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如何当好小学校长
15441900000009

第9章 小学校长要具备的领导水平和管理艺术(2)

舞会是一种高雅的娱乐方式。近年来由于干部年轻化,新教师增多,学校生活日益丰富多彩起来,不仅搞些文体活动,同时也举行一些舞会,诸如教师节联欢舞会、周末舞会、新年舞会,团日篝火舞会、毕业生舞会等。作为领导者应积极组织参与。要把舞会开得热烈健康、文明有礼,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入舞场、参加舞会要讲究仪表整洁,神态端正大方,给人以优美庄雅之感。头发要梳理好,面部要修饰,衣着要协调、整齐。进入舞场要彬彬有礼,说话要轻声细语,走路脚要轻,坐姿要端正。

2邀舞。跳舞一般是男方邀请女方。当舞曲奏起时,男方可走到女方前面,伸出右手表示邀请,或说“请您跳舞好吗?女方同意,便可起身伴舞。当音乐结束时,男方主动送女方走回原处,并说“谢谢”。

3舞姿和风格。交谊舞要求男女双方配合默契自然。跳舞时要注意姿态端正,身体直立,略向上提起、挺胸收腹,眼睛平视,女方搁手搭肩要轻轻自如,男方的手要轻放于女方的腰部。女方要听男方的指挥。随其进退、旋转或原地徘徊。男女舞伴之间的距离,以两孝为宜。舞步进行时,要兼顾前后左右,避免碰撞打乱别人脚步。

4散舞。舞会结束时,要以礼告别。不要节外生枝,有不良表示。

(第二节)如何进行组织协调工作

一、校长组织能力

这里特指两个方面,一是用人的才干,二是协调群体行为的才干。一般提到组织能力还不只于此,但我们重点讨论有关人事工作的能力。

校长的组织能力与决策、实施是密切相关的,校长决策既有宏观,也有微观,以宏观为主,但有些似乎是“小事”,却不是可以忽略而且在意义上仍很重大,又难以被人察觉(或暂时未予察觉)的。这种对宏观颇有影响的微观决策,校长也必须过问,然而毕竟校长主要集中于校务的宏观上,故从性质上看属战略者居多。而实施则属策略性质居多,交往也有交往对策问题,至于组织工作能力,这里涉及用人的战略,也涉及协调群体行为的策略,具体叙述四点。

(一)用人与惜人

校长似应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惜人上,用人的具体工作大量为组织部门、人事部门所为,有些点子免不了由校长做出,但更广泛的更有力的行为是通过惜人来影响用人,来影响用人部门。惜人似乎只是一种感情,但这里强调的是将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珍惜人才、重视人才的感情、认识与行动结合起来。例如,经济学专业一位37岁的教授,校长认为他不仅有学问,还有良好的品德和相当的行政能力,因而主张由他来领头建设整个经济学科。校长这一举措是某种认识与感情的表现,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用人方案,亦即含有行动内容,惜才与用才结合起来了,但这主要表现了校长的惜才,可是对推动组织人事工作有重要影响。又例如,一青年教师,无大学学历,可是通过刻苦自学,在数论方面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了系列论文,按惯例,评职称时,学历这一关过不了,可是校长毫不犹豫接受了他,并建议校职称评委会批准他的副教授职务;一名年已50的工人,不仅对学校房地产熟悉,而且爱校如家,爱校护校,还自学了法律,有流利的口才,校长决定启用他,做学校的“土地神”,由工人提拔为副处级干部。肯定地说,校长无法料理更多更具体的人事安排工作,但他可似通过惜才来推动组织、人事部门爱才,通过惜才来推动用才。这种组织能力包括人们常说的“伯乐”眼力,但不只于此。

(二)扬长与避短

校长似乎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教职工的长处上,并扬其长,避其短。一个人的长处有些很明显,有些并不明显,不用心看不一定看得到,所以要用心看,善于看,许多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有的很突出,有的是相对的长处。

把主要注意力用于发现教职工的长处,产生以下三方面的积极作用:

1鼓励作用。当教职工感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能被校长注意时,常常受到鼓舞,甚至有的职工,尤其是一些埋头工作的职工,当校长很快能喊出他的名字时,他也感到高兴,感到校长心目中有他,他会感到自己的长处受到了重视,感到自己的优点是有价值的。

2晕轮效应。当教职工的长处受到校长重视时,他会设法使已有的长处更发展、完善,更起作用,扩大其效应。

3对短处的抑制作用。长处的发扬有时能直接抑制短处,有时是间接的,人的注意主要转入长处方面去了,给短处留下的时间、空间都缩小了,人们感到:没有那样多闲工夫去注意那些消极方面了。

