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如何当好小学校长
15441900000053

第53章 如何进行特色学校的管理(4)

江苏省常州中学曾于1913年被命名为江苏省第五中学。为使社会了解学生学业之进展,该校从1915年起编印《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杂志》,以学生作文、笔记为主,教师论文为辅,辟有文萃;学术、艺术、译丛、记载等栏目,图文并茂,半年一期,铅印发行。该刊在社会极受欢迎,常常供不应求。为尽量满足社会需要,学校在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等11处设置了分售点。这一做法在信息社会可能算不了什么,但80年多前的一所学校具有这样的公关意识,确实是很可贵的。该校的出色的办学成绩随着成功的公关行为迅速为社会了解,社会上很快流传起“苏南五中,苏北八中(扬州中学)”的说法。解放后,该校与扬州中学、南京师大附中、苏州中学并称省内的“四大名旦”。所有这些有利的公众舆论,是与学校自我宣传分不开的。

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学校更不可能自我封闭。如实地自我宣传,一是可以获得信息反馈,二是能争取社会更广泛的支持。有时候,忽视自我宣传,反而容易使社会产生一些本可避免的误解。学校获得的成绩、奖励和荣誉,不是私人的,而是全校师生所共有的;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所获得的奖励和荣誉,同样是全校师生的光荣。对这些荣誉作实事求是的宣传,有助于改善学校的社会形象。例如,学生外出参加竞赛活动,学校如果能专门组织仪仗队到车站、码头去欢送、欢迎,那么,不但是对参赛学生的壮威、祝贺,也是一次对全体同学的激励,又是一次绝好的面向衬会的自我宣传,一举而多得,伺乐丽不为?况且,学校的自我宣传,并不限于荣誉的宣传,更需要宣传学校的特色建设的指导思想、具体措施、存在的实际困难,需要社会支持的项目。这些全面的宣传,将会赢得社会对学校特色建设的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三、主管部门的推广

如果说学校的自我宣传主要在于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争取社会更有力的支持,那么,主管部门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对某一特色的宣传则着重于推广小学校特色的推广具有应用、检验和发展等多种价值,其内在根据是办学理论的一定范围内的普适性和办学经验的可迁移性,其外部条件则是其他学校见贤思齐的心理倾向性。

主管部门推广学校特色,大体有两种思路。一是侧重于对某校具体做法的推广,二是侧重对某校创造精神的推广。当然,这样的区分是相对的,只是两种成分主次顺序的区别,事实上两者不能割裂。前者不能脱离创造精神这一灵魂,否则,推广的结果只能是貌合而神离,形似而神非;后者也必须以具体形象的事实为载体,否则就会丧失生动丰富的感染力量,蜕变成苍白无力的空洞说教。

(一)将学校特色扩展为地区特色

这一类的推广,就是将某一学校特色的内容和具体操作模式“外推”,使之通过星火燎原效应,扩展为整个地区的教育特色。这不是简单的模仿过程,而是一个再研究、再创造的过程。上海市闸北区教育局对闸北八中成功教育模式的推广,就较好地体现了研究与推广的有机结合。

上海市闸北八中原来是一所基础较差的薄弱初中,学生多是激烈的考试竞争的失败者,严重的自卑心理取代了他们应有的自信、自尊。针对这一现实,该校反其道而行之,创造性地提出“成功教育”模式,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各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活动中,选择一个属于自己的、能够发挥自己潜能的领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增强成功的信念,以成功者的姿态昂首阔步地走向新的生活。经过几年的努力,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这一成功的探索,不但形成了该校的特色,而且为数量众多的一般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燃起了希望之火。闸北区教育局在看出八中成功教育模式的推广价值之后,并不满足于发文件、开现场会,而是坚持以科研为先导,成立了“成功教育”扩大研究课题组,进一步明确成功教育的理论基础,完善它的理论体系,规范它的操作流程,同时决定把成功教育的推广列为全区教育工作的重点工程,做到边完善边推广、以推广促完善,鼓励其他学校在推广中进行新的创造。此后,该区不少学校围绕成功教育这一主题,分别确定了一些研究的子课题,例如,中兴路二小的“小学阶段的成功教育”、旅游职业学校的“职校的成功教育”、山西中学的“青年教师的成功”等,分别形成“大特色”中的“小特色”,使成功教育理论在多种条件下经受检验,在更广阔的范围获得反复论证和逐步浚深。

