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如何当好小学校长
15441900000013

第13章 小学校长要具备的领导水平和管理艺术(6)

决策总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进行的选择,恰当的选择要有一个准确的导向作基础。决策的导向不准,容易在决策对象面前迷失方向,把决策方案的起点定低或选错。对于领导者来说,决策导向求准,不仅要求领导者通晓教育方针、政策、法令、法规,而且还要深知上级指示的精神实质,只有这样,才能在千变万化的客观实际面前,自觉地运用政策作导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得心应手地处理各种问题。

(三)纳谏求真

任何一项决策所依据的客观世界,只是决策制定者认识到的世界。由于领导者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认识事物的深度以及对决策对象的把握总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领导者必须用征求群众意见,收集各方面反映的办法来深化自己对决策对象的认识,矫正自己决策方案的偏差。然而,领导者决策和收集的意见是否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客观规律,是否切合决策的实际而具有针对性,还有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具体地说,领导者决策时的纳谏求真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提炼怨言

怨言中可能潜藏着领导者决策所要寻找的答案,所以,领导者在决策时要注意师生的怨言,并善于鉴别怨言的真伪,听到怨言,要仔细推敲一下其中隐含的合理因素;怨声大了,则要反复咀嚼,归纳提炼出正确的意见,用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决策方案;怨言比较集中了,更要引起警觉,立即中止决策,并带着群众提出的意见重新调查研究,证明怨言正确后再做定夺。

2.筛选众言

一般说来,众人之言不可不听,众人之说不可不察。在众说纷纭中,通过反复比较,筛选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吸收到决策方案中去,对此持不同意见的人也会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大凡有经验的领导者,心中常有一杆“秤”,随时在称量众人之言的轻重和真假,去轻取重,舍假攫真,特别是在重大问题的决策面前,更要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既听报喜的话,又听报忧的话;不仅悦耳的意见要听,而且逆耳的意见也不放过,并对众人之言进行认真的鉴别和比较,从中获取真实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决策更具有可行性和和有效性。

3.善识谗言

张闻天同志在《论待人接物问题》一文中说:“那些善于恭维自己,奉承自己,拍自己马屁的人,正是那些最容易把事情弄坏的人。”领导者决策时向教职工征求意见,要注意识别那些别有用心的花言巧语,阿谀奉承,自觉地远离谗言。如果领导者决策中掺杂有谗言的因素或个人感情的成分,必然会失众望,犯众怒,失去决策顺利实施的群众基础,最终把事情搞坏。

(四)情绪求稳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活动与认识活动是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情绪对领导者决策既可起增力作用,亦可起减力作用,稳定的情绪是一种精神优势,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利于充分发挥领导者的感受能力、记忆能力、思维判断能力;非稳定的情绪会使领导者心神不宁,反应迟钝,判断失真。因此,领导者在决策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不断进行自我调适,自我控制,求得情绪的平衡和稳定。

总之,领导者决策时要做到问题明、导向准、纳谏真、情绪稳,只要有基本成功的把握,就要果断决策,否则会错失良机,造成失误。

(第四节)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艺术沟通,指的是信息的良好传输。包括方针政策信息、思想观点信息、工作生活情况、教学业务资料以及工作效果情况等一切应让人知道的东西,都要求能及时准确地进行传送。

但沟通总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沟通的好与坏,不仅影响工作的进行,也影响人际关系。就学校实际来说,大量的人际冲突由沟通不良而引起,学校也不象工厂企业那样涉及许多方面的社会信息,所以我们把它放在人际关系中来加以讨论,侧重于人际沟通。

一、人际沟通的意义

(一)人际沟通的概念

信息交流可以借助通讯工具和机器系统进行,那是人与机器间的沟通。信息交流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则是人际沟通。不论哪一种沟通,都服从于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信息传递的最一般过程如下图: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其特殊性:

1.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2.不仅交流消息,还包括思想、情感、态度等的交流;3.心理因素有重要作用,涉及双方进行信息交流的目的动机;4.心理障碍会歪曲信息;5.信息交流的结果有时要影响人的行为。

懂得以上几点,我们就不能认为学校中该传达下去的东西都必定会准确传达,也不能认为听到看到的情况都一定是真实的。

(二)人际沟通的分类

沟通可以作不同的分类:

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学校的报告会、汇报制度、上下级之间的传达及反映情况、工作检查总结等由组织渠道进行的信息交流是正式沟通。人们私下交换意见,议论某人某事,传播小道消息等是非正式沟通。学校的正式沟通渠道应灵通而有效率。所谓灵通,是指教导、总务、各处室,党、团、队、班主任各方面的情况都能及时掌握。所谓有效率,是要避免官僚主义的层层汇报、传达,耽误时间。