这些作用的充分发挥,应有一个基本前提是:校长对教职工的长处的注意、尊重、重视是真诚的,所看到的长处是比较准确的,真诚能够通过感情的脉搏感受到,准确能够通过事实作出判断。

校长对于教职工应当更多地使用“能行性”语言,使用“信赖式”语言。当校长真诚地关注教职工的长处、优点和潜能时,他将会十分自然地使用这些语言,诚恳而朴实,没有丝毫“教师爷”口吻,有的是殷切期望,没有言不由衷的夸张,有的是亲切勉励。

教职工的短处完全予以回避吗?也不尽然。短处有两类,一类是不足或缺陷,不妨碍他人,不妨碍自己的发展主流;一类是道德上的毛病或触及法纪的错误。前者确实完全可以回避,后者则需及时提醒,提出忠告,必要时还需执行法纪。

不求全责备,扬长避短,用其所长,用之得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一般的用人之道。

(三)事无巨细与事有巨细

事无巨细是一个贬义词,指一个人在理事时不分大小、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事有巨细是一个中性词,它陈述状态本身,一系列的事务也确有轻重、大小之分。

组织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将各种事务有效地分配到各方,包括自己要挑选的事,所以,既要承认事有巨细,又不能事无巨细。

可是在实际生活中不难看到,真要避免事无巨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看到常有人说:“要抓大事”,可是事实上他老是抓不住大事。我们还可看到常有人说“要抓大事”,结果尽讲空话、大话,许多大事溜掉了,人们深感这一类领导人实则组织能力极差。

这里也还有一个认识问题,对于一件事是重大还是细小也有一个如何看的问题,在组织工作上,也并非凡重大之事我来抓,凡细小之事别人抓。

首先是如何区分事情之重大与细小,其标准是什么?曾几何时,重大与否以政治来衡量,所谓抓大事就是抓政治,这大概是上述那种把抓大事变成了讲大话、讲空话的根源。事情的重大与细小也主要不以工作量的大小来分,工作量不大的事并不一定是小事。事情的重大与细小不是一成不变的,与条件和环境有关。

事情之重大与否主要看:(1)影响面宽,甚至波及全局;(2)影响持久,波及未来;(3)尚未引起公众注意。有些事情虽重大,但已引起公众足够重视,其重大之分量则减少;有些事不是学校的某个部门所能想到或体会到的。

(四)组织作用与自组织作用

自然和社会,人们都可看到一些系统的自组织性。例如,一群大雁排着人字形向南飞行;人体内各个部位彼此协调运转;千百辆自行车串行在大街上自动成行(háng)而很少相互碰撞;这些现象都没有靠多少外力的,虽然与外部系统并非毫无联系。

如果把学校整体视为一个系统,那么她有没有自组织性?有人说:学校只要有人打钟、有人上课就行了。现在差不多人人有手表了,打钟也没有必要了。这种说法可能是夸大学校的自组织性了,但也不是毫无道理的。请看,上午7:50分,上万名师生在校园内涌动,各奔“前程”,自动地进入到各自的岗位和课堂,颇为壮观的景象,一到周末又顿然消失,出现的是另一番景象。

校长的组织能力表现之一就在于认识到学校自身的这种自组织作用,并充分利用它。这种自组织力在行政部门系统存在着,只要管理层次分明、责权分明,只要统一指挥,各尽其责,只要在作风上强调准时无误、周到细致,无论什么样的重大活动都可以有条不紊地展开,校长或其委托之代表可以指挥自如,放得开,收得拢。不仅行政部门,而且工会、学生会也具有这种自组织力,校长应鼓励这些机构充分代表自己所代表的成员的利益,同时与这些组织保持良好的合作。这些机构的自组织作用对学校的治理是很重要的。

二、校长的协调能力

简单地说,协调就是同心合力、相互配合,它是现代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指处理、调节好组织中各部门之间、人员之间、工作之间的关系,使组织和谐、工作同步、环节衔接。

协调可分为垂直协调和水平协调。垂直协调是指纵向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协调。水平协调,是指横向的部门与部门之间、人员与人员之间的协调。

协调又可分为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内部协调,是指组织内部各种关系之间的协调。外部协调,是指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

(一)协调的主要原则

1整体的原则

协调在于改善组织中的关系,改善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因此,协调的出发点与协调的归宿,必须着眼于组织的整体性,就是要发挥整体的功能,维护整体的长远利益。要实现整体的目标,背离了这个整体原则的协调就毫无意义。协调不是掩盖矛盾,也不是为缓和而缓和矛盾,而是整体中出现了与整体目标不适应的矛盾,设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协调的基础是整体,协调的目的仍然是整体。

2法治的原则

协调必须要有所依据,依据就是各项政策的法令、规章、制度。协调是有法可依的,不应该是凭主观臆断和个人好恶的,为了避免协调中的随意性,要确立切实贯彻法治的原则。随意性的协调有时非但不能解决现有的矛盾,还会酿出一连串的新矛盾。

