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如何当好小学校长
15441900000056

第56章 如何进行家校合作(2)

台湾师范大学张春兴教授认为,学校文化环境中存在着三类学生:①顺教育学生,即入学前已养成良好习惯,为接受学校教育打好基础,作好了准备。这样,学校的教学,自然能在这些孩子身上发挥出预期的功能;②缺教育学生,即入学前文化环境贫乏,未能养成好习惯,缺乏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最终因长期学习困难,多半流为品学低劣的学生;③反教育学生,即入学前养成一身坏习惯,即缺良好品格,更乏读书兴趣,不遵守校纪校规,甚至对学校持敌对态度。这三种学生均来自于相应的顺教育、缺教育、反教育三类家庭文化环境。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学校里一切问题都会在家里折射式地反映出来,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

因此,家庭文化环境在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文化环境的主要建设者是家长。家长往往在自觉不自觉中通过特定的生活方式、物质满足、精神刺激以及对各种社会现象作出评价等方式,向子女灌输一定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由于家庭文化反映的功利性与短视以及家长自身文化素养良莠不齐等原因,家庭向孩子灌输的内容中总有部分和学校文化相背异的因素。例如,在我国,当孩子不认真读书时,部分家长便会用“长大了扫垃圾”、“修理地球”等语言吓唬孩子。这部分家长不顾由于社会合理分工的需要,大部分人将成为普通劳动者的事实,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向子女灌输强烈的“贵贱”意识。结果家庭教育价值导向出现偏差,使儿童对各种社会角色缺乏正确的认识。再如,有一位小学生在家里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妈妈说“咱不学雷锋,学雷锋吃亏,还是多学点本事才能赚大钱,过好日子”。这种现象往往引起家庭教育中的“智能中心主义”,使家长忽视儿童健康情感的陶冶与人格的培养。结果,不仅严重影响学校教育的价值导向,而且使学校教育疲于弥补家庭教育给儿童造成的缺陷。

按社会学的观点,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变动,不断地发展,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意识形态以及成员的变迁势必要引起新与旧的冲突。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中,学校教育的观念、内容、教学手段和方式,往往难于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与学校教育的自身特点有关。学校教育系统倾向于构成一种在时间与空间上相对稳定和独立的体系,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学校教育的主要作用在于向学生传授社会文化中的社会支配集团的身份文化,包括价值观、教育情趣、礼仪谈吐、行为方式等。这种文化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具有稳定性。

家庭因处在社会变迁的前沿阵地,其文化的变动也是最剧烈的,有超前于学校文化的一面。但家庭又是二个较为封闭的社会团体,受传统的社会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的影响也比其队社会团体多得多,也深刻得多。因此,社会向前发展了,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改变了,而旧的“家风”往往还保持着。它也有落后于学校文化的一面。又因其注重功利性,必然经常与主重理想性的学校文化发生冲突。我们知道,学校在传递社会价值观念时,首先是对家庭和社会传播的价值观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对其中消极与错误的成分进行引导与强化。这里面家庭和社会传播的“消极与错误的成分”显然是和学校传递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的部分。只有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这种冲突才有可能逐渐减少,形成大体上统一的教育力量。

经过上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家庭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冲突和协调两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家庭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协调一致,相互支持与配合是非常必要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若只看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

(第二节)怎样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关系

家校之间垣率而又真诚的交流是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的基础。当一个个体或群体想要传递信息时,交流便发生了。

学校和家庭之间可通过各种媒介和人际交流来传递信息。通过媒介来传递信息尽管是单向的交流方式,但可通告家长学校的计划和日常活动。人际交流是家校之间的双向交流,鼓励家长对学校发出的信息作出反应,并将他们所了解的情况、关心的问题和心中所想反馈给学校。这一过程需要双方的互动,从中双方都会获益。

下面介绍的是一些可改进家校交流的方法。在具体运用中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关键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更为实用、有效的方法。

1家校通讯学年之初,教师便可向家长发出《家校通讯》。简单的家校通讯可为一小张纸,上面注明“家校通讯”字样,在内容区划分几小块以登载班级新闻。内容可按课程划分,包括诸如数学竞赛、阅读计划、手工作业、器乐演奏、艺术展示等;也可留一块空间来登载对班级最近发生事情的评论,如一次远足、戏剧表演或好人好事等;对家长为班级所作的贡献或某个学生的出色表现等出可进行表扬。但每份通讯并不一定包贪所有的信息,其形式也可由手写、油印到打字、复印。

