘴里喷吐而出,产生很大能量,射在涡轮叶片上,像水车产生动力,带动汽车后轮,驱动小车行走。车前还装有手动轮,控制行走方向。汽锅里发出的蒸汽可以驱动小车行驶10小时以上。

一看这样的描述,就知道是个模型,按现在的说法是辆概念车。做这辆车是为了讨好皇帝,在没有人拽马拉的情况下,真能自动行走,不知当时康熙皇帝看了有多么开心,是否会在有兴致时拿出来玩玩也未可知,但能肯定的是,康熙很感新奇。借得开心之时,让皇帝知道科学的力量,一如说出太阳运行的规律而使皇帝学起数学一样。康熙曾将自己的经历对大臣们说:“尔等唯知朕算数之精,却不知朕学算之故。朕幼时,钦天监汉官与西洋人不睦,互相参劾,几致大辟。扬光先、南怀仁于午门外九卿当面赌测日影,奈九卿中无人知其法者,朕思己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对于“日影”的运行规律,国人就是不能“知其法”,也就不能不让皇帝信服科技。

这辆车的科技含量再高,其实也只是个“玩具”,作为一位科学家怎么会如此浪费时间,精心设计,仅为博得皇帝一乐。其实南怀仁并没做无用功,用他的话来说:“欧洲天文学给康熙皇帝留下深刻印象,以及西洋机械师给他带来的怡乐,一定会让他把目光转向科学背后的信仰”。此话不难看出这个传教士在使用科技背后的用意,通过皇帝来改变一个国家的信仰,科技不过是种手段。

不论怎样,南怀仁深得康熙皇帝的赏识,用西方的科技知识,使康熙拜他为师,学习天文、数学和力学。如此受皇帝敬重,当然使南怀仁官至高位。其实不论这位传教士目的如何,他的勤奋和机敏是有目共睹的,康熙皇帝对此也是赞叹有加,死后给他封了谥号“勤敏”,这在一班大臣中都是少有的事,更别说对一个外来人。南怀仁于1688年去世。康熙皇帝亲自撰写祭文:“尔南怀仁,秉心质朴,四野淹通。来华既协灵台之掌,复储武库之需……可谓莅来惟精,奉职费懈者矣。遽闻溘逝,深切悼伤。追念成劳,易名勤敏。”康熙此谕,用满汉两种文字刻在南怀仁碑碑阴,碑阳用汉文和拉丁文镌刻。迄今为止,用三种文字刻写碑文实属少见。这块墓碑就在车公庄6号市委党校内,与利玛窦、汤若望的坟茔依次排列。

虽是概念车,却是科技发明。康熙皇帝可能没充分认识到它的意义,要不怎没降旨将其发展成实用汽车。然而这种动力被称为“布兰卡冲动式蒸汽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事有巧合,法国人居尼奥花了6年时间,在1769年制成了世界第一辆具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汽车。这辆汽车的大锅炉容积很大,有50立升,很奇特,居然也与南怀仁的蒸汽机形状一样,可见南怀仁设计构思的精道。

概念车尽管是玩具,那也是给皇帝看的,制作一定精良,用的材料肯定不会差,即使是软木,也有名贵好木。这样的精品为什么没留下来,就不得而知了。或许玩腻了,或许损坏丢弃了,或许送给什么人了……历经几百年,尤其社会的剧烈动荡,什么可能性都有,留给人的只是猜测。按理说这样的东西就失传了,犹如三国时诸葛亮设计的木牛流马,实物也只能是传说。

此时,资料的能量凸显出来。南怀仁是个有心人,养成了把自己的科技活动记述下来的习惯,梳理成论文,寄往欧洲,就在去世前一年,这篇名为“自动机器”的文章发表了。据机械学家、清华大学副校长刘仙洲考证,南怀仁手稿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完成,6年后发表在德国出版的《欧洲天文学》杂志上,使这一科技成果得以保存下来。

专家把南怀仁誉为“汽车始祖”,甚至认为“汽车发明在中国”。他毕竟在中国的土地上为皇帝制造出了汽车。他在中国生活了28年,那是他人生最辉煌的时间,且做了高官,应该算持有北京的“绿卡”,最后又葬在北京。