3公平的原则

协调必须要做到公平。公平不是平均,不是表面的平衡,这种报酬平分、过失均摊、责任共负、各打五十大板的协调,往往是协调不好的。协调,就是要从道理和事实上分清是非曲直,就事论事,在奖励与批评之中不偏袒,不徇私情,主持公道,有个合理的前提,才有公平的满意的结果。

(二)校长协调的主要方式

协调作为实现领导的一种艺术手段,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完成的,尽管不同的领导对象有不同的协调方式,但是,带有共性或一般常用的协调方式,主要有两种。

1谈话

谈话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送信息的重要形式。有人说没有语言的交流,就没有人类社会的文明。同样,没有谈话这种形式,语言作用的效率也就会大打折扣,谈话在校长协调过程中具有组织、传递、沟通的功能。所以,作为校长,要善于运用谈话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进而达到宣传组织群众、推动工作全面发展的目的。当然,校长在协调工作中要善于运用谈话这种形式,不同于一般群众之间的谈话,应当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是在不同的场合、地点、环境、事件、对象,要利用不同的谈话方式和技巧,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谈话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有明确的目的性,切忌信口开河,离题万里。因为校长无论在什么情况同师生进行谈话,都是为了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因此,必须有的放矢,针对问题谈话,针对问题解释。真正做到有针对性,校长必须善于观察、研究协调对象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反应,因势利导。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突出谈话的问题,以求得与协调对象达成共识。

(2)谈话要注意准确性。谈话要具有清晰、明确的特点,能够全面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同时,校长的谈话要尽量做到规范化、科学化,切忌模棱两可,切忌用弹性很大的语言表达有关重要的问题。假如校长在布置工作和提出要求时模棱两可,搞模糊数学,下级和部属就会无所适从,不知该怎么办,将直接影响协调效果。

(3)谈话要有逻辑性。每个人的讲话都应有逻辑性,而对领导者则要求更高一些,因为校长讲话的目的是为了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如果没有逻辑性,就不能扣人心弦,收到好的效果。校长的谈话要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严密。在这方面要学习列宁的风格。列宁是一位伟大的演说家,他的演讲从来不使用华丽的词藻,也从不装腔作势。而是以严密的逻辑和深邃的道理使人信服。斯大林在讲到列宁的演讲风格时曾说:“列宁演说中的逻辑好像万能的触角,用钳子从各方面把你钳住,使你无法脱身;你不是投降,就是完全失败。”列宁的讲话总是以其逻辑的严密性扞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4)谈话要注意概括性。校长要提高工作效率,就要学会讲短话,概括就是要多用言简意赅的语言,用最少的语言传达最大的信息量。无论是布置工作、总结经验,还是谈话、讲话,都要力求用最少的语言把完整的意思表达清楚。在校长协调工作中,增强校长谈话的概括性,就要求领导者在对协调对象进行谈话中不要讲空话、套话、大话、废话,坚决摒弃过去那种“左”的做法。

(5)谈话要注意求异性。所谓求异性就是尽量选择一些典型的生动的鲜为人知的新材料,并从这些新材料中提炼出一些新观点、新语言,也就是要发人所未发,讲人所未讲,使协调对象听起来有新意,觉得你的讲话有新信息、新见解,不要总讲现成话。

(6)谈话要注意情感性。校长协调的对象多数是自己的下级,是富有感情的有血有肉的人,无论谈什么内容都是为了推动工作,给人以热情,给人以力量,因此校长的语言要有情感性。古人云,一语可以使人冬暖,就是指语言的情感性。具有情感的谈话会产生巨大的感染和鼓舞力量,领导者在学习和掌握谈话的情感性时,切忌教条和板着面孔讲大道理,切忌隔靴搔痒。蔡特金在回忆列宁时说:“列宁的演讲总是抓住群众最关心的东西,他对听众的疾苦,他对群众问题,他对群众的心理,都一清二楚。所以他的话能在他的听众中引起无休止的波浪。”由此可见谈话的情感性的作用。

(7)谈话要注意幽默性。幽默就是用轻松愉快的语言方式表达严肃的内容。校长不是警察,也不是法官,因此,校长不能用审判式的口气说话,要学会以轻松愉快的形式去表达严肃的内容。列宁曾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在协调工作中,领导者的谈话要学会使用幽默语言。幽默的语言是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是智慧的结晶。莎士比亚说幽默是智慧的闪光,所以学会幽默就要增强自己的智能。幽默绝不是笑话,在协调工作中有些校长对协调对象进行谈话时为吸引协调对象,故意编造或加添一些无意义的笑话,这是万万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