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如何当好小学校长
15441900000087

第87章 小学校长素质提高典型案例(3)

当今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更是有赖于教育。教师是育人过程中教育成败的关键。校长要办好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具有科学的、现代教师观,充分认识教师是学生发展中最具体、最生动、最形象、最容易领会和模仿的榜样。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真正把教师看成是学校中创造性劳动的主体、是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的载体、是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导体,才能摆正角色位置,为教师搭建舞台,让教师表演出各自教育风格,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潜能,扎扎实实地积聚教育能量,使教师在工作中逐渐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使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得以优化。

成功的经验表明,正确的观念来自管理实践和不断学习,是领导管理水平提高的结果。因此校长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管理科学,并在管理实践中确立现代教师观,使实践经验升华为规律性的认识。

校长的教师观实际上是领导者的人性观、管理观的反映。在管理科学中关于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怎样看待人的工作行为表现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归为管理者的人性假设,它受一定的管理哲学支配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属性和人在社会系统中的管理活动作了科学的阐述。认为在阶级社会中人性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不同阶级,不同哲学对人性认识不尽相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统一的生命实体,而劳动创造和意识能动性是人的最本质的属性。即从事每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有一种创造的潜能。

因此校长要认识到每个教师都具有创造的品质,蕴藏着勤奋工作的潜能,只是各人情况不同导致表现的程度差异。在管理工作中要运用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的方法,以矛盾确立统一的观点,在处理好各种人际冲突、观念冲突和行为冲突中确立起正确的现代教师观。现代管理学家麦格雷戈(DMcgregor)根据管理者的各种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概括为x和y两套人性假设,在管理工作中形成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性管理”的工作方式。他认为持X人性观的领导者,把人看成都是好逸恶劳、逃避责任、没有进取心、只顾个人的利益和安全。管理者只能运用严格的奖惩制和各种纪律、制度、物质刺激等措施进行管理。持Y人性观的领导者认为人人都是天生喜欢工作的,都是富有理想的,人的本性就是追求自我实现,寻求挑战和自觉工作的。管理者要善于了解人的成就需要,为他们创造工作条件,于以满足自我呈现的需要。人性假设理论反映了对人的本质属性的不同认识,及不同的管理和工作方式,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结果。

综观当前教师管理的实际,不难发现在校长中也存在两种对立的教师观。来自校长对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作用的不同认识、不同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式,导致教师管理工作中不同的工作气氛和工作结果。

一种把教师看成是自己的合作者,是实现校长办学价值观的依靠力量,是学校进行创造性工作的主体。管理上充分发扬民主,激发教师主人翁精神和工作中的自主意识,鼓励教师在正确地教育思想指导下,破除因循守旧,不断开拓创新,要求教师追求成功,形成个人的教育魅力,在教育态度、教育艺术、教育成效方面,对学生产生心理吸引力。在教学各环节上能控制多种变量,达到最优教学效果。校长则为他们创造条件,让教师在教育舞台上开展公平竞争,做到既尊重信任教师、又要高标准、严要求,不失时机地促进教师努力工作;既有统一要求,又要发挥个人特长,让教师明确职责标准,力求使每项责任者意味着创造和成功,使个人目标和学校组织目标整合一致,使学校组织气氛充满活力、凝聚力和吸引力,结果是带来教师个人的成功,学校整体的成功。

另一种把教师看成是自己的管辖者,是学校进行工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机器。管理上追求权威化、程式化、统一化,要求教师无条件服从安排,以命令式、指令性取代教师的自主性。

长而久之,使教师习惯于一种被动的,你说我做,拨一拨动一动的工作状态,极大压抑了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由于领导和被领导之间缺乏平等的经常性沟通,结果造成组织气氛压抑、工作关系紧张、互相埋怨,校长与教师之间不断扩大着距离感。学校工作没有乐趣、没有追求,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工作目标的实现。

