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如何当好小学校长
15441900000034

第34章 如何推行教育创新(4)

创新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应是知识的创新者和教育规律的发现者。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教学推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从而使教学与科研达到统一。科研能力成为衡量创新型教师的一个重要指标。一方面,以教育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教师不仅要解释、组织和管理知识,而且要改编和详细说明课程;不仅要针对每一种环境选择最适当的教法和内容,而且要了解、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并围绕这些需要组织教学。教师如果不把教育作为研究对象,不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其本身也会失去发展的活力;教师只有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才会对已有的理论更愿意思考,对新问题更敏感,更有创见。另一方面,以专业作为研究对象。创新型教师从个人实际出发,通过选择课题、教研目标,设计实施计划方案,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去分析和研究教学中各种变化的主要特点,开展调查、实验,进行思考、探索。这不仅能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还能取得丰硕的教研成果,走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成为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用最新成果指导学生,启发学生。教师通过科学研究手段,不仅解决了教育教学问题,而且通过教育科研来弥补自身知识、技能的缺陷。教师只有通过开展教育科研,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使自身从传授型向科研型转化,才能区别于传统的教育者。

三、创新人格

人们对人格这一概念的内涵存在着诸多分歧。不同的学术领域对人格的定义、人格的内涵、人格的描述、人格的区分以及人格的评判标准也就不同。在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眼里,人格和个性是等同的,指人的心理面貌、个人心理特征的总和,接近于“人的性格”。如朱智贤先生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有这样的界定:“个性(personality)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构构成的整体。”对于每个人来说,人格被赋予一定的价值取向。科恩早就提出:“人格作为主体性的体现,早已被认为是同创造、精神修养和克服时间地点的限制分不开的,而无人格则总是同消极被动、不自由、心胸狭隘和没有尊严联系在一起的。”国内的学者从不同的侧重点对其进行了不同的界定,我们把人格作为一个教育哲学范畴,认为创新人格就是由人体内在的创新能力构成的较为稳固、持久的组织系统,这一组织系统是由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多种因素有机组合或整合所形成的复合体。针对教育创新的主体--创新型教师而言,创新人格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一)崇高的理想、信念

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理想、信念处于最高的层次,是决定一个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是高尚的还是卑下的,是美好的还是丑恶的最根本的内容。一个人没有远大崇高的理想,其精神生活必然是平庸的,其情操也不可能是高尚的。

江泽民强调了理想与信念的重要性。他说,我们的军队,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那个时候物质条件差,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优势在哪里?就是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所产生的精神力量。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不论是对一支军队,还是一个国家,都是极为重要的。他特别强调,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同样地,对于创新型教师而言,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产生创新行为的巨大推动力。

教育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历史性的课题,是空前艰巨的事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经过一代又一代教师锲而不舍的努力。创新型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只有牢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克服自身惰性和依赖感,才能脚踏实地地朝着教育创新而奋斗。如果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那么就会毁掉一代又一代教师走教育创新之路的坚强信念和决心;如果没有树立远大理想和信念,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些人就会被西方的科技和意识形态所征服,全盘套用西方的一切;如果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就可能会埋头教学或科研,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闻不问,以致在变动的社会中迷失创新方向。正如江泽民所说:“要在我们这样一个原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用高尚精神武装起来的先进分子,如果没有这些先进分子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奋斗,是不可能成功的。”创新型教师正是具有了远大的理想信念,才把教育创新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创新型教师的事业心,指的是为了实现党的总任务而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决心、抱负和责任感。创新型教师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热爱它、迷恋它,从而一心扑在工作上,以求有所作为,有所创新。历史上灿若群星的杰出人物,无论是政治家、军事学还是科学家,无一不是在强烈的事业心的支持下发奋图强的。意志是事业心的重要内容和表现之一,意志的坚强与否、坚强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事业成就的大小。“有志者,事竟成,三千越甲可吞吴”,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都是有志者。创新型教师要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做出一番成绩和创新,会遇到许多困难,特别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的教育创新刚刚起步,创新体系尚未完全确立起来,这给创新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更大困难。面对这些困难,创新型教师要有锲而不舍、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顽强意志,勇敢地面对困难,坚决地克服困难,自觉自愿地担当起教育创新这一神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把一腔热血投入到社会主义教育创新中去。我国的教育创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一部分,是全新的事业,无现成的经验,这一切都只能靠在实践中探索规律。创新型教师看到了时代对自身的要求,看到了我国与别国的差距,看到了未来社会需要怎样一代国民和教育者,从而肩负起重大的责任,想办法,找出路,推动教育的创新和社会的进步。

(三)开放的思想和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国际环境及封建传统的影响,我国实行闭关自守、孤立奋斗的做法,忽视了国际交流,引进外资和商品进口,排斥西方的文化传统,从而拉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教育方面来看,总的说来,我们的教育发展水平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我们每年用于教育事业的资金还很有限,教育和教师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认识。解决这些困难,当然离不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离不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但是,创新型教师解放于思想,具有开放的观念,充分利用国外各种有利资源,引进先进的教育设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发展各种学术交流和合作,使我们面临的许多困难得到比较顺利的克服,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向前迈进。同时,知识经济的挑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那种深居简出,不具有开放观念,不解放思想的教师已难以在这个社会生存或立足,更谈不上创新。创新型教师必须首先解放自己,大量接触各类事物、信息,接受各种新知识,把握时代的脉搏。创新型教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自我封闭的精神状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吸收同行的最新成果,接受西方文化的精华,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创新人格,使自身适应时代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四)民主的作风和宽广的胸怀

