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如何当好小学校长
15441900000033

第33章 如何推行教育创新(3)

首先是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一种探索动机,是一种向未知和未来世界挑战的精神。好奇心是人创新活动的内驱力,能够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动机,增强创新主体观察的敏感性,使思维活跃、问题意识强烈。缺乏好奇心就必然对外界的信息反应迟钝,对事物冷漠,对许多有意义现象熟视无睹,对问题无动于衷,创新活动更无从谈起。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活动,创新型教师不满足于已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而是不断探索,把自己的每一教育行为当作创新活动。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是由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教师所培养的。教师要把学生质朴的好奇心系统培养为科学好奇心,创新型教师本身就必须具备好奇心。

其次是敏锐的洞察力。

敏锐的洞察力,指的是超越常规逻辑思维过程,能够迅速从细小的现象看出重大本质,能够从偶然出现的“意外”觉察到必然规律,能够及时“悟”到偶然机遇的重大价值的能力。敏锐的洞察力是创新活动的心理基础。创新型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敏感、及时和准确地发现问题,把握事物的实质,从而创新思想、创新事物。敏锐的洞察力使创新型教师能及时发现教学和科研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发现不同学生的丰富多彩的个性和潜能,发现时代的需求与教育目标的矛盾等等,从而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实施教育创新。根据学生丰富的个性和潜能因材施教,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作准备。

再次是创新性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引发创新活动的先导,是激励创新活动的动力。它不被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所束缚,可以从事物的整体或部分,不论是肯定还是否定,产生更多的创新意识。在教育教学中,创新型教师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珍惜他们的奇思异想,扩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促发他们探索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事物的重新加工、重新整理、重新创造中,人的创新精神得到了不断增强和提高。创新型教师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才会给创新活动提供多种信息刺激,启动多角度、多路径的思考。创新型教师教育创新的方案,教育实验的猜测,设想成功的后果,都是丰富想象力发挥作用的产物。

(二)批判精神

教育创新过程既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又是一个实践进步的过程,但归根结底是一个实践进步的过程。

就实践进步的动力而言,它源于创新型教师对现实的批判。可以说,没有批判就没有进步,没有发展。教育的过程并不总是合理的,面对不合理的教育现实,实施教育创新的主体要有反省和批判的精神与能力,要有对意义世界的追求和对终极目的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现代化的创新人才。

创新型教师对教育的批判精神主要确定为以下三个层面:

首先是制度批判。制度是人类活动的行为规范体系,具有规范性和稳定性的特征。任何一项制度的发展都要经历形成期、效能期和萎缩期三段生命历程。对于处于萎缩期的教育制度,如果不能及时地反省与批判,不仅会影响制度的效能,甚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创新型教师应具备制度批判意识,对现行的各种制度始终保持审视、反省和批判的态度,以创建更加公平、合理、有效、激励的教育制度,推动教育创新的发展,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其次是模式批判。由于教师自身陷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之中,经常被繁杂、琐碎的教育事物所包围,因而很少能跳出“庐山”之外,站在更高处去审视与反省。这一现实,造成了一些教师对自我教育活动的盲视,以及批判与反省能力的丧失。创新型教师运用开放和动态的观点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育结构,改革并建构符合教育创新思想的新模式,重新实现教育价值理想。

第三是行为批判。

教师行为的改变不能简单地从学习新的教育思想中产生,而必须在学习新教育思想的同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和批判。创新型教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活动和学生的表现作认真的观察与分析,并与所倡导的创新理论相比较,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的行为策略,并通过行为的改变,进而达到教育价值观的改变,实现教育行为的创新。

(三)开拓精神

对现存教育各方面的探索和批判之后,必然生发拓展出新的精神,即开拓精神,从而实现教育观念创新。

创新型教师的开拓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创新目标观。教育的基本职能和目标是社会化。社会化过程是个体认同社会的过程。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面向社会服务的,以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为目的,以培养专业人才职能和发展知识职能为依托,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提供具有学术性的服务,从而强调个体对于社会的趋同,强调知识的传递和继承,忽视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事实上,个性是社会化的前提,社会化与个性化应当是统一的。社会化过程不应扼杀个体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应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创新型教师要求确立新的目标观,把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作为教育创新的最高目标。其次是创新人才观。创新型学生往往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只有转变人才观,才能发现和正确对待创新型的学生,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创新型教师要转变标准化、划一化的人才观,“允许落后,鼓励冒尖”;尊重个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转变以“驯服”、“听话”、“唯书”、“唯上”为标准的人才观,培养独立思考,敢于竞争,敢冒风险,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把事业推向前进的创新型人才。再次是创新学生观。创新型教师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在创造性学习中发掘自己的内在潜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每一个学生都有创新潜能,面向全体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型教师克服了传统的偏见和偏爱,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和发展的机会,尤其要注重发现学生的别才、别趣、别志,尊重其特智、特能、特长,为发展其个性特长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创新型教师从根本上改变视循规蹈矩、恭顺温驯者为优秀的保守学生观,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及人格的独立性。最后是创新质量观。创新型教师要转变单纯以知识多少、分数高低衡量教育质量的片面质量观,在评价教育质量时,把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与创新性学力统一起来,把结果(分数)与过程(学生的思路、创新意愿)统一起来,把书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统一起来,把全面素质与个性特长统一起来,从而确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另外,创新型教师的开拓精神还表现在具有未来意识和价值观念。国外专家认为,对于现代教育,仅仅面向今天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面向未来,时刻准备未来的到来。缺乏未来意识的教师,发展后劲不大,且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创新型教师了解新技术革命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预测或发展的眼光看待所学各种知识,对未来社会有一些基本概念,同时具备批判性思考、预测、评价、决策和解决问题等能力。随着一般知识和教育知识不断地更新与发展,教育教学日益心理化,教育体制呈动态发展,教师角色出现多样化,以及教育教学活动创新特性不断增加,创新型教师越来越认识到未来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具备应变能力和展望未来的眼光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教育,而仅有僵化的知识和僵化的意识是绝对不行的。