在我们即将迈进21世纪的伟大时代时,广大中小学校长在新旧观念冲突中,要尽快完成观念的转变、思维方式的转换,不断端正管理观、教师观,改进领导作风,提高领导素养,在学校教师群体中形成敬业、乐业、专业的氛围,提倡公平竞争,支持人才合理流动,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保证师资队伍的优化组合,把学校建设成充满活力和压力的集合体,以校长的人格魅力吸引教师群体,不断开拓前进,在教改实践中带出一支现代教育的实践者和开拓者的队伍。

(上海教育学院吴秀娟)第二章小学校长治校典型案例

(第一节)校长用人的五种策略

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入世”的好处已无需多论,它给我国社会带来的最大冲击是什么,值得认真研究。笔者同意一些有识之士的观点--是人才。即“入世”以后受冲击最大的是金融、保险等高知识、高智商,从事复杂劳动人才聚集的行业,这些人才面临客观上“被挖走”和主观上“再就业”的选择。其实,人们还是忽略了一个真正易于受到影响的领域--教育。这里仅从学校管理角度提出以下用人、留人五种策略,以供决策者和同行参考。

一、以事业促人

中国古来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思想,足见人们对“事业”的关注。尽管时下有拜金主义、享乐思想的渗入,但先成功事业后愉悦人生,还是为人们所普遍认同,事业上成功与否无论如何还是大多数人衡量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准,知识分子尤其如此。他们比其他行业的人士更多了几分争先心理、自尊和成就感。一些出国留学返国工作和争取出国人员坦言,国外之所以有“吸引力”,物质条件优厚固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在那里容易成就事业。如此,我国的教育便要迅速地找准,“定位”。首先,应在全社会营造教育是“树人工程”,是百年大计,是万业之首的氛围。

“万人不为先为后代,百事不论先论教育”,以国人的广泛认同,激起从教人员的自尊心和优越感。其次,提高教育的“事业含金量”,提升教育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位置,把教育真正当成一门“学问”、“事业”来研究,扭转世人认为教育尤其是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是领着孩子玩;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幼儿园教师是“孩子王”的陋识,避免“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陈腐观念冲击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三是建立一支懂业务、善管理的管理队伍,以杜绝和减少对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影响。

对于那些游戏人生、糊涂度日、占有位置不干活的“混混”校长,要坚决清除或换岗,以免“扰乱军心”,动摇教师对自己事业的敬重。

凡此,目的就是一个,稳定教师队伍,唤起广大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以环境怡人

创设和谐宜人的环境,让人保持良好的心境,以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欲望是至关重要的。“环境”宜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首先是宽松的政治环境。知识分子的感情是最丰富的,也是最敏感脆弱的。

他们历来视党和祖国为母亲,也最敢坦陈母亲的缺点与不足。50年来的风风雨雨造就了他们最大的一个内心企盼,那就是政治上的信任。

作为学校管理者,校长应充分地理解这一点,在政治上应充分信任教师,在工作上应放手使用教师。应当善于宽容他们的缺点,允许他们保有其个性。其次是提供一个充满竞争、催人上进的工作环境。校长应当是这样一种人:他是一个保护神,他善于分清主次大小、轻重缓急,在纷繁杂沓的事务中,剔除干扰因素,保证教师心无旁骛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他应当是一个战略家,善于出思路,精于策划,给教师工作以明确的努力方向;他应当是一个服务生,他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就是服务,就是为教师集中精力工作提供从精神到物质上的保证。

除去上面所讲的良好的政治、工作环境外,优美的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可以使人精神愉悦,产生和保持良好的心境。对于此,学校管理者也是不可以掉以轻心的。

三、以制度“预”人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指出了规章制度对于学校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又明确了规章制度在学校管理中的性质和职能--出台制度是为了警示、预知。学校管理者应充分地拿起制度这个有力武器,明确教育教学的各种规定,使教师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做了能得到褒奖,什么事做了会受到处罚。总之,制度应做在前面,对教师有一种“预警”的作用。当然,制度还有一种“治”的职能,即对于违规违法者进行惩治。这种职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法度不严必将使人懈怠。但辨证地看,惩治的目的也是“举一反三”,惩处违规还是为了他人不违规,其目的还在于“预”。

