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如何当好小学校长
15441900000032

第32章 如何推行教育创新(2)

学校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创新行为是为了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市场既是教育创新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创新的归宿,是否取得市场成功是判别教育创新的重要标准。因此,学校的一切创新行为都应致力于提高教育与市场的吻合度,通过创新适应市场的变化,通过创新保持与市场变化同步前进,通过创新去创造市场、创造需求。

4创新结果的实用性

创新是为了教育发展,只有能够促进教育发展的创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创新。从这个角度讲,创新并非越奇特越好,而应以实用为基本准则。对一个学校来说,由于基础条件不同,历史背景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办学目标不同,通过创新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的自然就不同。因此,不同学校的创新方式也应有所区别,要满足对本学校的实用要求。

5创新过程和结果的风险性

一个创新方案的提出和实施,说到底也是一种决策行为,凡是决策,都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就创新过程和结果来分析,当提出创新方案时,都是以立足于对现实条件和未来趋势的把握进行抉择的。人们既不可能毫无误差地预测未来,也不可能完全准确地左右未来趋势,这就使得作为决策行为的教育创新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且不同内容的创新,与之相伴随的风险一般也是不同的。

6创新能力的动态性

教育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诸多方面的支撑条件,如制度、管理、信息、资金等,随着创新活动的进行,这些支撑条件会不断变化,教育创新必须适应这些变化,及时地进行动态调整。通过这种动态调整,促进创新效率的提高。

7创新系统的协同性

教育创新的系统性特点决定了创新活动必须注意各个要素、各项内容之间的协同作用,这对创新绩效的发挥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8创新目标的效益性

教育创新的最终目标是体现在促进教育发展,增加教育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只有通过教育创新方案的实施,最后实现了教育发展,真正为经济和社会增加了效益,才算达到了教育创新的目的。教育创新是一种具有经济和社会目标导向的行为。

(第二节)应熟悉教育创新的类型研究者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对一般的创新区分出不同的类型。例如唐五湘按照五种分类标准,提出五种创新分类。一是按制度状态,分为程序化创新和非程序化创新两种;二是按创新程度,分为全新型创新和改进型创新;三是按节约资源的种类,分为节约劳动的创新、节约资本的创新和中性的创新;四是按组织方式,分为独立创新、联合创新和引进创新;五是按英国苏塞克斯(Sussex)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的分类方法,分为渐进的创新、激进的创新、技术系统的变革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变更。李正风等对创新也有独到的分类研究。他们按照创新的对象不同,将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按照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同,将创新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按照创新进程的强度不同,将创新分为渐进创新和激进创新。从实质内容上看,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分类研究,基本上都属于经济、科技领域创新的分类,对于教育创新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教育创新有其特殊性,不可照搬一般分类的方法。我们认为,从教育的实际出发,按照创新的对象来划分教育创新的类型,可能是合理的。据此,我们把教育创新分为下述几个类型。

一、教育目标创新

教育目标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与方向,对各个方面起着制约、导向的作用。教育创新首先是目标创新,有了目标创新,才能根据目标创新的要求,确立创新的内容。所以,教育目标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基础。

教育目标创新是对现行教育目标中所存在的弊端的革除,是对陈旧目标的革新,是对忽视目标的弥补。从现行的教育目标来看,有其视实的合理的一面,但是,也有不合理的一面,这就是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缺乏对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充分发展个性的重视,缺乏对学生在21世纪所需要的能力的培养的重视。这些内容应该成为教育目标创新的重点,予以重视和强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教育目标的创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教育目标创新的重点。此外,根据21世纪的要求,又提出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这些都应成为教育目标创新的重要任务。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从时代和未来发展的角度,对创新与创造教育的目标给予了特别的强调。他指出,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伟大民族。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每一所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里所反复强调的,正是教育目标创新的重点任务。从《决定》到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对教育目标创新贯穿了一个明确一致的主题,这就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二、教育观念创新

教育观念是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和理念的统称,对教育创新行为具有先导作用。任何教育创新行为,都是在一定观念指导下产生的。

所以,观念创新是教育其他方面创新的先行者。

教育观念具有时代性、发展性。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育观念。

因此,教育观念创新要反映时代的特点和要求。根据21世纪发展的特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我们在本书中将专门研究和论述如下几种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现代化观念、教育个性化观念、大教育观念、终身学习观念、教育国际化观念等。

三、教育体制创新教育体制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的方方面面起着制约作用,因此,体制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关键。

关于教育体制创新,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提出的要求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这是教育体制创新所要努力实现的。教育体制涉及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这些在本书里都有专门章节研讨,这里仅就教育体制创新的总体要求,提出设想。我们认为,要使教育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的内在规律,不同类型教育达到相互沟通、相互衔接,就必须在体制创新中,打破计划型的传统的学校制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内容如下:

