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打骂教不出好孩子
15462400000030

第30章 避免奖励不当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点到为智

奖励虽好,但也需要讲究一定的技巧。恰当的奖励可以用来强化孩子的好习惯,可以激发起孩子的上进心;而不当的奖励不但会失去奖励的本身意义,而且还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次,渔夫出海捕鱼,偶然发现在他的船边有一条蛇在游动,而且嘴里还叼着一只青蛙。渔夫可怜那只青蛙,就蹲下身来从蛇口救走了那只可怜的青蛙。但同时他又可怜这条饥饿的蛇,于是又给这条蛇找了点食物,蛇快乐地游走了。渔夫为自己的善行而欣慰。时间不久,他突然觉得有东西在撞击他的船,过去一看,原来,蛇又回来了,并且嘴里还叼着2只青蛙。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奖励得当,种瓜得瓜,奖励不当,种瓜得豆。

奖励是父母对孩子良好品德或正确言行给予肯定和赞扬的手段,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的重要方法之一。一项好行为只要随后给予正面奖励,这种行为就会得到巩固和再现,若不给予奖励孩子就会停止这一行为。经常奖励孩子,还有助于激发孩子的荣誉感,明确努力方向,强化优点。

不过,奖励虽好,但也需要讲究一定的技巧。恰当的奖励可以用来强化孩子的好习惯,可以激发起孩子的上进心;而不当的奖励不但会失去奖励的本身意义,而且还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以下就是父母在教育和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应掌握的适当的奖励方法:

1.奖励孩子的努力强于奖励孩子的聪明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博士曾对412名5年级的学生进行过研究:他们比较了因智力因素好、取得好成绩而受到奖励和因刻苦努力而受到奖励的2类学生,得出的结论是:表彰孩子因聪明而取得的好成绩不如表彰他努力。那些因努力学习而受到过嘉奖的孩子,一旦成绩不理想,他们会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造成的,他们会接着用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好成绩。有心理学家认为,聪明的孩子不应该因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成绩而总是得到嘉奖,因为这样做会使他们容易自我陶醉,他们会把考试得高分看得过于重要,分数稍不理想就是彻底的失败。他们可能会因为一次所谓的失败就放弃努力。

2.奖励要有目的性

假如父母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可以在墙上贴了一张纸,写下孩子的名字。然后规定孩子每读完一本书,就在笔记本上以简短的文字——5行或6行,将精彩的词句、主人翁的名字和该书中有趣的、特殊的地方记下来。每当孩子把读完的书和写好的笔记拿来时,父母就在墙上、他的名字下画上一条线,每2个月算一次,如果他完成了任务,就可以奖给他一样礼物。这种利用“图表”记录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某一良好行为,更能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朝既定目标努力的愿望。

3.当着其他人的面奖励孩子

在家里或在关心孩子的熟人中间,当着孩子的面奖励孩子是一种独特的奖励方法。因为他的行为在这么多人面前得到了好评,会使孩子感到无比的愉快。比如妈妈在全家一起吃晚饭的时候,说:“今天强强让我感到非常高兴,由于工作忙下班晚,耽搁了接他回家的时间,他没有因此而感到无聊,还帮助幼儿园阿姨打扫房间、收拾玩具。”孩子听到这样的话,怎能不欢欣鼓舞呢!

4.奖励发展兴趣爱好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父母必须紧紧抓住孩子心理上的“兴奋点”,用奖励的手段去调节、培养、促进孩子兴趣爱好的发展。比如,对喜欢摆弄机械小零件之类的孩子,在他(她)有了进步的时候,父母就可奖励一次拆装钟表、缝纫机、收音机等机会;孩子喜欢音乐,父母不妨奖励他(她)主办一次“家庭音乐会”。

5.奖励也要适度

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道:“要让孩子懂得为了好事本身做好事。而不是为了奖励。也不是为了得到好处而做好事。”父母应在孩子确属突出进步、突出事迹或优秀行为时方可给予奖励。如果奖励孩子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那就会失去了奖励的意义。因为如果孩子习惯于表扬了,那他就会对表扬持无所谓的态度。而且,一些孩子做好事,只是为了显示自己,而实际上所做的事只不过是日常应尽的义务而已。表扬那种不太沉着和谦虚的孩子,会导致他自我欣赏和弄虚作假,甚至只有当着大人的面才好好表现。

6.更多的奖励应该是精神奖励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奖励都是以物质为主,物质的奖励不是不好,但这很少能成为一个孩子上进的永久动力源。有的孩子考试稍微好一点要奖励,没被老师批评要奖励,就是吃饭前摆摆碗筷什么的,也要奖励,奖品从最初的几元钱的文具、玩具一直升级为必百元、上千元的高档体育用品,不知道离开了奖励孩子会怎样。父母的满足不仅助长孩子的贪婪与霸道,使孩子注意力从最初的学习引向物质金钱,背离了初衷,也把自己逼进了一条毫无退路的死胡同。因此,建议父母更多的奖励是精神奖励,如一句表扬的话,一个表示爱护肯定的动作,甚至于一个肯定的眼神,这都比物质奖励的意义要深远有效得多。

总之,对孩子的奖励也是一把双刃剑,作为父母,一定要小心用之,否则,不仅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伤了孩子。

好孩子是教出来的

奖励孩子时还要做到远期奖励与近期奖励相结合。因为只搞远期奖励,孩子会失去得到奖励的信心;只搞近期奖励,孩子会失去实现远大目标的动力。

第六章 自强自立,“小鬼“也可当家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早在我国周代典籍《易经》中就讲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而生长在现代家庭的孩子们,因为父母们的过度保护,都变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梅花傲雪,迎风而立;青松不屈,独攀寒岩,靠的就是一种自立自强的精神。一个孩子如果在成长过程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凡事过于依赖父母,那么,他只能是经不得风雨的病秧,终将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败下阵来。因此,作为父母,要积极地鼓励与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能力,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会独立生存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