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自由成长
15424900000018

第18章 培养健康自我意识

品德,做人之本成事之道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

教育孩子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要教授孩子知识,还需教会孩子如何为人处世。而为人处世,光说是不行的,还要以身作则。要想让孩子成为有德之人,那么,家长就应以德使孩子敬服。

斯特娜夫人认为,教育孩子不仅要发展他们的智力,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由于社会上没有专门培养孩子品德的机构,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家长肩上。在培养孩子的品德时,家长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家长是陪伴孩子成长的第一个人,也是时间最长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在道德作风方面,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几乎做到了完美无缺的程度,在台湾有人称他为“当代圣人”,并不是没有根据的。

梅贻琦认为:“教育的出发点是爱。”傅任敢先生对其作了总结性概括。他说:“……做领袖的人有两种,一种使人慑服,一种使人悦服。毫无疑问,教育工作者应当使人悦服,而不在使人慑服,因为教育的出发点是爱,梅校长的品性中深深具有这一点。他爱学校,所以他把一生献给了学校;他爱国家,所以在抗日时把他的儿子打发到远征军去;他爱同事,所以待人一视同仁,从无疾言厉色,他尤其爱青年,所以在每次的学潮中,他都以自己的力量掩护着青年的安全。我们只要想想,有多少人曾以学校为幌子而达到了升官发财的目的,我们便知道真爱学校之不易;我们只要想想,有多少人曾经大声疾呼叫人爱国救国,自己却无贡献;我们只要想想,有多少办学的人视办学如做官,视学校如衙门,趾高气扬,颐指气使,便知一个大学校长之有礼地对待一切人们之可贵;我们只要想想有多少人曾经爱护青年其名,出卖青年其实,或者爱护其名,放纵其实,甚或利用其实,我们便不能不深深地感到我们要有根基深厚的爱,教育才有着落。”也正是如此德行,他使学生悦服了,使一切有良知的人悦服了。

不管是严正,还是仁慈,深藏在他们心中的,还是对下一代的关爱。能有一颗爱心来面对生活,面对社会,面对所有人,面对一切生命,可见,他们的心他们的情是如何的高尚,他们的德又是如何的完美。真是大德若斯啊!像梅贻琦这样的大儒为什么会受人崇敬呢?就因为他们以自己的德行感化了世人,乃成万世之师表。当然,他们也通过“德”完善了自我。

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父母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在一个和睦、舒适、热情、温暖的家庭里,父母关系好,彼此尊重,真诚相待,一视同仁,孩子也会有助人为乐的习惯。相反,无休止的家庭纠纷和口角,不仅对夫妇两人,而且更对孩子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因此父母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良好的言行举止影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保持精神愉快、善良、公正,在各方面都给孩子作出榜样。

二是教育引导。家长不仅要让孩子吃好、穿好、玩好,而且特别要重视对孩子的思想教育。“一个人追求的指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是一个真理。”这是高尔基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既然爱孩子,就要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

三要分清是非。孩子年龄小,知识少,生理及心理都没有发展成熟,对于是非善恶美丑很难分辨清楚。加上自制力较弱,经常做出观念模糊、颠倒是非的事情。所以父母必须了解了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的放矢地教育他们,一步步引导孩子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

四要表里如一。作为父母,不仅要为孩子穿上漂亮的衣服,吃上可口的饭菜,而且要帮他们穿文明语言的“衣裳”,吃道德品质的精神食粮。美不美不能只看外表,还要看他们的外表与心灵是否一致;孩子健康还是不健康,不仅要看他们的生理发育,还要看他们的心理素质。

虚荣,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陷阱

家长不能把自己的荣耀给孩子,而剥夺孩子内心的质朴。孩子穿的好一点、吃得好一点,都无可厚非,但不要刻意打扮孩子,只有让孩子把时间、精力用在学习、用在构建自己性格之上,才能让孩子全面发展。

