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科普乐园·用车轮走遍地球村
15420000000005

第5章 轿

“呵呵,小豆芽,你快看那儿,我们祖先可真知道享受,这么近的路都坐轿子。”当当嚷嚷道。

叮叮问奥特玛爷爷:“爷爷,您坐过轿吗?”

奥特玛爷爷捋着胡子乐呵呵地说:“我还真没享受过轿子的滋味呢!轿子在我国古代那可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是谁都能坐得上的。坐轿子还有很多的说道。快看,那边有娶亲的!”

轿子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是一种不用轮子的车。轿子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得到较大的普及是在宋朝。《清明上河图》中,繁华的北宋京城汴梁大街上就有许多轿子出游。

汉唐及北宋时期的轿子大同小异—两人抬杠,选材精良,以硬木为主,上雕花纹飞龙,造型美观。南宋时,轿子的使用进一步得到推广。明清时期,轿子发展为四人抬或者八人抬。王公贵族之所以越来越宠爱轿子,是因为乘坐这种特殊的交通工具,无车马劳顿之苦,安稳舒适。清朝文人王渔洋有诗道:“行到前门门未启,轿中安坐吃槟榔。”当时,轿子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重要代步工具。

古代的轿子,大致有两种形制或类型,一种是不上帷子的凉轿,也叫亮轿或显轿;一种是上帷子的暖轿,又称暗轿。不同的官品,在轿子的形制类型、帷子的用料颜色等方面都有严格的区分。如明清时期的一般官吏,需用蓝呢或绿呢作轿帷,所以有“蓝呢官轿”“绿呢官轿”的说法。轿子按其用途的不同,也有多种不同的名字:皇室王公所用的,称为舆轿;达官贵人所乘的,叫做官轿;人们娶亲所用的那种装饰华丽的轿子,则称为花轿。抬轿子的人有多有少,一般二至八人,民间多为二人抬便轿。官员所乘的轿子,有四人抬和八人抬之分。如清朝规定,凡是三品以上的京官,在京城乘“四人抬”,出京城乘“八人抬”,外省督抚乘“八人抬”,督抚部属乘“四人抬”,三品以上的钦差大臣乘“八人抬”等。至于皇亲国戚所乘的轿子,则有多到10多人乃至30多人抬的。此外,乘轿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规定,处处显示着封建社会里森严的等级制度。

抬轿子讲究抬得稳,走得快,所以好轿夫都是经过专门训练和长期锻炼的。尤其是四人抬、八人抬官轿的轿夫,是要有高超的技术和充足的体力的。现在,除了在一些特殊场合,如某些传统婚礼场合、旅游景点,尚能看到一些罕见的花轿外,这种传统的交通工具,已经为时代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