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章嘉国师论中观
15462200000007

第7章 缘起(1)

缘起的道理,是所有正理之王。它包括两个方面:(1)缘起的真实意义;(2)从缘起中衍生其他正理的情况。

缘起的真实意义,缘起的道理可以破除一切自性实有的观点。

《海慧菩萨所问经》中说诸法缘起生,是故无自性。”

在《无热恼龙王所问经》中也说:

“一切由条件生起(缘生)的法,它没有生起;因为,它没有一个能够生起的自性;一切缘起生成的法,其自性即是空;证悟空性的人,悠悠自得。”

在这里,“由条件生起”乃为理由,“未生”则是定论。而“诸法未生”的道理,在第三行中表示出来。这样,缘起的道理,所否定的不是一个单纯的生(世间名言的生),而是自性实有之“生”。佛在《楞伽经》中,似乎在澄清自己的观点,他说:“大智者,考虑到诸法非有自性生。故,吾言诸法无生。”

前面《龙王所问经》引文中,“一切条件”与“它”的相互关系,说明了“诸法非有自性生”的特征。这是一种内因与外缘的关系,就像幼芽是外法,其内法则是“行”,要依种子及无明(依种子才有芽生,依无明才有行。)等才能生,所以是无自性的。引文第四行,说明了一切依赖与观待内外缘条件的存在,便没有一个独立的自性。“自性空”,乃缘起的本义。“空”的意思是,指诸法没有一个纯粹的“生”,并不是说诸法连一个发生作用的功效都没有了。

由此可见,缘起的道理,可以破除任何一边的执着。龙树菩萨见到缘起的道理,如此精深广博之后,认识到佛法与众不同的内涵,对世尊佛陀,更是顶戴备至。于是,着《中论》、《六十正理论》、《出世赞》、《法界赞》等,从缘起性空的究竟了义方面,赞颂佛的微妙功德。

另外,我们的至尊导师、宗喀巴大师也在缘起赞说由见说何法,知讲成无上,佛说见缘起,我恭敬顶礼。”

从缘起性空的正理,赞颂佛陀的功德,是一种从真诚信仰当中,发自内心的礼赞,其中不掺杂半点虚夸。

“缘起”一词,在梵文中为“Pmtitya——samutpadah”,古代的大部分学者,在解释“缘起”的词义时说,“Prati”有“分发”之意,可以引申为“多样性”;“i”是动词的词根,有“行走”之意,引申意为“离去”、“崩溃”或“瓦解”。在动词词根“i”之上加一个缀词“ya”,读成“itya”,变成一个衍生名词,意为“可离开”,或“可分离者”。因此,中文的“缘起”,或梵文“Pratitya——samutpadah”一词,其含义为“具有分离性,或瓦解性的生成”。

在这种情况下,“缘起”一词的内容,只能包括在“因生果”之类、一般性的缘起概念之内了。因而,也就无法具体地细分,诸如“通过眼识作用产生的意识”之类的概念了。因为,在“单一”之中,不会含有“多样性”的。另外,把上述动词词根之后的此缀“ya”,当作一个简单的副词,也是不合理的。这样,经文中出现的“依赖眼识与色”(caksuhpratityarupanica)——句,也是不准确的。应该读成“可与眼识和色分离的意识”。

然而,清辨论师却采用另外一种方式,他不把“pratitya——samutpadah”一词的每一个单音节,————分开解析。而是把“pratitya——samutpadah”一词,笼统地解释为“此有则此生”,或“有此条件,才产生彼”。这就像我们在一块空地上建造一座寺庙时,首先需要在地上绘出一幅寺院建筑的轮廓图案,在轮廓图案的基础之上,我们才有可能修建出一座寺院来。对此,月称菩萨在《明句论》中说:他(清辨论师)把“由缘而生”(pratiyasamutpada)这个词,当成一个约定俗成的词。

实际上,清辨论师的这种方法,也不尽合理。因为,龙树菩萨把“缘”(pratitya),与“起”(samutpada)两字,作为两个合成单词,分别解释。他在《六十正理论》中说:“依彼彼缘生,即非自性生。”梵音:(Tattatprapyayadutpannamnotpannamtatsvabhavatah)尽管清辨论师企图以龙树菩萨在《中观宝鬉论》中的“此有故彼有,如由长有短”一句,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但是,在这里,“长”与“短”之间,有一个“接触”的意义。即,所谓的“长”,是在与“短”的接触,也就是说,只有在相观待或依赖于“短”的时候,所谓的“长”才能够显露出来。