虚荣心是指以虚假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自尊的心理状态。孩子正处于自尊心很强的时期,他们非常注重自己在同伴中以及周边群体中的位置,也最关心自我价值的存在。因而孩子最容易产生虚荣心。有虚荣心的孩子不易发现自己的缺点,即使发现也不会正视,反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在思想上很容易渗入自私、虚伪、欺诈等因素;虚荣的孩子为了表扬才去做好事,甚至不惜弄虚作假。这些都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克服虚荣首先要分清自尊心和虚荣心的界限,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缺点;必须做一个诚实的人;必须培养自己的求实品质。减少虚荣心的负面作用的办法最根本的办法是更进一步的了解自己,问自己到底想要追求和获得什么,依据这个理性的答案去规制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虚荣和名誉或者说舆论总是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尽量不要用别人的评价全然左右自己。

曾有一位年轻人给惠特曼写信,并在附录自己创作的诗稿,希望得到惠特曼的指导。惠特曼认真读过他的诗,发现文采很好,就写信告诉他,让他继续创作。年轻人一收到回信十分高兴,他开始每周给惠特曼写信,每次都谈论他对诗歌创作的见解,你将要创作的诗歌,谈论诗歌发展史,但是他的回信从不附录自己的诗歌。惠特曼把那些他写的观点用他的名字发表在诗歌期刊上,并在一年后邀请他参加文学家的集会。这个年轻人按时到达并参加了集会。惠特曼在集会中把年轻人介绍给了大家,人们都觉得能得到惠特曼赏识的年轻人应该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于是开始和他交谈。这个年轻人便在集会中大放光芒,他说道自己正在创作诗歌,它们肯定像《奥德赛》、《伊利亚特》那样在世界中留名,他的演说都掩盖了其他诗人的光芒。这位年轻人回到家后,仍然给惠特曼写信,但是信中不再写他的观点,也没有他创作的诗歌,只剩下抱怨。后来他在信中写道他根本没有创作,只是虚荣让他没有把实情告诉惠特曼。

历来所见的“十岁神童、十五才干、过了二十变庸人”的厄运,再次出现在了一个有前途的文学青年。爱慕虚荣只会使我们固步自封、不断落后于他人。

家长无意中就会把成人的荣誉带给孩子,孩子很容易产生虚荣心。尤其是有社会地位的父母,更容易让孩子成为“人上人”,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超过其他同龄孩子,使孩子一直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产生“攀比”等不良习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孩子得到了什么?

印度电影演员帕里维拉是一位善于教子的好父亲,他非常注重对儿子卡布尔的思想教育。但他总是严肃而诚恳地告诫卡布尔:“在我的房间里,你是我的儿子,你可以同我一起饭,一起说话。但是,一出这个房间,你就是一个普通人,你要同许许多多普通演员一样,自己去走生活的道路。”卡布尔就在父亲的这种教导下,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融入他周围的世界。他非常谦虚、朴素,不会为了显示身份高等而去坐父亲的小汽车,更不会为了让其他人羡慕而告诉自己是帕里维拉的儿子。到18岁时,他以一名场记的身份进入影视界。刚进入影视圈的卡布尔,演的全是些小角色,与刚进入影视圈的人一样。对卡布尔这个“普通人”,帕里维拉也像对待普通人那样对待卡布尔。卡布尔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登上了表演艺术的高峰。帕里维拉后来说:“如果让我提携儿子是不难的,让他演个主角也会有人来捧场。但如果这样,卡布尔即使有演艺天赋,也会慢慢被自己的虚荣心所磨灭。”

有的孩子由于虚荣心作祟,上课怕回答老师的提问,担心答错了同学嘲笑,老师不信任。有的孩子在选择自己是否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时,不是从锻炼自己和培养自己参与、竞争意识为目的,而是考虑自己的“面子”,考虑能否拿到名次。孩子这样一次次地失去缎炼机会、也就意味着缩小了孩子的活动范围,孩子不仅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还影响了创造力的发挥,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即使想成就一番事业,也很难?

有些孩子因为在意自己的“面子”问题,可能由于害怕出错而不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因为面子,可能向父母要钱买名贵的时装;因为面子,可能故意提高父母的身份去与其他孩子相比……这些都是孩子爱慕虚荣的坏习惯,家长应该正确指导孩子,让虚荣心远离孩子幼小的心灵。

自律,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

自律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孩子磨砺心志,有助于孩子素质能力的形成,使孩子走向成功。

古人有“一日三省吾身”之说,其实说得就是自律。自律是相对于他律而言的,指道德判断具有主观性。作为主体的人依靠理性、信念和伦理,靠内心的自省、自觉和自为,通过自我教育,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来调节自己的言行。

