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心灵对话:中国古代绘画精品探赜
15427700000023

第23章 离俗脱尘钓灵性

——读吕学《刘海戏蟾》及佚名图

刘海是民间传说中的福神。“刘海”一词的来源,可能和一个真正有名有姓的人有关,此人就是刘操。刘操是五代时人,曾经是燕国刘守光的丞相,后来受了髙人点拨,便得道而化,游踪翩翩、仙风凛凛。对于刘海为何许人,正野史传不一。清初堵人获在瓠五集》中云:

海蟾姓刘名嘉,渤海人,十六登甲科,仕金,五十岁至相位。朝退,有二异人坐道旁,延入谈修真之术。二人默然,但索金钱一文,鸡卵十枚,掷于案,以鸡卵累金钱上,嘉旁视曰:危哉也。二人曰:君身尤危,何营此卵?嘉遂悟,纳印,入终南山学道而仙。

后世多思善感的文人就凭着各自的理解,不断喻释,议论纷纭,以此提醒那些经历十年寒窗方入官场之人的行为,并暗示仕人虽居庙堂之高,慎行仕途之远;荣华与祸患相依,富贵与倒霉并存,切记注意因果报应。其各种诱惑背后隐藏的凶险就如累卵之状,岌岌可危。朝堂之上、衙门之内无论你深藏不露还是扬己露能,遇着明主还是昏君、清流还是贪官,大都难以独善其身。于是人人自危,

居心叵测,各自观心,悟得此解。于古于今,其说尤能服人。富贵荣华如烟花,转瞬即逝;功名利禄如朝露,云开即散。浮华本身就像一道向上的台阶,它让人始终看不到最上面的那一级;时时找不到上去的道,又常常记不清回来的路,更是让人难以退到人生最初的那一点。其实无论是富贵还是贫穷,无论是显赫还是平庸,在大千世界,人人都是红尘过客,如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始终保持内心的平和澄澈,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态度,只要坚定对真理或某种信仰的执着追求,都会内省不疚而心安理得。

“刘海戏蟾”故事大约在北宋年间就出现了,刘海和蟾蜍结缘之事,民间有两种说法。

一说刘操成仙以后爱吃三足蟾,二说刘操以抓金蟾有其他说法,这几个传说版本综合起来,便是今日“刘海戏蟾”的原型。后经广泛流传并意寓多种含义,它不仅具有普罗大众期望的“财源广进”等趋利性因素,同时在中国婚嫁文化中又被赋予“撒子”、喜庆、繁衍的内涵。历经岁月演变,始终不离人们对幸福生活向往的主旨。

明末清初画家吕学所作《刘海戏蟾》,充满轻松、幽默的氛围。刘海在柳树旁,赤足起蹈,嬉目憨笑,身着一袭鹿皮草裙,腰系酒葫,手持串线铜钱,戏钓水中的蟾蜍,活灵活现地表现其欢喜得意之状、佯颠憨厚之态。脸部五官以线描出,用赭石色略微敷染出面容的凹凸感,蓬发细丝与垂柳飘逸形成对比呼应。衣袖阔笔泼墨,草裙密线穿插,变化丰富又浑然一体。水面涟漪,泛着泠泠清波,蟾蜍浮动,游姿可爱,画面明快,一副活脱脱喜气、谐谑的场面。

仔细读之,画意内隐用铜钱当诱饵,钓功名利禄尚可,钓灵性之蟾蜍则是徒劳。形象地阐释离俗超脱的真意。常有画家用其他不同方式图之,想必各画各人的理解,大致通过融情人理的形象描述,间接隐喻、劝告世人只有心怀纯真无邪、无欲无求的精神境界,才能达到无优无虑,自得自为的生存状态。并能摆脱俗世的烦恼,以及提倡人们保持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理想,怀具善良真诚的心态,力践无私无畏的品行。

下图《刘海戏胆》,同是绢本设色,为明代佚名画家所作,右下钤有“小墨斋”朱文椭圆印。画中刘海褴衣破袖,齐发垂额。小心翼翼托抱着蟾蜍,悯恤其伤情,温存体贴,细致入微。神情凝重而表露关切之情,于山道缓步轻行,不时脸贴蟾背似与之喃喃耳语,刻画了他对鲜活生灵的真切爱心。人物造型整体浑然,脸部描绘概括洗练,衣褶下摆随风飘动。虽外表服饰褴褛,但内心纯真、善良,豁达,憨拙可掬,跃然而出。树石配景粗放洒脱,转折略微生硬的感觉,点斫又过于随意,不及人物和蟾蜍耐人品味。

此幅佚名作者的幽意也是出自道家典故。少年刘海上山打柴,见路旁有只受伤的三足蟾蜍,善良的他顿生怜悯之心,马上便为之包扎好伤口,惜抱在怀。其实这只三足蟾蜍是仙蟾的化身,来到人间体验凡世的风土人情。后来蟾仙念其救命之恩,怜其青春之身,遂化做娇柔美女与刘海成婚生子,日子过得幸福美满。还有传说刘海勤劳孝顺、为人善良忠厚,引起南海龙女的爱慕,龙女自变成金蟾,暗将一串牵着丝线的金钱放在白龙潭边。一日刘海砍柴来到岸边,不为利动,正欲离开,不料身后有巨蟒袭来。金蟾拉动丝线提醒他,刘海转身抽刀将凶蟒斩作两段,从而避过险。同样也是天遂情归的结局,成就了一段美满的姻缘,被后世传为美谈。不管怎样,这些传说都暗合道家既听天由命的伦理道德观又积极乐观的人生价值取向,并启示好人得好报的因果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