有人不免心存遗憾,玩意儿虽好,只能传说。有幸的是,北京汽车博物馆按照这篇文章的描述,经过多方努力,复制出了这辆小车,材质用了比较结实的榆木。据有关文字记载,那只是一种小车,至于什么形状,凭想象,当时的车只有马车,百年后的车形也没超出这个范围。至于手动转向的轮是什么样子,仅靠几个文字描绘,还不能做得贴切。为了观看方便,汽车博物馆只是把车核心部位的蒸汽机扩大几倍,让人们从科技的角度领略这辆概念车的神韵。

看着壶嘴喷出的蒸汽,吹动叶片不断转动,心也跟着动了。那么早就有了对世界产生影响的科技,是咱北京人值得自豪的事儿。

慈禧与老爷车

如果说南怀仁设计的那辆蒸汽车是第一辆概念车,那么袁世凯送给慈禧的就是北京历史上第一辆汽车了,毕竟与概念车相隔了200多年,已经制造得相对成熟。不论怎样,这对北京来说还是新鲜玩意儿。身为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总想着怎样讨好这位“老佛爷”。事有凑巧,正赶上慈禧太后67岁生日,献上这个时髦贡品,让老太太开个洋荤,与南怀仁讨巧康熙皇帝有相似之处。

这辆老爷车一直放在北京颐和园的德和园,最近园子要整修,条件也不太好,于是便换了个地儿,刚刚挪进文昌院,依旧继续展出。这辆古典汽车是横置式气缸,10马力汽油发动机巧妙地置于座席之下,产生的动力由旁边的齿轮变速箱传递给后轴,最高时速可达19公里。车的前悬挂是一横置钢板弹簧,后悬挂是两个普通钢板弹簧。车厢两侧的翼子板系三合板制成。车是后轮驱动,驱动原理、发动机、悬挂结构、转向系统、传动系统已与今日汽车很接近。

而外表看上去,还有不小区别,敞开式黑色木质车厢,两轴四轮,车轮车辐条均为木质,轮胎实心,铜车灯。有三排座位,最前排是倒座,司机座比后排正座短些。车厢上方撑着一顶由四根立柱支起的车篷。篷子四周缀有黄色丝穗,后轮比前轮略大些,乍看,真有点儿18世纪欧洲马车的味道。

太后对这辆汽车并不像康熙皇帝那样喜欢,从心里像是有隔阂。这与闭关自守的国情有关,认为那不过是外国人的奇技淫巧。坐惯了轿子、马车,并不拿它当回事。检阅贡品时,听说这辆洋车不用马拉就能跑,感到难以至信,立即传口谕:当场表演。看到汽车真的“隆隆”跑起来,慈禧太后马上产生联想,情不自禁地问:“这车跑得这么快,要吃许多草吧?”听这话的口气,最先想的是费多少粮草,别的没多大兴趣。

据说,此车慈禧曾乘坐过一次,也就传出许多故事。慈禧太后得到车后,招纳学开车的人。一位名叫孙富龄的太监头脑灵活,很快就跟外国人学会了开车,成了慈禧太后的御驾司机。一天,慈禧太后坐车去城皇庙玩得很开心,赏了一碗酒给孙富龄。酒劲上来,头脑发晕,那也得继续开车呀。本来路面戒了严,不知怎的,忽从胡同里窜出个小太监,孙富龄心慌意乱,一时竟找不到刹车的位置,可怜小太监就这样稀里糊涂地送了命。按当时的规矩,孙富龄属于正常驾驶,没人问罪。而这一惊,吓着了慈禧太后,负责戒严路面的人和小太监的头儿一应人等,都受到了严厉惩罚。

还有说慈禧太后乘坐汽车去颐和园游览。驶出紫禁城后,她突然发现,“马车夫”不仅坐着,竟然还敢坐在前面,与自己平起平坐,这还了得,有失体统,立即责令“马车夫”跪下。慈禧的话是圣旨,哪有人敢不从。司机只好跪着驾驶。手不能代替脚去踩油门儿和刹车,在路上险些酿成大祸。这可吓坏了当时的王公大臣,他们纷纷下跪,乞求慈禧不要冒这个险。无奈,慈禧被人搀扶下车,中途还是换上她的十六抬大轿。