自律是孩子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教导,更需要孩子自律。父母不能每时每刻都陪着孩子学习,孩子很多时候也需要自己去面对挑战。这时都需要孩子具有自律的品格,更好地自我约束。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认为孩子应该懂得忍耐,缺乏忍耐和自我克制是最令人瞧不起、最没有修养的。家长往往在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前提下,让孩子明白做任何事一件事都不可以为所欲为。

张广厚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数学家,他和杨乐合作在函数研究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们因为首先发现了高等数学领域函数值中“亏值”和“奇异方向”之间的具体联系,这个成果被国际上称为“杨张定理”。

张广厚小时候,非常贪玩,是一个不求上进的孩子,学习成绩并不好,数学尤其更差。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开小差,眼睛盯着窗外,思想早已飞到遥远的天际,或是呆坐着想“车二平五”,学习成绩变得越来越糟。

中考前,同学们都在为升学考试埋头苦读时,他却我行我素,毫无变化,丝毫不在意升学考试。最后,中学也没有考上。

父亲看着垂头丧气的儿子,没有责骂他,只是对他说了句:“儿子,古人有言:‘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要学好知识就得用心,学会自律。”

小广厚自此铭记父亲的教诲,明白了“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道理。他鼓足勇气进了学校的补习班。他彻底改变了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风气,开始认真学习。他开始认真做课前预习,集中精神听课,认真完成家庭作业。老毛病“开小差”时不时地犯了几回,但每次他都想起父亲的教诲“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道理,知道如果自己不能自律,就学不好知识。于是开始认真听讲,不让那些天马行空的思想拖着自己遨游天际。

有一天,张广厚碰上了一道数学难题,无论如何都未能解答出来。于是,他拿出课本,反复地复习相关的内容,有几次都不想做了,但一想到父亲的教诲,他都耐着性子认真思索起来,终于解出了这道难题。由于自律,他的成绩提升很快。

一想到自己在小学浪费光阴,或是不想学习的时候,他总是想到父亲的教诲,知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他都很自律地去学习。正是这种自律精神,让他在数学领域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张广厚那样知错能改,成为一个自律的人。班主任对家长抱怨孩子如何没有自律性,如何不遵守纪律,不会自制……这时,家长就应该引导孩子学会自律,而不是回家后打孩子、骂孩子。不要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要让孩子学会自律,培养他自觉性、自律性,孩子只有做到自律,才能让家长看到自己希望的分数。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自律的孩子,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培养。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性格呢?

一是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思想。没有意识作为先导,人就不可能有具体的行为。控制思想,就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能要什么,这是认识问题。然后再弄清楚,怎样拒绝不能做的事,强制自己专做该做的事,这是方法的问题。最后再掂量一下,自己做了会如何,不做又会如何,这是建立毅力的前提,是由控制思想向控制行为的过渡。

二是让孩子学会控制目标。目标是思想的核心,更是行动的指南。控制好目标是取得成功的一种重要方法。控制目标,就要制定目标。目标有长期的、中期的,也要有短期的。中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并举,做起来就心中有数,忙而不乱了。

三是让孩子学会控制时间。人生活在空间和时间中,空间容纳人,时间改变人。许多孩子事情做不好,就是没利用好时间。告诉孩子应该把计划要做的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一个统筹的安排。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孩子往往不但不明白自己要做哪些事,而且不明白在什么时候,用多长时间来做某件事。如果把很多事和有限的时间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事情做好了,时间也没白白浪费。这就需要家长给予帮助。当孩子能够控制时间时,他的性格就得到了完善。

四要制定合理规则。他人制定的规则是强加的,属外力约束,而自己制定的规则有内省成分,易于自律。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家庭规则,以便共同遵守。例如,进别人房间前要先敲门;下棋、玩游戏要按规则决定胜负;说错话或做错事时要礼貌道歉;看电视时不要干扰别人。即使家长违规也要自觉受罚款,让孩子懂得规则的严肃性。

五要时刻提醒孩子保持自律。比如,可以针对孩子性格上的某一缺点或不良习惯,限定一个时间期限,集中纠正,效果会比较好。千万不要让孩子纵容自己,给自己找借口。对孩子严格一点,时间长了,自律便会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的人格和智慧就会变得更加完美。

