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心灵对话:中国古代绘画精品探赜
15427700000048

第48章 一肩明月担清风

——读郑燮《兰石疏竹图》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字克柔,号板桥,先世居苏州,明洪武间迁居江苏兴化。能诗善文,天资奇纵,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年轻时,郑板挢家境贫穷,但他落拓不羁,每每“放言高谈,臧否人物,无所忌讳,坐得狂名”。三十岁以后至扬州卖画为生,自谓“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常与骚人、野衲游山玩水、作诗对赋。时写丛兰、瘦石于僧壁、酒堂,随手题句,漫笔写图,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创非古非今、非隶非楷,自称“六分半书”的书体,慷慨陈傲,超越流辈,被当时及后人公认为奇才,诗、书、画“三绝”。十载扬州的日子,结识了许多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也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形成都有极大的影响。

郑燮五十岁时(1742年)官山东范县县令,后徙潍县。在任十二年,体察民情,大举农桑,重兴民生息之计,求百姓安居乐业。洞悉民间的疾苦,勤廉自律,改革弊政,深得百姓拥戴。公务之余,力倡文事。散播着述,警言尤多。一幅墨竹图上的题诗,印证了他任七品官的经历: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他直摅血性、格高思远的品行,必然为奸佞不容,从政之始就为“乞归”埋下伏笔。他天性中的艺术家气质没有能够在“难得糊涂”中化解成官场的圆滑,劝人之言无法变成自为之举。后无可避免的因“岁饥为民请赈”而得罪巨室,被参蒙冤,自觉宦事将尽,无奈辞官返里。于是在惜别潍县绅民时所画的一幅竹图上题了以下诗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郑板桥一生擅画竹、兰、石、菊等,主张师法自然,不泥古法,极工而后能写意。他写竹远崇文同、苏轼,近摹徐渭、石涛,善以中竖长撇之草书笔法随意挥洒。长年的创作实践,郑板桥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绘画的三个不同阶段,可谓至理名言,尤为可贵。“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全是“胸中之竹”,关键要以“意在笔先”的创意为定则。面对素纸进行想象,眼中之竹初为写生,手中之竹倏作变相,胸中之竹特为写神,强调有成竹与无成竹的艺术分野。这里首先讲法度,其次讲意象。法是根本,意是生发,法是地,意为天,“无法”则“无天”。也就是说,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巧借于手,融法外之化机;妙于意象,又笔笔落在法中,实际是要运用辩证的艺术思维,通情至理。期望达到“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所画之竹才能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郑板桥曾戏称自己是郑所南之孙。郑所南,即宋末元初画家郑思肖(1239-1316),福州连江人。初名某,字忆翁。其诗画珠联璧合,尤其精工墨兰,是板桥写作兰草传承之鉴。郑板桥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山野之兰,表现出温馨烂漫的天性。兰叶转捩处用笔柔健,劲峭而婉转。其配石出自悦瓒、朱聋的风范,初朴浑崚嶒,后变体疏朗。以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廊与兰竹甚为协调。不仅具纵横错落、瘦硬奇峭之风致,又包含运真气、得真趣、取真意的容量,其诗文及书画意匠高致,开心明理,给清代书画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他曾自谓“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气势宏博雄丽,寓仁慈于奇妙,体现悲惘滔滔天下之胸怀,为古今难得。

此幅立轴纸本水墨《兰石疏竹图》,纵168.6厘米,横92.6厘米,右中画家题诗:

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芳有骨。

非唯春夏青葱,更看秋冬颜色。

款署:“秀林年学兄政画,板桥郑燮。”款下钤“郑燮之印”、“七品官耳”,画外题记:“不疏亦不密,干直而独立。虚心以待人,有节皆知己。此余梦中题竹句也,今渔春属题郑板桥墨竹,故题之,芝里老人。”题下钤:“我是玉皇香案史,蔼居犹得住蓬莱”。

《兰石疏竹图》其竹瘦劲疏高,表其神;其图不落凡相,达其品;兰草依石不囿,含其意;一片清奇,飘逸旷达,凝其境。然而正是诗、书、画“三绝”的最佳注解,直抒书画同源之义,亦增强了主题的内涵。契合画家本人所倡“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艺术主张。构思达意不苟同俗,独立脊骨,别开生面,以简练的笔墨表现丰富的内容。竹号“君子”,兰称“雅士”,二者合图,中间配以苍石,用正笔侧锋淡墨勾出。寥寥数竿青竹耸于石旁,枝枝斗霜傲寒,似怀君子之凌云豪情,并具雅士书卷之气。笔如“浪里插篙”,上下一气贯通,突兀奇峭,入手不凡,取得秀劲萧爽、清朗纵逸的艺术效果。竹丛石壁间杂新兰,晃曳郁勃,溢满清气,竹影兰馨,清骨芳盈。沐雨栉风,挹露向日,浸润在疏朗与繁密间,传达出一股倔强刚直、孤傲不驯之气。同时也暗示在已开将放、枝叶青葱、葳蕤生光、凋残枯败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之中,传递生生不息的信息。意象也透过笔法、气韵自始至终贯穿其中,又不断频生人文的温情,平复着人性的狂狷,引发节节向上的动力……不管是在炎炎夏日还是在寒岁残冬,丛竹劲竿仍然屹立。它有节、有香、有骨、有情,正是作者不屈不挠高尚气节的映射,刚强自立精神的写照。

更重要的是,透过兰竹高致的表象、艺术的品读,联想图式内蕴的含义,使我们从中体会到作者所隐喻的象征崇高之意,从内心发出对正直独立人格的由衷赞美。假设文不值一文,奈何以文养文。如果心仅存寒心,哪堪将心比心?一代才俊,文心双馨,文人的郑板桥生而光彩,死亦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