因此,月称菩萨认为:因为,“prati”一词,含有“接触”之意,“i”是动词,有“行走”之意。

“pratitya”是由三个单词合成的,即:“prati”——接触;“i”————行走(动词);“ya”————修饰词。这三个单词,组合在一起,动词“i”(行走),在“prati”接触的修饰之下。整个“Pratitya”一词的内容,就变成“观待”、“依赖”或“相对”的了。梵文的这种词意变化,就像恒河的水一样,恒河之水,其实甘甜无比。但汇流到大海之后,就变成咸味了。

另外,在月称菩萨的《明句论》中也说:“prati”含有“接触”之意,“i”是词根动词,有“行走”之意。“pratitya”一词,是一个合成词,含有“接触”之意,但,可引申为“相对”或“依赖”。其读音也随之而改变。通过修饰,动词词根的意义,完全改变,就像恒河甘甜的流水,汇入大海变成咸味一样。“Pada”是置于“sanuit”之前的一个冠词,它含有“生起”的意思。但是,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把其意思,引申为“存在”与“成立”等来理解。

因此,中观应成派认为,所谓的“缘起”,就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生起与形成,都是在原因与条件的相互观待之下产生的。月称菩萨在《明句论》中说因此,一切事物,都是在原因与条件相互作用之下产生的,此即缘起的道理”。了解中观大乘规范师们对“缘起”词源的不同探究与解释,对我们理解“缘起”之深奥内涵,定有相当的帮助作用。透过对“缘起”之词源的理解,我们便能通达“缘起”正理所涵盖的全部内容,也能直接契人“空性”的道理。

关于“缘起”与“空性”的道理,我会在将来另开专文详细论说。但在这里,我只想简单地介绍一下月称菩萨对“缘起”的观点。月称菩萨认为,“缘起”一词,含有“接触”、“观待”、“依赖”等三层意思。虽然“接触”、“观待”与“依赖”三个词,是表达同一内容的同义词。但,如果我们把这三个词,分别开来,单独地一个个理解的话,了解“缘起”的内容,也就会比较容易一些:

(1)“接触”。表示诸法无自性的第一个理由。说明了一切事物,均由自身的原因中,形成的缘起道理。这一点,与佛教内部下部宗派(指自续、唯识、经部、婆娑等)所持的观点是一致的。如果以中观应成派与唯识以下的宗派,在这一点之上的“共同点”,就断定其为“缘起”的全部内容的话,有失偏颇。因为,中观应成派不承认下部宗派所主张的“缘起实有”的观点;而下部宗派,也不苟同中观应成派所主张的“一切存在皆非实有”的观点。

所谓“接触”,就是指“原因”与“结果”,在“生灭”活动与变化过程当中的接触,而非指“原因”与“结果”的单纯接触。

(2)“观待”。表示一切现象无自性的第二个理由。指一切法,包括有为法与无为法,在观待于自身之组成部分的情况下,才形成其自性的。这是在把梵文词“Samutpada”,理解为“成立”的情况下的一种解释。比之前者“接触”、“观待”一词中,所含有的“缘起”之意,更广泛一些。因为,“观待”中包括了常与无常的一切法。然而,仅以“观待”中所含的“相互观待而生”之意,考量“缘起”内容的话,中观应成派与佛教下部宗派之间,也有一定的“共同点”。

(3)“依赖”。表示诸法无自性的第三个理由。说明一切法,都是相互依赖的假有,是在各自存在之“假设之上虚设的一种假有现象。这一点,是中观应成派解释“缘起”的特殊之处,与中观自续派以下的宗派,没有任何共同之处。诸法的存在,必须观待于原因与条件。自性即独立的法,如果观待原因与条件就成相违,此即表示诸法无自性的第二条理由。”

“我们必须明白,补特伽罗与瓶等法,都是由其自身的组合条件下形成的。因而,补特伽罗与瓶子等,没有个独立的自性,此即表示诸法无自性的第三条理由。”