约束自我,影响孩子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约定成俗的规矩中,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样的行为可以让人接受,什么样的行为绝对不可以表现。孩子不是一天长大的,孩子的行为也不是一时形成的,在一点一滴、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成人的表现就成了孩子衡量道德规范的第一标尺。

规范、守纪,并不是说什么事都要一板一眼,有模有样。规范不是刻意的修饰,守纪也不是纯粹的呆板。有教养不是要孩子坐不移身、笑不噤声,而是要让孩子清楚的知道不同场合要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一般而言,一个遵守纪律的孩子,会少了许多的莽撞。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随着团体的步调,而不会无端地阻碍别人的生活和学习。懂得尊重别人,同样也能得到别人的的尊重;能够专注于别人的叮咛,也能专心的遵守规则;行为上容易得到正面的肯定,做事也较容易让人放心。

守纪行为不是一时的规范,而是让其在自由成长的过程中养成一种习惯。谁都不喜欢从说教中去了解生活应有的态度,所以想要孩子有守纪律美德,家长可以运用技巧让孩子轻松地明白这个道理。

在生活教育的故事图书里,常将有趣的人物或自然界动物以及昆虫间如何遵守纪律,以求和平共存的道理讲明白,孩子很容易从故事中了解,一个环境中物与物间的秩序关系。

除此之外,父母也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表现,因为父母是孩子最早,同时也是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

有一天,学校的一位年轻主任在公共汽车上与一个学生相遇,车上乘客很多,也有不少老年人,可是这个学生自始至终都没有给任何一个人让座,包括这个主任。事后,主任问这个学生:“你的父母没有教育过你要给年长者让座吗?学校也没教育过你吗?”没想到学生回答:“说过,但是大人也从来没有这么做过。”

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大的。父母在规范孩子的行为时,一定要先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行为环境。

张女士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儿子7岁了,正是调皮的时候,但不管同事聚会还是朋友聚会张女士都要领着自己的宝贝儿子。孩子虽然调皮,但在聚会上一点也不吵,总是乖乖的坐在妈妈身边,大人说话,他就瞪着他的大眼睛看,吃饭的时候还会帮妈妈把餐巾弄好,很是乖巧。朋友们都向张女士请教教育孩子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张女士说,“在平时的生活中,我就有意的向他传递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孩子的爸爸也一样,教孩子要绅士。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在模仿他爸爸,有时候,看见别的小朋友不乖,他还会偷偷的告诉我呢。”“我和他爸爸都认同一点,在特定的时间里就要做特定的事情。所以我们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时候就不谈工作,一家人尽情的玩,并告诉他:玩就要好好的玩,痛快的玩。相反吃饭的时候,我们会很安静,因为吃饭不是在玩。还有学习啊,睡觉啊什么的。其实刚开始他也很调皮,慢慢的他也养成了习惯,你们看他现在像个小大人似的,玩的时候可疯了。”

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况且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孩子做的不好,不要急于批评,要适当引导,不要告诉孩子他的行为是错的,而是要告诉他这样做更好。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遵守纪律的行为时,适当给予鼓励。这是支持孩子持续此行为的良方之一。孩子从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执行中,就会养成好的习惯与正确的态度。

父母都期待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守纪律、品德好的人。虽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但守纪律的目的,并不是在培养一个只习惯服从权威、说一不敢言二的孩子,而是让孩子能明白事理、懂得规矩,所以当孩子违反纪律的时候,应就事立即处理并说明道理,让孩子及时纠正,而非只懂畏惧权威,到最后犯了什么错都不明白。

还有一点值得家长注意,我们总以为许多的“纪律”只是在规范孩子的行为。然而在成人的世界里,所谓的纪律就是来自大环境给予的限制,垃圾不落地、酒后不开车、排队买东西等。在许多的行为教育中,千篇法则中的第一则,就是希望家长随时莫忘自己“纪律”的执行、遵守,对孩子学习模式与态度有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大人们的行为是最能影响孩子的,大人以身作则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珍贵的教材。

教育孩子诚实守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必信,行必果”,讲的就是做人要诚实守信。家长教育孩子千万不可忽视主诚信方面的教育,让孩子懂得“诚信”,学会以诚待人,自由地生活在和谐、美好的环境中。