创新型教师不仅自身具有创新能力,而且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创新型教师必须具有民主的作风。创新型教师的民主作风表现为对学生的充分尊重。惟有尊重,才能使学生参与,惟有参与,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本能上升到自觉的高度,从朦胧上升到清晰的高度。教师的民主作风和宽广胸怀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保障。教育民主化目标就是使学生发挥主体性,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创新型教师承认和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使每一个人都受到教育,并针对每一个人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创新型教师把教育内容和教材内容个性化和个人化,适应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使各级各类学生都意识到他们的学习地位、教育权利,并参与学校管理;在师生关系上,传统的权威式必须让位于独立性、互相负责和交换意见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教育教学必须了解和尊重个性的各个方面,用指导代替选拔。创新型教师的民主教育教学的过程,既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也是学生创新的体验过程、实践和应用过程,是使学生的创新由个体化向社会化的转化过程,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整齐划一的加工式教育模式的全面修正,能够唤起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和自己的发展与潜能的意识,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教育创新的成败关键在创新新型教师,“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不但要学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政治知识、实践知识,以不断丰富和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那么,创新型教师从何而来呢?在江泽民看来,唯有加紧培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大的战略性任务,必须提供培养创新型教师的多种途径,并营造创新所需的有利环境。

四、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途径

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途径多种多样,如通过教育加以培养,通过知识创新工程加以培养,通过社会实践加以培养,通过国际交流加以培养,还可以通过自身的修炼加以培养。途径不同,直接效果则有差别。其中,最重要的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途径则为学校教育。

(一)通过学校教育加以培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教育不仅是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创新型教师的主要渠道。江泽民指出:“教育是科技更新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之基和共同之本。”

因此,全社会都要大力加强师范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培养创新型教师的主渠道作用。

任何对教育的忽视,都是一种短视和危险行为。各高校要立足现实并着眼于长远,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调整好学校布局,改进和完善专业与学科设置,统筹考虑高层次人才和基础性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级各类创新型教师的需要。通过对教育体系的改革,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与科研的结合,以鼓励创新型教师的成长。

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崭新的教育行动,对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型教师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教育行为就是终生学习,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创造性地应用它们,江泽民同志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正是终身学习使创新型教师获得了不断创新的不竭源泉。

长期以来,传统学校教育将人的一生割裂成“两段式”,即前期用于接受教育,后期用于从事生产劳动,这种“两段式”的人生格局,显然是和落后的生产力水平联系在一起的。在社会发展平缓的状况下,学校教育永恒不变地被作为唯一正确的知识殿堂,其神圣地位不可动摇。尽管人们也是在自觉不自觉遵循“活到老,学到老”的古训,但这种学习是随意的、偶然的、自生自灭的、激不起创新的热情。当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中期以来,现代科技发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仿佛在一夜之间,席卷全球的各个角落时,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如梦方醒般感到,学校教育的滞后已经在制约着人们创新能力的发挥,传统的一次性教育模式已成为影响教育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据国外有关教育专家统计调查表明,一个人在大学毕业时,实际学到今后若干年所需知识的比例,仅能占到10%左右,也就是说90%的知识要在社会大课堂中去获得。可见知识的更新,使人们在学校所掌握的知识很难应付今后漫长岁月的生活挑战,静态式的学校教育与动态式的社会发展已经不能合拍,人的创新就更无从谈起。与此同时,传统学校教育权限的弊端日益明显:

限制性选拔的教育模式与大众教育需要的矛盾,学校教育中陈腐的、固定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迅速更新的矛盾,学校教育内容、方式及模式的单一性与人的发展的全面性的矛盾,都反映了传统学校教育的局限和狭隘。“终身学习”的强烈冲击,预示着打破了传统学校模式对教育的垄断地位,也代表着一种崭新的教育走入学校领域和社会课堂,为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终身学习”不仅超越了传统学校教育极限,而且是对学校教育重新进行定位,扩展和延伸了教育的内涵。“终身学习”的核心思想可归纳为以下五点:第一,要防止知识的陈腐化,确保教育的连续性;第二,要使教育计划与教育方式同各自社会特有的独立的目标相适应;第三,要在教育的一切阶段,向着进化、变化和变革的生活培养不断创新的活生生的人;第四,要解放强加于教育的传统定义与制度的束缚,大规模地利用一切训练和传递的方法;第五,要在各种措施(技术的、工业的、商业的等等)和教育的目的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终身学习”

的概念包括了教育的一切方面,具体地说,从时间上应包括从婴幼儿、青少年、中年及老年,也即早期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五大系统的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训练的连续过程;在空间上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场所和方式,也即多种多样的教育形态、方式方法;在存在形式上应该是建立一个大教育体系,即教育活动是一个整体,所有的教育部门都结合在一个统一和互相衔接的制度中,教育体系一体化应是“终身学习”的核心内容。“终身学习”超越了启蒙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传统区别,它是改变教师教育质量和生命质量的转折点,无疑成为教育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