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如何当好小学校长
15441900000069

第69章 教师管理(4)

心理相容性也取决于人们的性格和各种爱好。如爱吵嘴,孤僻难于相处、纠缠不休、高傲自大是不相容的根源,此外小团体在长期隔绝的条件下,人们相互熟悉到互感乏味的程度,也是心理不相容的原因。了解教师间心理相容的特点,可以通过专门的测验(如社会测验方法)。以确定群体内部彼此之间的好恶情感,确定每个成员在群体结构中所居的地位。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相容性的指标来划分教研组、年级组。

心理相容,特别是校长与教师之间的共同语言,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支持,这里当然有教师方面的问题,但校长能否平等待人,克服偏见、成见,“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个人”,乃是取得心理相容,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基本条件。对教师应坚持多表扬,少批评;多关心,少冷漠;多接近,少疏远。对教职工来说,即使校长的一句平常问好,一次拉家常的谈心,一次座谈讨论,甚至一杯清茶,都看在眼里,暖在心头。反之,校长整天态度冷冰冰,动辄板起脸孔训人,把群众意见当作耳边风,这就使教师产生种种怀疑和猜测,感到领导看不起他们,产生心理隔阂,给思想工作带来障碍。还有的校长往往简单地用行政手段去干预教师的工作,甚至会在不冷静的情况下,粗暴地指责教师某些可以商榷的教学活动或教育工作,这本身就是不尊重教师的劳动。教师如果经常处在一个不被尊重的环境中工作,是谈不上会有什么积极性的。

在教师集体中除了通过正式的工作关系形成相互的融洽关系外,也可以通过一些非正式关系促进心理相容。如组织庆教龄会、各种文体俱乐部,使干群间、同事间有更多的对话机会,校长亲自家访、祝贺生日或家庭喜事、慰问天灾人祸,组织各种展览、旅游、聚餐,更可联络感情,增强心理相容。

2.心理平衡。心理相容的反面是心理冲突,而消除心理冲突的重要方法是保持心理平衡。所谓心理平衡是使所有成员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整个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到尊重、信任的;所有成员都感到自己的才能是可以得到发挥的,有前途的,贡献会得到肯定和赞扬的。

维持心理平衡的要素是尊重、信任、关怀和公正。校长是否公平,对人的积极性有重要影响。古人说:“不患贫而患不均。”在物质和精神待遇方面,教师不仅关心自己所得,而且关心自己与其它教师所得的比例。当一个人感到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的时候,就会降低积极性。不论调资、评奖、批评、表扬都要公平,不能亲一些人、疏一些人,力戒偏颇。校长在强调老教师、先进教师、能力强的教师的作用时,切切要注意不能使职员工友、新教师、一般教师、能力差的教师产生受忽视感。当然,不公平感的产生除了确有不公平外,也有个人的认识问题,如有人对自己估计过高。如果真是这样,就要做好工作,不能迁就,因为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干好干坏、干多干少都一样。“横也三扁担,竖也扁担三”,那也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心理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破除干部的特殊化,如果校长能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事事当表率,处处严要求,成绩归于大家,出了问题主动承担,“宰相肚里能撑船”,才能消除矛盾,调动积极性,促进团结,维持集体成员的心理平衡。

3.培养动机。动机的培养与动机的激发,是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前者是指动机的形成与发展;后者指动机的调动和诱发,工作动机的心理成分主要是自觉性和兴趣。

当新教师进校时,可通过观察、查阅档案、谈话获得有关的现有动机方面的资料,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工作。

从事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客观要求内化而成。这个客观要求如未被充分理解,他的工作必然是被动应付;一旦教师正确地理解了教育工作的重大社会意义,把眼前的平凡工作与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实现四化联系起来,就会大大提高自觉性和积极性。所以我们向教师提出一系列要求的时候,一定要说明其意义,在执行过程中使教师获得自尊心、自信心、成就感、荣誉感。从而提高自觉性和积极性。我们要支持教师的个人抱负和近期目标,支持他们树立“桃李满天下”的热烈愿望,支持他们争当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和模范班主任的夙愿,支持他们积极积累和总结自己与别人的教育经验、着书立说的雄心壮志。并把它们引导到社会责任上来,引导到远大理想上来。

教师的职业兴趣是积极性的重要动力。有人问一位优秀教师:别的班每周一篇作文,老师都忙不过来,您要学生每天练笔,哪来的批改时间呢?他的回答发人深省。他说:我每天睡前总要看完学生的习作才能入睡,否则是要失眠的。我们不但要使教师认识到教育工作对社会、对个人的意义,而且应使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有着愉快的情绪体验,随着这体验的深化,产生进一步工作的需要。

引起教师的职业兴趣必须有一定的内外条件。兴趣的内部条件首先是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产生一种胜任感。水平过低,对工作力不从心,或任务太简单感到有力没处使,英雄无用武之地,都使人扫兴。所以校长要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师的各方面水平,不断地向教师提出一个接一个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使他们在工作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即使损失个人利益,也可从献身荣誉感、成败责任感、工作满足感中得到补偿。

兴趣的外部条件是必要的物质设备、组织领导、合理评价、先进榜样,并且要有足够的信息刺激,与工作的单调感作斗争。

(第四节)教师的培养和提高一、教师培养提高的重大意义

(一)教师的培养提高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好课。在教学中不但要以先进的科学知识武装学生,而且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体力,培养他们的理想、道德和纪律。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知识水平,做到德才兼备、又红又专。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的少年儿童,他们的任务是塑造一代新人的灵魂。而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个性又是千差万别的,这就更增加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他们就必须接受专门的教育训练,掌握客观的教育规律。

按国家规定,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应该具备普师毕业的水平;一个合格的中学教师,应该具备大专毕业的水平。不合格的教师必须限期提高。就是所谓“合格”教师,也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进修提高。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极大地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就必须极大地提高教师的水平。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没有止境的,教师的培养提高也是没有止境的。

一九七五年,英国教育家詹姆士·波特根据一次国际会议的讨论和本人的经验,提出了“师资三段培训法”的设想。他主张培养教师必须经过三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①个人教育环节(学习专业科目为主);②师范教育专业学科的初步训练环节(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为主、结合实习);③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环节(是前两个环节的继续和补充)。这在社会、科学、技术、教育高度发展和无限变化的情况下,尤其如此。现在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对适龄儿童的强迫义务教育。他认为仅有这一点还不够,还应该实行强迫的在职教师继续教育。

(二)教师的培养提高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使得知识老化的周期不断地缩短。有人认为工程师的知识十年就陈旧一半。教师恐怕也有类似的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教学手段的不断现代化,就要求教师不断地重新学习,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业务水平。

(三)教师的培养提高是形成教师个人威信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威信是有效地影响学生的重要条件。有威信的教师能获得学生的最大信任,他的要求较容易转化为学生的需要,他的表扬或批评能唤起相应的情绪体验,具有很大的推动力,他的示范就具有更大的教育作用。要形成教师的威信,除了思想方面的因素外,能否努力钻研业务,有无深厚广泛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教育艺术,能否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现代的少年儿童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增多了,他们精力旺盛,富有求知欲,他们有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他们头脑中产生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种种问题,他们经常向自己敬爱的老师提出这些五光十色的问题,并要求解答。如果一个教师是一问三不知,或信口开河乱发议论,试问他在学生的心目还有什么威信可言!

(四)教师的培养提高也是当前教师队伍现状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