其一,学校所有权与经办权分离。学校在所有权上,可以国有、公有,在经办权上可以民办,即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委托教育专家或善于经营学校的公司来办。将所有权与经办权分离,可以避免二者合一所产生的办学效率低、质量不高而又没有制约机制的弊病,学校所有者代表(政府部门等)根据学校经办的情况,通过法律的手段,及时地进行调控,从而使学校管理真正走上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轨道。

其二,政校分开。即政府行政部门与学校分开,使学校法人代表具有独立办学的资格和能力,而行政部门则依法治校,通过投资、执法等手段,管理学校。政校分开,可以为学校独立办学松绑,为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开辟路径,为提高办学的活力和竞争力打下基础。

其三,权责明确。赋予学校独立的办学权,可使学校明确其责任,即学校要为办学的成败、质量的高低负责,也就是学校要负终极的责任。

在政校不分的情况下,权责是难以明确的,因为校长不能成为独立的法人,不能享有办学自主权,因而也难以追究其责任。而政校分开,可以为权责明确打下基础。

其四,科学管理。学校管理的决策与实施过程建立在现代法理基础上,有着科学化、民主化的程序,因而,它不是以行政指令为主要导向的,而是以规章制度和法律程序为主要导向的。这种管理给校长、教师放了权,同时配以制衡的机制,可避免滥用权。

其五,市场选择。教育资源的配置,主要有资金、师资、生源、仪器设备等。采用市场配置的方法,使资源配置与效率效益挂钩,可以把学校推入市场竞争之中,以激活办学的能力和效力。

总之,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是教育体制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教育体系结构创新

教育体系结构是指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构成,教育体系结构创新是指为适应和推动社会发展,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构成方式进行的革新、调整。教育体系结构的创新,受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从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对教育的需求来看,现行的教育体系结构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弊端,主要表现是中等教育普及率不高,高等教育发展不足,成为制约基础教育发展、影响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瓶颈。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强调: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减缓升学压力。具体要求是: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使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999年的9%提高到15%左右。在确保“两基”前提下,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为初中毕业生提供各种形式的学习机会。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些要求是教育体系结构创新必须努力完成的。

五、全面发展教育创新

全面发展教育,指的是教育的基本构成部分,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全面发展教育是实现教育目标,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完成各项教育任务的主要途径和形式,因此,它们的创新对整个教育的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全面发展教育的现状来看,面临着迫切需要创新的重要任务。例如,怎样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怎样解决好智育中的“片面应试”问题,怎样解决好体育中“弱”的问题,怎样解决好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不受重视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应通过创新得到合理的解决。

六、课程创新

课程是教育中的重要媒体,是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手段。课程的创新对于教育的其他方面的创新起着重要作用。现行的课程存在着结构不尽合理、内容不够先进等问题,因而也需要通过创新来解决。课程创新是教育创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七、教育组织管理的创新

教育组织管理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的其他方面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从教育组织管理现状来看,确实存在着不科学、不民主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教育内部积极性的调动,影响着办学活力的增强,因而迫切需要通过创新来加以解决。

八、教育形式与方法创新

教育形式主要指教育的组织形式。教育方法是指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方式和办法。教育形式和方法存在着机械、呆板、整齐划一、单向灌输,缺乏启发性、艺术性和创造性等问题,因而迫切需要通过创新来加以解决。教育形式与方法创新也是教育创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教育评价创新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使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活动及其结果进行评定和价值判断的活动。它对教育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现行的教育评价标准和方法存在着各种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例如评价标准有偏差,重智轻德、美、体等,评价方法不客观、不全面、不准确等,这些问题影响着教育的其他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创新。教育评价也是教育创新的一个组成部分。

总之,教育创新,可以分出更细、更具体的对象来。

(第三节)如何培养创新型教师

江泽民在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光荣传统。”教师“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在自己的专业学术领域内,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实施教育创新的关键在于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创新型教师。

一、创新精神

对于我国教师来说,创新精神是由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创新体系,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一项开拓性的崭新事业,既无现成经验可以参考,也没有现有模式可资借鉴,需要广大教师自己去探索、去开拓、去创造,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创造前人未曾创造过的业绩。同时,教育人的工作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才能干差万别。这就决定了教育工作必然是一项长期、复杂、细微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就必须要有一种科学的探索、创新精神,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模式和新方法。人们的各项实践活动都是在精神的能动驱使下进行的,内部精神越强烈,则人的外部行为越坚决,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的决心也越大,也就越易于达到目的。对于教育创新活动,教育者只有具备更高尚、更强烈的创新精神作为内部动力,才能巩固创新意识,不受传统习惯势力的束缚,思想活跃,敢于突破、创新。

创新精神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求新变异、积极探索的精神。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探索精神

创新精神首先表现为对前人未曾涉及过的领域大胆地进行了探索,探索精神是对客体的选择性态度。强烈的探索精神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做出反映,并追根寻源,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存无?是否?如何?从而激发思考,激发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

创新型教师的探索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