虽然,宗喀巴大师在这里解释了表示诸法无自性的三条理由。但是,在《菩提道略论》中的另一章中,他又从“一般”与“特殊”两个方面,解释缘起的道理。他说解释缘起的理由,也可以概括在两个方面。”

另外,宗喀巴大师在《人中论大疏》中也这样讲到:“佛陀说:诸法的本性是这样的,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在无明烦恼的作用下,导致不同的行业形成。”

龙树菩萨在《中观宝鬉论》中说:“此有故彼有,如由长有短。此生故彼生,如由灯有光。”龙树菩萨在《中论》中又说因业有作者,成业义如是。因作者有业,更无有余事。”

尽管,我们可以把宗喀巴大师所列举的以上三个理由,作为解释“缘起”的三种方法。但是,从其顺序与主次的排列情况来看,以上三条理由,也可以作为是对“缘起道理”的三种阐释。

对“缘起”道理的这三层解释。也是月称菩萨的主要论点,他在《百论疏》中说如果说,某法俱足固有的自性的话,那么,此法就应该是一个独立、自主、不依赖其他任何条件的存在。因此,它不会受到缘起定律的影响。然而,一切有为法,都是在原因与条件的结合中产生的。所以,任何依赖缘起条件的存在,是不可能有一个独立之自性的。因为,诸法是由缘而生的,它不会有一个独立的自性。”

如果我们明白了宗喀巴大师在《大胜观论》一书中,是如何对月称菩萨的这个观点,加以补充与发挥之后,我们才能对“缘起”的三层道理,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了解。

据说,学识渊博的大成就者、诺桑嘉措曾经这样讲过:“任何一个法,只要通过正量观察,被证实为实际存在的话。那么,则一定是有为法。”对此,很多初学法相理论的学者们,一个个奋勇而上,哄起而攻之,他们叫嚷什么“那么,天空,也应该是有为法。因为,天空有一个其所成形的基所。”企图以这种天真与幼稚,去驳倒如此贤达之士,真是可笑到了极点。试想一想,大智者诺桑嘉措通达所有的显密奥义,还能不了解那些皮毛般肤浅的逻辑吗?诺桑嘉措说此言的本意,完全是希望通过这句话,让人们对“缘起”道理,产生一个坚固的认知。但是,在这里,恰恰应验了一句俗语中所说的那样:“对于罪孽深重者,良药也将成毒药。”

对“缘起”道理的上述种种解释,是月称菩萨透过深刻剖析梵文“Pratityasamutpada”的词源之后,对其中所包含之内,所进行之最为贴切的解释o宗喀巴大师最注重的“缘起”思想,也是由此产生的。过去,很多中观着作,在解释“缘起”的思想时,都没有涉及到这一关键问题。因此,我在这里对此进行了稍微的展开。

在这里,我想简述一下,“缘起”的道理,是如何破除“有无”两种极端的。

会堕入常断二边见)。“缘起正见”的道理,可以把这两个顽固的极端思想,驳斥得支离破碎。透过对“缘起”道理的深深体会,可以避免误人虚无主义的“断见”,对“由缘而生”的“因果”规律,能够产生一个真实的信解;透过对“缘起”道的领悟,也可以消除我们与生俱有的执一切存在为实有的“常见”,因而,能够体会到一切存在“无自性”的真相实际。

如果不了解“缘起”的中道直观方法,就无法体会到诸法性空的真相实际。所以,“缘起”道理,在理解诸法实相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宗喀巴大师的善说正论,像雄狮怒吼一样,无有匹敌的原因所在。掌握了宗喀巴大师的思想内核之后,我们还可以从“宗”与“因”两方面的分别理解中,破除“有无”两种极端。

一般而言,人们虽然把由存在的“表象”,消除诸法实有的“常边”;以及由存在的“空性”,消除诸法虚无顽空的“断边”,被看作是中观应成派的一大特征。但是,我们一定要清楚,在宗喀巴大师的本意中,并没有把以上的单纯理由,看作中观应成派之特征的意思。因为,佛教内部四宗的每一个宗派,都认为存在的“表象”,既可以消除诸法实有的“常边”,也可以解除一切虚无的“断边”;而存在的“空性”,也具有同样的功能。即:一方面,能够消除诸法实有的“常边”,另一方面,也能够消除诸法虚无的“断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