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导读工作简明教程
15427500000035

第35章 文献信息阅读与利用(1)

掌握文献信息的检索方法,检索与大学生学习和研究相关的文献信息,其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文献信息,完善同学们的知识结构,促进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文献信息的利用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通过文献信息阅读、文献信息资料研究、整理利用等一系列环节,汲取文献信息中的“营养”,形成同学们有专业特色的学术成果。

(第一节文献信息阅读

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获取专业知识。尽管学习不限于文献信息阅读,但文献信息阅读也是学习的基础。要获得知识,就必须首先了解文献信息阅读的目的和方法,科学、有效地阅读文献信息。

一、阅读的目的

古往今来,人们对书的爱好,达到如醉如痴的程度,他们以最美好的语言来赞颂它。“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诚然,人类知识的储存和传授,首先应归功于文献信息的发明和存在,如果没有文献信息,要使人类文化流传千古,是不可想象的。现代西方着名科学家波普曾提出一个有趣的假设,他说,如果我们现在将所有社会物质文明都破坏,只保留文献信息,那么,人类社会就会很快恢复和发展;如果破坏物质文明的同时,将所有文献信息也破坏了,那么,人类社会就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才能得到恢复。从中可见掌握和利用文献信息的重要性。

文献信息利用的第一步是文献信息的阅读。阅读,是一种智力活动。它借助于视觉器官,将视神经接受的视觉信号传到大脑,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来理解文献信息所表达的内容。1967年,英国着名文献信息情报学家B·C·布鲁克斯曾为情报与知识的关系建立了一个基本方程式:

[S]+l=[S+Sl]

式中:[S]为原有的知识结构,l为吸收的情报量,[S+Sl]为新的知识结构。这一方程表明,知识是通过情报信息的获得而增加的,而所获得情报信息量的大小又取决于情报信息接收者的原有的知识。就是说,一个人在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由于阅读文献信息获得情报信息而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知识结构。阅读文献信息,既要与原有的知识相联系,又要与当前所从事或计划要开展的学习、研究有密切的关系。很显然,在一定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献信息阅读,是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大学生的四年时间,无论是专业学习,还是开阔知识视野,都离不开文献信息阅读。文献信息阅读的质量,影响着对文献信息的利用和课题的研究。所以,从事专业学习的人,首先应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对检索到的文献信息有鉴别、有侧重地研究、利用,为专业学习研究积累资料,建立自己的数据库。

在学习和研究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信息资料,我们从中检索到相关的文献信息后,如何快速、准确地收集起来,通过阅读等方式理解、吸收。研究课题的紧迫性与资料的浩繁、冗杂等问题时时困绕着我们。《大趋势》一书的作者奈斯比特曾说,大量的信息,很难加以控制,现在形成了一种信息“污染”。因此,在最短的时间里,阅读尽可能丰富的文献信息,帮助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是现在大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所以,研究科学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的效率,就成了大学生普遍注意的问题。

阅读的方法受阅读目的的制约,而就每个读者来说,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阅历,思维方式等因素,无不对阅读行为产生影响。课余时间浏览一下青年杂志,天下博览等刊物;结合专业课学习,要认真研读专业刊物上的文章。因此,阅读我们检索出来的文献信息,具有十分明确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读书要服从于成才的战略目标

强调文献信息阅读要服从于成才的战略目标,是因为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未来发展的目标,个人的发展要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阅读检索出来的文献信息,要围绕专业研究来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来安排,把书读到点子上,才能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如果离开了目标,缺乏动力和目的性,即使阅读很多文献信息,也于专业无补。

要正确理解文献信息的内容。凡是有益于把学习研究引向深入,即专精的书,必须精读,深解,吃透,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凡与自己的学习研究有密切联系,但只供参考博览的书,一般泛读或观大略即可。至于其他能为学习研究带来启发,联想和论据的书,也不妨涉猎。培根说:“有些书可供一偿,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不必过于精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论学问》)”。总之,“为什么读书”和“读什么书”是阅读文献信息时有必要弄清楚的。