2上下沟通与平行沟通

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是上下沟通。教职工之间的沟通,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沟通是平行沟通。两种沟通都是必要的。下级要了解学校领导的计划、要求和工作中心,上级要正确了解下级的情况和教职工学生中的问题,这是学校管理者一般都重视的。容易被忽视的是平行沟通。教研组、班主任,各部门之间,都应有适当的沟通情报的制度,便于互相了解配合。部门间扯皮,互不通气是重要原因之一。

3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作报告、发指示等是单向沟通。讨论、交谈等是双向沟通。

两者各有优点,单向沟通速度快,但难以掌握效果;双向沟通准确知道效果,但需用时间较多。

4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口头沟通速度快,灵活,有反馈;书面沟通准确、可保存。

有人对两种方式的信息传输效果进行过研究,口头方式比书面方式效果好,而口头与书面混合的方式效果最好。例如,亲自参加会议比看会议记录好得多;重要政策方针既作宣讲传达,又印发文件,效果更要好得多。黑板报、壁报的效果远不如广播。临时活动张贴书面通知的可靠性极差。

二、人际沟通的障碍

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失真或停止,叫做沟通障碍。学校中的人际沟通障碍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由表达方式及途径造成的障碍

口头传达的信息,受语言表达能力及遗忘的影响而失真的可能性很大。即使是书面信息,也会因各人的思想、态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理解,“各取所需”。信息传递的层次越多,失真的可能性也越大。

克服这类障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减少传递的环节,使信息直接传给收信者。所谓“一竿子到底”就是这种方法。二是用双向传递方式,通过信息反馈来检查失真与否。

实践中可以看到,一些规模较小的小学,校长、教师在一个办公室办公,各种信息当面传递,效率和保真度好得多,人际关系也融洽得多。而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校长很少接触群众。上行下行的信息都通过办公室主任和秘书,形成所谓“秘书专政”,常常造成沟通障碍。

(二)由人的思想、情感、态度造成的障碍

信息经过人接收再输出,常受到人的认识、情感、态度、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加工”

而走样。接收的时候,人们就往往有倾向地选择信息的一部份,并捉摸对方的动机,观察对方的表情,猜测“弦外之音”。再向别人传送时,常常产生省略、添加、歪曲等情况。

例如,校长听某教师的课后对教导主任说:“课基本上是好的,但……等三个问题有普遍性,值得教研组研究”。教导主任主要关心改进提高,认为“基本好”这一点不说也没关系。向教研组长只传达了要研究的三个问题。教研组长由于对自己的教学估价高,忽略了“问题有普遍性才值得研究”这一点,理解为只是某教师的问题。而另一个听到这一信息的教师正好与某教师有矛盾,于是歪曲成:“校长对某教师的课大为不满,指出……三个严重问题”。该教师的好友出于关心,立即转达,而且加上一句:“布置了教研组向你提意见,你作好准备。”待到教研组开会时,该教师便带着抵触的情绪来参加。会上即使是友好的发言,也误为是事前布置了来“整”自己。

(三)“小道消息”的作用

任何群体都存在非正式的沟通,因而小道消息是必然产生的。小道消息有社会政治方面的、学校工作方面的、领导者和教职工生活琐事的,等等。谣言是一种捏造的小道消息。

小道消息的产生有三种情况:

1.人们出于对某人某事的关心而希望获得更多信息。如关心国家政策的变化,关心友人的情况。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提供和接受小道消息都会带来心理上的满足。

2.人们出于人际关系的矛盾,或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提供和接受小道消息。如散布对立者的种种丑闻,收集有利或不利于自己的情报等。

3.由于正式沟通渠道不良,而使正道消息变成小道消息。如学校的某一决定本该及时宣布而迟迟未宣布。不该透露的会议情况有人作了透露等等。

研究表明,小道消息一般只在某一特定范围内流传,传播很快,结束也很快。加强沟通渠道,在保密规定范围内,尽可能让大家得到更多更有效的情报,小道消息自然减少。

我国的传统经验证明:加强组织观念,克服自由主义,倡导不背后议论别人长短及生活琐事的正气,对于减少小道消息的坏作用有重要的作用。从另一方面来看,某些小道消息反映了教职工的需要、意见和思想动向,对改进学校工作是有用的信息。

三、学校改善人际沟通的几个问题

(一)改善上下沟通,发扬民主

有效运用全体教职工会、职工代表会等形式,讨论贯彻学校的计划、要求和工作安排。由各部门负责人报告工作情况,公布财务预算和决算等,让教职工知道领导者要做什么,做了什么。同时,领导者深入群众,直接了解情况,听取反映,充分体现教职工当家作主的原则,是改善上下沟通的主要途径。农村小学里,教师连买粉笔的钱是多少都知道,自觉节约使用粉笔。而一些学校里,教职工对许多大事都不知道,因此往往对领导者意见很多。

