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科普乐园·用车轮走遍地球村
15420000000040

第40章 会爬山的灵渠

叮叮、当当在欢呼声中,一不小心按错了键,等意识到这个问题时,“陆地蟹001”已把他们带到了秦国的都城咸阳,此时秦始皇正在召开御前会议。为了统一中国,他决定修筑灵渠,把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连接起来。会上大臣们争论不休,秦始皇眉头紧皱,苦无良策。

叮叮举起万能电子魔盒喊道:“赐给他们智慧吧!”顿时霞光笼罩大殿。

大臣们眉开眼笑,纷纷点头赞同并推荐史禄主管工程。

数十万秦军和民工加入了劳动大军。

把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连接起来的灵渠,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北方六国,接着又于公元前211年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地区发动了规模浩大的军事征服活动。但那里险峻的地形,使行军极为困难。靠人背牲口驮的运送粮草的队伍经过翻山越岭,本身的耗费就很大。同时运送粮草的途中还经常遭受敌人的突然袭击,导致秦军常常饿着肚子打仗。苦战三年的秦军,毫无建树。因此,改善和保证交通补给线成了决定这场战争胜败的关键。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运筹帷幄,派水利专家史禄负责在五岭之上开一条运河—“凿渠运粮”。经过精确计算,史禄把运河的路线定在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城附近的湘江和漓江的分水岭上。于是,数十万秦军和民工,开石劈山,开始了艰苦的劳动,排除了许多困难和干扰。经过5年多的努力,公元前214年,一条长33千米的灵渠奇迹般地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也可以直接通航了。灵渠使援兵和军事补给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迅速推动了整个战事的发展,秦王朝最终把岭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地划入了自己的版图,中国出现了空前统一。

在开凿灵渠的过程中,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许多山区河道行船的好办法。山区河道行船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使船“爬”上山,船要“爬”山,对水面“坡度”则有一定的要求。水面的“坡度”在航行术语上叫做“比降”。适合于航行的比降应在小于1/3000以下的范围,即在长3千米的水路上水位升高或下降不得超过1米。比降越大,水流越急,对航行越不利。而湘江水面和漓江水面的水位差很大,即使用筑堤的办法来提高水位,比降还是太大。为解决这个难题,他们在开挖灵渠时,让河道迂回曲折,多拐几个弯。就好像上山的盘山公路,这样,有限的河道被延长了,当然比降相应变得小了,船“爬”起山就容易多了。

尽管采用“之”字形,但有的地方比降仍达1/160,全部采用延长河道的方法在地理上是不可能的,工程造价上也是不经济的。民间又发明了“斗门”,就是今天的船闸。在灵渠水位比降大而又不适于延长河道的地方,分别用巨石做了一个又一个的斗门。每个斗门都有专用的工具,如斗杠、斗脚、斗编等。船进入一个斗门后,随即把身后的斗门用专用的工具堵严,使其不能漏水,再徐徐开启前进方向上的另一个斗门。随着斗门打开,水从前方的斗门涌进来,不一会儿,两个斗门间的水位就平了。于是船就可以前进到前一个斗门内,随后又堵住船后斗门,再打开前面斗门。如此周而复始,船就一级一级向山上“爬”去。同样道理,船也可以从山上一级一级“爬”下来,不过方向相反罢了。劳动人民还创造了另外一种重要的好办法,就是实施了引湘江水入灵渠的“分水工程”。

灵渠在极负盛名的桂林东边,兴安县境内。两岸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如状元桥、斗门、四贤祠、飞来石、铧嘴、大小天平、泄水天平和秦文化广场等,景区内还建有“二战”美国飞虎队遗迹纪念馆,现已成为桂林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