(二)在同一地区形成多种特色

这一类推广,在介绍某一学校特色建设的具体做法的基础上,更着重于推广该校是如何发扬献身精神、讲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探索办学规律的,着重推广焕发出的精神和流动着的思维。这种推广,需要对某一学校特色作深层次的开掘,其目的着重于在更大范围内振奋革命精神,激发创造欲望,引起扩散性的联想和想象,拓展思路。

春风劲吹,春色满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犹如春风细雨,只要校长们坚持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出发,发扬优势,形成特色,我国的教育园地将到处充满着盎然春色!

(第四节)如何进行学校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虽然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指学校成员的办学理念、价值观、信仰、教风和学风、人际关系等精神领域方面,但校园文化建设却不能仅仅从这些方面着手,因为影响这些方面的因素很多,绝不仅仅限于精神方面。我们主张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理解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即通过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三方面的工作,来构建一所学校理想的校园文化。

(一)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是指学校建筑、教学设施、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图书馆、运动场、食堂、宿舍等方面的建设,这些既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塑造优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有人把这些称为显性校园文化。

1.校园建筑。如果是新建学校,校址最好选在较为洁净和宽敞的地方,周围不要有太多的商店,特别是应该离集贸市场远一些。学校的建筑应力求体现某种风格,或朴素,或典雅,或造型别致。尽可能避免设计成“火柴盒”式的传统校舍,给人一种呆板单调的印象。即使是老校舍,也要力求体现特色,如在走廊、墙壁、楼梯旁等场所设计一些新颖别致的小装饰,给人一种和谐悦目的感觉。

2.学校标识。为营造鲜明的校园文化,每一所学校最好有自己独特的标识,如校牌、校服、校旗、校徽、校报等。这些标识一方面突出了学校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师生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3.校容校貌。如果说学校建筑是学校的身体的话,那么,校容校貌就构成了学校的外貌。对校容校貌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学校的整洁、干净和卫生。其次是校舍内部如教室、走廊等的装饰和布置。校舍的装饰布置要富有教育意义,同时又要有较高的文化品味,还要考虑适应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目前较普遍的做法是布置名人像、语录牌、科学家照片、学生自己的作品等。也可设想一些其他的风格,如张贴一些美丽壮观的大自然风景图片,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鉴赏能力和环保意识。

4.校园绿化。绿化、美化校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但能改善学校的环境,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而且也能给人一种美的熏陶,激发良好的情感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提高师生员工的学校生活品味。学校要尽可能做到校容校貌整洁优雅,使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能起到陶冶性情、激发美感的作用。校园绿化要和学生的劳动教育结合起来进行,要提倡自己动手建校园,这样学生才会爱惜绿化成果,同时也体现了美育的功能。

(二)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前所述,校园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即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告诫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这样一种功能,自然离不开必要的制度。

1.机构设置。学校机构设置不仅仅是出于学校管理的需要,也是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例如,中小学一般都要设立党团组织、学生会、少先队、运动队以及各类文艺团体,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它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保证,很多相关的文化活动就是通过这些机构组织实施的。

2.规章制度。校园文化建设必然要涉及这样一些问题:学校的基本目标是什么,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师生采取哪些行为方式,用什么样的规范和价值观指导他们的行为方式,保持行动的统一和一致性需要一套什么样的规定或原则等,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规章制度的制定。学校培养人的过程也与学校的制度息息相关,即优良的学校制度滋润了优良的校园文化,而优良的校园文化又培养了优秀的人才,由此可见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有关中小学应该建立哪些规章制度的问题,本书已有较多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三)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学校的形象、个性、风貌往往通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