(二)通过阅读文献信息获得与课题相关的资料

利用各种检索方法和检索资料而获得的文献信息,经过阅读等方法才能转化为自己所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对于每个人的研究课题来说,相关的文献信息在社会上的存在具有数量大、内容交叉重复,出版形式多样化等特点,这无疑对每个人有限的精力来说是一个挑战。那么,获取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在文献信息阅读时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是宏观层次,即从全文通览中掌握作者的基本论点,尤其是作者独到的见解;第二是微观层次,是从文献信息的基本观点的构成要素--论点入手来分析、掌握,选取若干对自己有用的观点;第三层次是方法论,就是要研究作者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这对于开拓大家的思路也是很有意义的。

(三)激发创造性思维

文献信息阅读,既是吸收他人现成知识的目的,也可以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激发自己创造性的思维。思维是智力活动发展的过程,也是知识信息的加工过程,它能利用感知、记忆提供的原料,大量知识信息,通过比较、归类、分析、判断、推理和概括的方法,进行积极加工,提出各种结论,并产生新的观点。创造性思维,是文献信息阅读的目的,是研究成果形成的基础。

阅读的这三个目的是互相联系,彼此作用的,是统一在一个思维过程中的。古人朱嘉强调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就是要潜心研读,积极积累,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在阅读文献信息时,普遍有一种心理惰性,喜欢眼看心记而不喜欢动手整理。事实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许多阅读时产生的灵感和重要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在记忆中淡漠,消失了。

阅读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尤其是为开展科学研究而阅读文献信息资料更是这样。在这里“浅尝辄止”不行,“心不在焉”不行,“投机取巧”不行,“好读书不求甚解”也不行。阅读不但要有科学的目标,还要具备持之以恒的信心,刻苦钻研的精神,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藏书,多种服务和良好的阅览环境,多读书,读好书。

二、阅读的方法

有效地阅读,就要研究一下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文献信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重要的不在于读法,而在于得法。这就有一个科学性问题,我们借鉴传播学中的理论来阐述,任何读者对于文献信息都是选择性阅读、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因此,不同人对同一类型的文献信息阅读方法和阅读效果是不完全一样的。专业文献信息认真研读,仔细推敲,全面理解;武打小说多是供闲暇浏览,青年杂志也有一种读法。所以,关于文献信息阅读的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强调得法是体现适合每个人的特点,但总体来说,有这样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一)顺序阅读法

检索到的文献信息,应怎样阅读理解,先要有一个顺序问题。第一步,可先阅读文献信息的内容提要、前言后记及凡例等。了解文献信息的要点、特色和读者对象等,进一步掌握文献信息中所阐述的新观点。第二步,阅读文献信息的目录及索引,了解该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体系,最后阅读文献信息全文。

(二)层次阅读法

有层次地阅读,就是有重点,由浅入深地阅读。由于每篇文献信息对研究者的作用不同,因此对每篇文献信息的阅读就要区别对待,这便产生了阅读的层次。

浏览。这是一种快读的方法,不求深细,但求梗概。浏览,一种形式是只看两头,选取关键。只看两头就是详看文献信息资料中问题的提出和最终的结论,对论述部分可依据自己的需要有所选择地粗看细看;另一种形式是,只看内容摘要、序言和跋。这是取舍资料最初要做的工作。一个课题的研究,搜集的资料是很好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逐节、逐章审阅,阅读前要有个大体上的了解,分清主次,节省时间和精力;再一种形式是只看文章的大小标题或是文献信息的目录。这是一种极快的阅读方法。目的是只求对资料有大概的了解。还有一种形式是通读,又叫泛读、粗读、速度稍快。通读主要是了解全书的基本内容,弄清文献信息中与自己的学习目标或研究课题的关系,以便决定是否深入研读。所以,通读不在于全部理解,它可以达到多读文献信息的目的,有助于扩展视野。

精读。经浏览初读后挑选出来的资料,与我们选定的研究课题有关,必须下一番功夫,读懂弄通搞活。精读,要一目一行,逐字逐名推敲,务求“甚解”。这就是:深入掌握文献信息的精髓,对重点章节要理解透彻;每件事的历史背景、产生的原因要深入思考,认真考证;不懂的问题多思、多问。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百遍”是手段,“其义”是目的。

评读。就是在精读的基础上加以评论、质疑和创新。这是阅读文献信息达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境界。文献信息阅读后,总会发现各种疑问,产生自己的看法,不妨对其价值、内容进行分析评定,在同学之间交流,以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同一类文献信息阅读多了,就可以比较研讨,从其观点的异同,提炼出自己的独创见解。

重读。即反复阅读,复习式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