《家校通讯》可由学生自己定期撰写,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都可尝试。也可以让每个学生在《家校通讯》后附一张自己写的新闻便条。这样的《家校通讯》具有两种功能:首先,它向家长通报班级和学校的情况;其次,它本身就成为学生的一门功课,学生们努力当好“小编辑”,使《家校通讯》设计美观、书写整齐、内容丰富,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

《家校通讯》在基础教育的每个层次都非常有用。幼儿家同样希望了解幼儿园的情况。显然,这一阶段的《家园通讯》只能是教师的职责了,但幼儿的绘画或小故事等肯定是其中家长喜欢的栏目。家长感兴趣的其他话题有营养知识、儿童发展、与幼儿交流、家庭学习活动和幼儿园重大活动等。如果教师想在《家园通讯》中登载幼儿的小“文章”,一定要确保到学期末时让每一个幼儿都做一次小“作者”。

对小学生来说,《家校通讯》已成为他们的一门非常有用的功课。虽然一年级的孩子还不可能在缺乏教师的帮助下独立完成《家校通讯》,但孩子们撰写和编辑它的能力将令教师和家长惊喜万分。坚持将《家校通讯》办下去,每期可指定一个小组负责。让他们自己支搜集新闻,确定《家校通讯》的内容和形式。

编辑《家校通讯》对学生来说同样是一次很好的锻炼,他们可在书写、作文和版面设计等方面获得有用的经验。高年级学生可能想把《家校通讯》办得更具知识性,结果会使可读性和趣味性减弱,它的部分功能丧失。我们时刻不能忘记的是,《家校通讯》的主要目的是家校之间的交流,它的读者群是家长,它的主要内容应是家长所关心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家校通讯》由于简短、实用、具体、容易编撰,它的内容涉及家长所关心的、感兴趣的话题或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较大的学校活动,所以,颇受家长欢迎。

2便条或喜报让学生带回家的匆匆而就、寥寥数语的便条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交流手段。学生精彩绘画、有趣的发言、优美的作文、好人好事等点滴进步都可成为教师用便条或喜报向家长汇报的内容。便条或喜报可使用一个固定的标记,如一张笑脸或其他类似的符号,只需两三行字的便条的最大优点在于简短、便捷。如果写得过长或在语言上仔细推敲,必然耗费时间,从而使便条的最大优点荡然无存。

用便条或喜报向家长汇报学生成绩(不是考试分数)的做法是一种积极的与家长交流的方式。这种形式的交流可密切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但需注意的是,便条或喜报的内容一定要自然真诚,富有意义。假如教师这样做只是迫于学校要求,敷衍了事,内容空洞无物,家长所收到的不过是一张废纸而已。

3校报和年鉴有些学校或区、县教育局有自办的报纸或其他出版物。

如北京力迈学校就办有《力迈特刊》,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主办有《宝安教育》等。通过这些报纸,向学生家长和社区传递学校的各种信息。如《力迈特刊》就有学校的政策宣传、新闻报道、生活见闻、家教知识、好人好事、学生的优秀作文,等等。

许多内容也是由学生自己撰写的。有的学校或区、县教育局还办有年鉴,记载当年学校或全区、县教育战线上取得的成绩。部分家长对此感兴趣,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在《年鉴》中看到自己孩子的名字或照片。家长被报纸所吸引也是因为他们从中能读到自己孩子写的文章,或能看到有关自己孩子参加的活动的报道。

但是,仅仅依赖报纸和年鉴是远远不够的。有些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定期发行报纸,在学生毕业时出版年鉴就足能畅通家校交流的渠道。事实上它们对家校关系的影响不尽人意。年鉴通常只涉及学校的一小部分人,一般来说是一小部分经挑选的优秀学生,而大部分学生却被忽视了。校报也不能代替各班的《家校通讯》。因为家长感兴趣的往往不是学校领导或球星之类的人,而是与他们自己孩子有关的事。校报和年鉴满足不同人的需要,因此也各有千秋,但要在家校之间建立真正的合作关系,学校出版物必须关注家长所关注的焦点--他们自己的孩子。