诚信是做人的一种道德,是为人处事的一条基本原则,它既是道德品质的体现,也是每个公民必备的道德准则。诚实守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衡量一个人行为、品质和人格的标准。

所谓“诚实”,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弄虚作假。“守信”,就是要“讲信用”、“守诺言”,也就是要“言而有信”、“说一不二”等。孔子云:“诚者,乃做人之本,人无信,不知其可”;叶圣陶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守信,也要从小抓起,让他们习惯成自然;另外,父母还要做好榜样,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并给孩子留有一定的空间,在自己应有的空间里发挥独特的创造力。

北宋有名的词人晏殊,他在诚实为人这一方面做的很出色,也正是他诚实的品质,才让他在皇上面前赢得了高度认可和赞扬。

晏殊在十四岁时就被人们称为“神童”,他的才能让人由衷佩服,但他的诚实为人更在才能之上。一次,有人把他推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很欣赏他的才能。为了证实人们对他的称谓,于是宋真宗破例让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题是自己前不久刚学习过的,为了证实自己的真正实力,他如实向真宗报告了这一情况,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晏殊的这种行为让宋真宗赞叹不已,他的这种诚实的品质实属难得,于是宋真宗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京城各大官员在闲暇时经常到城内有名的酒楼或娱乐场所举行各种宴会自找乐趣。晏殊因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以著书读经为乐。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知道后个个惊讶异常,对真宗的提拔感到不解。真宗说:“近来群臣大都到外面自寻乐趣,而忽视了自己的分内职责,不懂得居安思危,拼搏进取,只有晏殊闭门读书,视学识唯圣贤。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其实,我也很喜欢游玩饮宴,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晏殊这种诚实的品质为自己赢得了最高的荣誉,他的诚实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他的本性反应,这种本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多年的习惯和心理的萌生出来的。诚信,让人学会交往,诚信让人拥有一片蓝天。

美国教育家芭芭拉的儿子告诉她,他的拼写得了个好成绩。芭芭拉知道,她的反应将决定下回孩子是否想告诉她,他写了十一个单词,结果错了十个。

一般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说:“我为你骄傲,你真是个用功的孩子,我们会把这个成绩贴在冰箱上,让每个来咱们家的人看看。”

如果这样做,你就是在鼓励孩子把错误看成对自己的否定,下次他考的不好时,就不会把试卷带回家。

芭芭拉认为,不管考试成绩如何,都应该让孩子说实话。她说:“当孩子通过努力得了A时,你要自然地表达出喜悦,并提醒他那些错误的地方不容忽视;当孩子告诉你,他已经努力学习了,但还是错了十个,这真叫人失望时,告诉他不要灰心,每个人都有不如意的时候,坚持下去,成绩一定会有所提高;当他向你解释,现在他意识到了自己没认真对待这次考试,并且说他计划在下周提高拼写成绩时,你要让孩子相信,你相信他的能力,并期待他下一次能取得好成绩。并告诉孩子,错误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关键是他能否说实话,而不是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

孟子把“诚”看作是发扬人的先天善性后所达到的一种最高境界。认为尽心、知性、知天,就是“恩诚”的结果。荀子也把“诚”当作修养的重要方法和内容。他说“养心莫善于诚”,意思是说,培养自己的心,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诚挚的品德。一个人诚实,优于黄金,重于珍宝。只要能以诚心待人,就会使人感动,因此触及到任何地方都会把事情办好。因为人诚实,一般就不易发生大的差错;诚实就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挚纯正,就会得到别人的信服。同样,如果一个人一向说话办事可信可靠,即使偶然一两次说错办错了事别人也会谅解,如果言行不一致,一向不诚实,常用自己的行动“毁自己的诺言”,或喜欢捏造事实,有时说了些真话,也会被认作撒谎。“食言”不但害人,而且害己。是不够自尊、自爱、自重的表现,自己降低了自己的价值。信诚乃做人之本,在这个问题上最能鉴别一个人的灵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惟有诚信,才能发出闪光的青春之光,结出甜美的人生之果。

诚信,是取得别人信任的最基本条件,是人与人和睦相处,创造和谐生活的必备条件。人以诚信立足于世,方能赢得众人的信任和赞誉。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更应该教育孩子学会诚信,养成诚实为人的好习惯,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去创造美好、和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