四、以待遇养人

人俱凡胎,不能不食人间烟火,教师同样要养家糊口,不能光对他喊政治口号,光让他奉献。从另一个角度讲,待遇是标志,是付出的回报,是实力的象征。杂交水稻之父中科院院士袁隆平一次受到国家奖励500万,并非他需要这么多钱,而是他自身价值的体现。认识到这一点,校长就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办学效益,筹措教育资金,为教师解决生活之需,帮助他们体现自身价值。当然万事都需有个“度”,一味地、无原则、无节制地滥发奖金,滥施恩惠也是不足取的,因为欲望是难平的,“胃口”一旦调高再降回来是不容易的,况且还有个学校需要建设、事业需要发展的问题,不能顾此失彼。

五、以感情留人

中国是礼仪之邦,从春秋时代人们就崇尚“礼”,礼至极至,化而为情,所以就有了桃园结义三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之说,从中可以透视出“情”对于人有多么样地重要。校长应努力克服给人们感情上带来的不利影响,工作中应以诚待人,以情感人,多做感人心的事,多说感人心的话,多在人成功时给予鼓励,多在人失意时给予安慰。应当坚信,即使面对高薪厚禄,只要我们真正把教师当成挚友,当成财富,他们是会拒绝利诱,他们是会留下来,耐住寂寞,甘于清贫,为母亲奉献,为祖国效力的。

(青岛市北区实验小学张伟)(第二节)实现“减负增效”的理性思考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依然是当前基础教育面临和关注的焦点问题。认真审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不难看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又有教育内在的因素。如何实现“减负增效”,是大有文章的。

一、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理性分析

什么样的课业负担是“过重负担”?对此,很难简单地作出科学界定,笼而统之回答是,凡是违背教学规律的负担都可谓之“过重负担。”具体说来,以下几方面情况可视为过重负担。

(一)教学中只有量而没有质的无效重复,是过重负担教学上的重复是增强记忆、加深理解的重要方法。一位外国哲学家说过“重复是学习之母”,有效的重复是必需的。但如果重复只是简单地一次又一次量的相同反复而没有新内容新知识的质的变化,这就是无效重复。教育心理实验早已证明,并非重复的次数越多,学习的效果就越好;甚至还有实验表明,儿童连续画三十五张画,或者连续写十遍生词,其结果是一张比一张画得差,一遍比一遍写得马虎。教学实验中的大量例子证明,让学生在繁琐单调和重复中反复咀嚼已知的内容,势必加重学生的负担。

(二)脱离大纲和教材的规范、进行超前教育,是过重负担教学大纲和教材是依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顺序性和差异性而制定编写的。对低年级和高年级、小学生和中学生,大纲和教材都分别作出了不同的要求。进行知识的超前教育,把高年级的教学内容下放到低年级,把本应是对中学生的要求,用来要求小学生,如此等等。这就超出了学生实际的承受能力,使学生感到负担过重。

(三)集体的、盲目的补课行为,是过重负担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学习有快和慢的差异,但只要给慢生以足够的时间和条件,他仍然同样达到较高的学习水平。这都说明,对差生、慢生作针对性强的补课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如果整班整班、不分层次、不辨差异地集体补课,就必然带有盲目性,其结果必然增加学生过重负担。

(四)过多过滥的参考资料,本末倒置,是过重负担少而精的学习参考资料,能帮助学生作好预习复习,举一反三,扩大视野;如果辅导资料过多过滥,本地的外地的,南方的北方的,互相重复,滥竽充数,使学生无所适从,甚至弃课本子不顾而钻入资料堆,只能使他们背上沉重的负担。

(五)惩罚性的课业练习,是过重负担课业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巩固旧知、掌握新知,并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但如果因为学生有了某种过失,就罚学生背多少篇课文,抄写多少遍生字,增做多少道习题,这些都属于惩罚性的练习。这种练习由于目的性在于惩罚,而不顾及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知识状况,学生自然会背上过重负担。

以上是从外在表现方面分析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如果深入一步的话,还可以从学习时量、学习心理体验方面加以考察和认识,以利掌握判断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标准和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