4学区通讯许多学区利用《学区通讯》来让社区了解学校最近发生的事。通常,这种“通讯”较为正规,有固定的形式,内容须经专门人员的筛选,确凿详实。然而它缺乏个人信息。《学区通讯》对建立有效的家、校、社区关系有一定作用,但最好辅以班级的《家校通讯》。

5大众媒介利用社区的报纸、电视或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也是与家长有效交流的一种正规途径。例如,在报纸上就可开辟一个栏目成为家校对话的论坛。这个论坛可以用来发表家、校、社区之间就一些教育问题的讨论。它的效果取决于论题是否切中读者所关注的问题。学校还可以与地方广播台和电视台联合举办节目,进行家校合作或家教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6家校热线家校合作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开辟家校热线电话,回答家长提出的有关学校课程、特殊事件、学生活动、家庭作业等方面的问题。热线电话还可以转到一个或几个志愿服务者家庭,以便放学后家长也能了解到有关情况。

热线电话还可以在放学后为学生提供服务,解答学生提出的学习问题。但这需要专职教师留校值班或将电话转至他家,学校则需付给教师加班费。

7家校合作指导作用家校合作指导手册可在孩子入学前寄送给家长,这对那些初次有孩子入学的家长帮助很大。如果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就寄送给家长,家长和孩子将会有较充分的入学前准备。当然,它也可在开学时的家长会议上分发给家长,此时,教师可对有些问题作出说明,让家长对怎样使用手册更加明了。手册内容可包括家庭可以利用的社区活动和机构的信息,这对新生家长非常有用。《家校合作指导手册》也可包括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内容,对家长教育孩子进行简单的技术指导。如可涉及如何指导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如何识别考试焦虑症症状和减轻焦虑;如何增强记忆力;如何使孩子自信;如何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等等。

以上介绍的家校合作途径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仅限于学校向家长传输信息或家长从学校了解有关情况。家校之间还没有发生双向的信息交换和反馈。单向交流尽管重要,但要建立真正的家校伙伴关系,双向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双向交流一般是较高层次的家校合作形式,对学校的要求较高,学校必须具备吸引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氛围和活动。

8制定开放的学校政策由开放的学校政策体现出的对家校合作的积极态度,可能比一所学校所规定的家校合作活动更为重要。因为对家校合作的态度将决定家校合作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和实现预期的目标。制定了开放政策的学校在任何时候都欢迎家长到校参与。有的学校虽然规定要开展家校合作活动,但要求家长只在被邀请或有问题时才来学校。这实际上体现着一种在其他情况下拒绝家长来校参与的态度。进一步讲,家校只在产生问题的情况下合作,而不是在问题产生之前就互相协商,防止问题的发生或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好比人在生病后才去医院治疗,而不是在身体健康时注意保健,预防疾病。家校合作一定要尽量避免这种“问题型”合作,建立先于问题的双向交流,形成一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通力合作的风气,而不是在孩子有问题时找对方来分担责任。

与家长代表协商制定学期或学年全校范围的家校合作目标和计划。鼓励教师与相应的家长代表一起制定年级和班级计划。开学前,给每位学生家长一封信,陈述下学期或学年家校合作的目标、计划和具体活动。制定全校、年级和班级不同层次的目标和计划是为了相互协调,使活动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与家长代表协商是为了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家长参与计划的制定本身就是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发,将计划通告家长是为了让家长了解有关信息,积极参与活动并对活动进行监督和评论。

9与家长在其孩子入学前的接触这主要是针对新生家长。在孩子入幼儿园或小学、中学的前一个学期,邀请家长和他们的孩子在某个时期到校参观访问,熟悉学校和教师。这种早期接触主要是让他们了解新的环境,消除陌生感,随后的入园或入学就会比较顺利;另外,也是向家长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即学校很在乎家长与新学校的联系;教师通过这种早期接触,也可提前认识家长,从家长那里了解学生的有关情况,为以后的工作作好准备。

10给新生的一封信有的班主任教师在新生入学前,给分到他班的学生每人一封信,内附他自己的照片、简介以及对学校和班集体的介绍。这样,学生和家长既了解了教师本人和学校的一些情况,也明白教师愿意和他们建立密切的联系。学生尚未入学,但家校之间的良好关系却已经建立起来了。

11教师主动出访有的教师不总在学校坐等家长前来拜访,而是在适当的时候主动走访学生家长。事实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合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