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型教师最重要的特征,是其能力结构中的高层次能力。教师创新能力主要是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的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的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在某一教育教学情境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去合理地组织教育内容,灵活地采用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而且把教育教学目标、内容、过程、自己与学生的特点作整体的考虑,以使教育过程不断优化并取得高效。科研能力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特别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又一特征。

我国有的学者认为,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因时因地制宜;其二,有分析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教育经验,既不盲从迷信,也不一意孤行;其三,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总结经验,有所创新,对工作精益求精,向着更完善的目标迈进。教师的创新能力具有综合性、多层次性,是各种能力的复合体。创型教师不仅具有创新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获取和运用新知识力,科研能力、信息加工能力更是其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构成创新型教师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创新型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传统认为,创新能力主要是技术能力,侧重于技能训练。在80年代中期也曾出现过思维训练之类的做法。在这种做法背后,隐藏着这样一种假设:创新能力实际上是一种技能,可以通过直接训练来获得或提高。如果按照这种想法,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为可有可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创新的累赘。其实不然,创新能力从来不是空洞的,而总是依托一定的获取和运用知识的基本能力。几乎不存在无知识的创新,也不存在能脱离获取和运用知识的单纯创新能力。就知识与能力来讲,两者实际上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知识为创新提供原料,创新是知识的转化与整合,从知识形态上看,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先把原有的知识从固定的结构中游离出来,然后在全新的组织中产生全新的系统,全新的知识结构。创新在内容上总是为原有的知识所制约。但是,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有利于创新,都能够成为创新的动力与源泉。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心理学家将创新知识之间的关系概括成这样两名相互矛盾的话:“首先,一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越多,他越有可能对新问题有创见性;其次,一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越少,他的创见性就越大。”实际上,这种矛盾只是表面的,而非实在的。从不同方面来理解,意义不同。一方面,为了解决一个困难或一个问题,一个人必须要选择相关的专门知识,他对这个问题了解得越多,就越有灵活性;而另一方面,知识也可能具有局限性,如果在一个问题的传统的意义上受到过多的训练,就有可能形成知识功能上的固定性,阻碍一个人认识那些新颖性的意义,从而独具创见地解决问题。因此,创新能力关键就是创新型教师获取怎样的知识,运用怎样的知识。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便是创新能力的首要方面。

(二)信息加工能力

获取知识之后和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加工。信息加工能力便是创新能力的又一方面。信息加工能力指创新型教师对所获信息进行甄别、整理、分类、储存的能力,利用有效信息达到创新目标。如批判旧观念,产生新思想,形成新论着,取得科技新成果等等。任何创新都是基于已有的结论或研究成果之上,而任何结论或成果都是基于一定的信息材料之上的,一旦超出原有的信息范围,这些结论或成果就可能被怀疑,甚至被新的结论或成果所取代;或者,采用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新的思路处理旧材料、旧信息,也会得出新的结论。新的结论表现为决策、技术、观点、思想等形式,创新型教师具备信息加工能力,运用新的方法,找到新的视角,走上新的思路以获得新的观点、新的知识。创新型教师的科研能力离不开信息加工能力,创新型教师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加工信息。没有足量得当的信息,没有加工的过程,发现不了问题,也无从分析与解决问题。因此,信息加工能力极大地决定了教师的创新行为,成为创新能力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三)创新教学能力

创新型教师最重要的创新能力必须首先表现在教学创新能力上。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定教学目标的能力。在确定教育教学目标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而且还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在确定具体的教育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把共性的要求和个性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确定教育教学目标,是创新型教师创新能力的体现。二是设计与实施最佳教育教学方案的能力。设计一个最佳教育教学方案,是一个教师已有知识与经验的综合运用,也是教师观察力、理解力、机敏性、想象力的充分体现,特别是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最佳教育教学方案的设计只是一种形式,关键是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施。为此,必须科学地组织教育学过程,运用语言和其他方式将最佳教育教学方案付诸实施,取得实际效果。三是总结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强的教师总是善于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上升为理论。另外,他们还善于向他人学习,注意了解和分析自己的同行在同一领域里有哪些突破,有哪些值得自己借鉴的地方,面对新形势应如何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