培训司机有可能,想让慈禧用车必须事先做好各种准备。至于坐没坐过车,恐怕那些故事有演绎的成分。裕容龄是慈禧御前女官,那是贴身的工作人员,说出的话还有可信度,在其所著的《清宫琐记》中有这样的记述:慈禧因为开车的司机要坐在她前面,所以未曾乘坐过。从内容上看,并没明显说明慈禧上车了,即使上了汽车,也没说一定开动。只要开动,司机必定坐在前面,这对威严的慈禧太后来说,岂能容忍?平起平坐不说,还敢坐在前面,那是大不敬。更何况车速快,也会有发生意外的危险。当然有人说慈禧坐过一次,但那也是据说,并不能确定。刚上车就会发现车里的大活人,还能容车开起来?所以,种种情节,猜测或想象的成分较大。《北京志·汽车工业志》在概述中更有明确记述:“因司机无法按慈禧的‘圣谕’跪着驾驶,慈禧不愿‘屈尊’乘坐。”慈禧怎会屈那个尊?这样的结局相对合理。

再退一步说,即使上了车,当时再好的御道也不会比柏油马路平,汽车的减震更不会有现在的好,车比轿快,肯定颠簸。一位老太太有多大的急事需要赶路去办,不就是玩儿嘛,车内座椅弹簧上的感觉肯定不如架在人身上的轿子柔韧。老太太会享受。

所以这辆汽车没被慈禧看好,被打入冷宫,弃置一旁,作为皇宫遗物闲置起来。《北京志·颐和园志》记载:“该汽车因长期存放,早已损坏。不只引擎早已不能发动,且前车灯、方向盘丢失,皮坐垫及车篷顶已破烂不堪。”直到“文化大革命”后,颐和园将老态龙钟的御用汽车整修,陈列在德和园,供游人参观。

对这辆当时花了1万两白银购进的汽车,现在还有争议。有人认为这是第二代奔驰牌小轿车,也就是德国生产的。《北京志·汽车工业志》中记述:“北京第一辆汽车是……德国19世纪90年代的产品,式样几近欧洲18世纪的马车,功率约为4马力,时速15公里~20公里。”《北京志·颐和园志》也有类似记载:在1976年,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的三位工程师来到颐和园,看到这辆车,确认为是1899年该公司生产的第二代“奔驰”,并且愿意用10辆新车换走这辆汽车。

而有人另有说法,认为这辆汽车是美国生产的。细心人在汽车上发现了问题:汽车右边有一个脚蹬,上有“DURYEA”英文字样;左边三个脚蹬,前面铁脚蹬的表面是平的,是否是因为有损坏事后换上去的不得而知,后面两个都有五角星图案。据此,交通部高级工程师王华鹏认为:应是美国图利亚牌汽车,并且据资料,最早生产三缸引擎汽车的只有图利亚汽车制造厂。引擎是汽车的核心部位。“图利亚”是指美国人图利亚兄弟。他们从1893年开始设计制造汽车。图利亚,现在有译成杜里埃或杜瑞亚,对照英文,应是一个单词。

这辆老爷车究竟由哪国生产还不好下结论。《中国交通运输史》的主编陆士井认为:早期汽车制造也是由多个厂家合作组装,是否是“奔驰”厂家的产品,也难确定。

巧合的是北京汽车博物馆里也展示着一辆老爷车。据相关人员介绍,这辆车是美国兄弟在1902年或1903年生产的,并且认为,颐和园那辆车经过改装,可能生产时间略早些,经过比较,两辆车在外型和结构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有可能属同一个公司制造。

带着这份疑问,笔者进行了比较,还是在相同中找出一些差异。前后车轮没有大小区别。方向盘也不是圆形,车灯要大些,上面有英文,与生产厂家无关。脚蹬子每边只有一个,上面没有英文,只有图案,且是六角星。重要的核心部位,汽油发动机是单缸的。据一位业内人士说,两辆车的发动机在供油系统的设计上还有差异。所以,还不能用这辆车去判断慈禧那辆车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