(二)重视平行沟通对教职工的促进作用

学校层次不多,平行互动。让教师之间职工之间相互了解工作生活情况,知道别人作了什么努力,取得了什么成绩,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不仅有利于消除职工间的矛盾,还对职工的工作动机是一种激励。而学校中由于教师个人活动较多的特点,平行信息太少,如果不有意识地加强平行沟通,就容易产生隔膜和冲突。

(三)师生之间的沟通对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巨大作用

仅靠课堂、作业和测验沟通信息是十分有限的。学校领导要设法使师生有更多接触和一起活动的机会,促进信息交流。现实中的问题是教师得到的教学反馈信息太少,使教学带有相当大的主观性。认真建立班级日志和学科代表制,向教师及时反映学生意见,倡导教师深入学生等做法,可以通过信息沟通改善师生关系。

(第五节)要有良好的语言艺术语言艺术是校长应当具备的一项很强的能力,无论是进行工作指导、发出指令,还是召开会议、谈话演讲,都离不开语言技巧。因此,作为校长,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艺术,是检验其语言表达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校长主持会议的语言艺术

凡是开会,都有对会议进程实施指导的责任者,即会议主持人。一般大型会议,主人不是发言人,不需多讲话,只要按照既定程序,会前拟好的主持词宣读就行了。日常工作中的一些会议,则不同,往往由主持会议的领导者,通过会议来下达指令。部署工作,取汇报,征求意见,协调行动,不管什么会议,都离不开语言表达。主持会议的语言表达活动不同于其他语言表达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主持会议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1突出中心,紧扣议题。无论召开什么样的会议,都必须议题突出,宗旨明确,这是会议的核心和灵魂。会议主持者的主要责任,先是要讲明会议有哪些议题,怎么个开法,有哪些要求。然后就组织引导与会者,围绕议题展开活动。主持者讲话的内容和思路都必须为实现中心议题服务。

2讲究语言表达效果。一是准确、鲜明。会议主持者除传达文件外,通常不宜用书面文稿照本宣科,口头表达如果说得不合分寸,不符身份,或对政策精神把握不准,就会使人产生歧义和误解,影响会议效果。因此,语言必须力求准确、鲜明,讲究遣词用句,确切地表情达意,恰如其分地反映事物,使与会人员更好地领会会议精神。

二是要精炼、概括。精练就是语言简洁,言简意赅;概括就是能综合、归纳、整理,找出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精练和概括都是对事物的认识达到精辟透彻程度的反映。如领导者布置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通过会议讨论决定下来要执行,如果领导者抓不住要害,讲了半天,与会者似懂非懂,回去不知怎样行动,那就说明领导者头脑思路不清,语言表达不干净利落。

三是要严谨、灵活。严谨,是指会议主持者讲话周到而没有漏洞;灵活,是指临场随机应变,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为了达到会议预期目的和不讲错话,会议主持人常常在会前拟出讲话提钢和腹稿,从讲话的顺序、结构到重点内容,都成竹在胸。但是,尽管准备比较充分,临场听众的反映是会前无法预料的。所以,会前的准备一定要留有余地,富有“弹性”。可根据会议进展情况及时修改调整自己的想法。

四是要通俗、生动,举止得体。不管开哪类会,主持人都要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内容,使人易于理解和接受。为了调节会议气氛,还可穿插一些幽默的语言材料,造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主持人讲话,要注意声音洪亮,不要小声小气。如果发错了音,读白了字,也会影响表达效果。此外,还要讲究表情、举止、衣着、发型等,做到文明庄重,落落大方。

3言之有度,把握时机。开会时往往出现冷场、争论不休或跑题现象,面对这种情况,主持人一定要掌握时机和了解与会者的心理,恰到好处地适时地进行引导。启而不发时,可叫几个骨干或善谈者先讲,意见基本一致时,立即终止,意见大同小异时,允许求同存异;很难一致时,下次再议;对发言跑题者,可寻机提醒,拉回正题。主持人讲话还要注意语言份量,把握分寸。如果是总结性会议,就要有表扬、批评。批评时要根据问题的性质、程度来确定讲话的基调。对一般性的个别差错,如果批评份量过重,就有小题大作之嫌,使本人不服气,大家也不满意;对较大过错,如果批评份量过轻,就会使人有袒护当事人、文过饰非之感,不足以教育本人。因此,端正态度,把握时机和用语分寸是必须注意的。

(二)主持会议语言艺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