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打骂教不出好孩子
15462400000033

第33章 要舍得让孩子吃点苦

点到为智

吃得苦中苦,方得甜上甜。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让孩子尝试生存的艰辛,有利于孩子增强意志健全心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忍不拔的生存能力。

在非洲大草原的奥兰治河的东西两岸,生活着许多羚羊。但是,动物学家们发现:东岸的羚羊不仅奔跑速度比西岸的羚羊快,而且繁殖能力也比西岸的羚羊强。为了弄清这个秘密,动物学家们在东西两岸各捕捉了10只羚羊,然后把它们分别送到对岸。1年以后,由东岸送到西岸的羚羊发展到了14只,而由西岸送往东岸的羚羊则仅剩下3只。这是为什么呢?动物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这些羚羊的生存环境是一样的呀……

后来,动物学家们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河的东岸附近还生活着一群狼,为了不让狼吃掉自己,羚羊每天都在练习奔跑,使自己强健起来;而西岸的羚羊因为没有狼群的威胁,一直过着安逸的生活,结果奔跑能力不断降低,体质也不断下降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在安逸环境中的人往往过于脆弱,只有不断经受困难和挫折的人,才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存能力。挫折是人生的必经之路,那么,父母就必须教孩子学会接受挫折。与其一辈子替孩子遮风挡雨,不如让孩子自己去面对人生中的风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因此,我们的父母应该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吃点苦”。

可是,现在很多父母都把孩子当成宝贝,生活的重心都围绕着孩子转,怕他们吃苦,怕他们受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口袋里零花钱不断,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一门心思地想让孩子尽量少吃点苦。比如,和孩子出门去玩的时候,走得稍微久一点,孩子就说累了,走不动了。如果是小孩子,父母就会毫不犹豫地说:“来,我背你!”如果是大孩子,家长便说:“那我们去坐车吧,不走了。”还有的时候,孩子磕伤了,摔疼了,父母都心疼得不得了,觉得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

大多数父母心里的想法都是:为了孩子再苦、再累也愿意。怕孩子累着,这是父母的爱心使然,本意是好,结果却未必真如父母所愿啊。活在蜜罐里的孩子,怎能经历人生的风雨?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人能不劳而获。让孩子在小时候养成“不劳而获”的观念,孩子长大以后要是走出家门,走到外面的世界去时,他如何自立于社会?一个老是贪图舒服、享受的孩子,将来长大了吃不得苦,也自然成了不大器。

某工程师带着5岁的儿子到10公里外的乡下看望父母。吃过晚饭,天已黑了。公共汽车不知何故停开了。按理说,父母完全可以住下来,等到第二天再回去,但这位工程师却坚持带着儿子步行回家。儿子走一段,他背儿子一段,就这样摸黑回了家。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工程师回答说:“为了使儿子从小熟悉黑暗和吃一点苦。”

在美国,不管是父母还是学校都特别注重孩子的吃苦教育。为了不忘过去最困难的日子,美国一家学校给孩子们做了“忆苦饭”,结果,孩子面对当年大人吃过的糠菜嚎啕大哭,拒食3天。校方毫不动摇,第4天,孩子终于咽下了这顿忆苦饭。在美国的许多孤岛或森林中,经常有美国小学生在无老师带领的情况下,面对着既无水源又无淡水的可怕的自然界,安营扎寨,寻觅野果,寻找水源,自己营救自己。一位从荒岛归来后的孩子,感慨地对老师说:“我以前以为供我们享受的一切现代化设施都是本来就有的,荒岛的历险才使我明白,人生来时两手空空,一切都是劳动创造的。过去老师讲劳动光荣,我们感到很空洞,如今才真正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

中国有句老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的确是一条至理名言。父母必须意识到:今天的天堂,难遮明日的风雨。如果从小不让孩子吃点“蹲苗苦”,将来“庄稼”就难以长好。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让孩子尝试生存的艰辛,有利于孩子增强意志健全心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忍不拔的生存能力。

那么,作为父母,如何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培养孩子的这种吃苦精神,磨炼孩子的意志呢?

1.让他们饿一下,冻一下

现在的孩子,食欲和抗病能力普遍不强。为了增强孩子的食欲,提高消化和吸收功能,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饿一下。同样,为了提高孩子的防寒抗病机能,有意识地让他们冻一下也是有益的,但以不损害身体为度。

日本的幼儿园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逢冬天,老师都要求幼儿赤身裸体于风雪之中滚爬跌打一定的时间。天寒地冻,不少幼儿嘴唇冻得发紫,浑身发抖,但站在一旁的父母个个都只是看着,没有一个上前搂住自己的孩子。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孩子面对艰苦与挫折的意志,换来孩子真正的健康。

2.让孩子经受一些劳累的锻炼

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几乎与劳累无缘。为了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让他们经受一些劳累的锻炼是非常必要的。

在美国,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美国北部中学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和适应社会的意志,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1分钱,独立谋生1周方能予以毕业。条件似乎苛刻,但是,却使学生们获益匪浅。父母们全力支持。另外,美国的学校非常鼓励学生到车间去,有的学校给他们布置的暑假作业就是写学工报告。

在日本,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比如,全家人出外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背包,让孩子自己对自己负责。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意志。譬如,让10多岁的女孩,在上初中以后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劳动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

在德国,法律有规定,孩子到14周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3.让孩子经受一些困难与挫折

常给孩子出些经过努力便可以克服的“难题”,并教给他们克服困难的办法,还要让他们尝试和体验挫折和失败的滋味,以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能认识到并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要干什么就能干成什么。有些时候,孩子会向父母提出各种不合理的要求。当自己的要求不能满足时,便采取大哭大闹的方法。这个时候对孩子的示威要置之不理。如果孩子一哭一闹就又不忍心而放弃努力,满足孩子的愿望,那危害反而更大。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苦难是人生的一大财富,不幸和挫折可能使人沉沦,但也可能铸造一种坚强的意志品质,创造一个充实的人生;苦难是人生的一位良师,它能教给孩子学会感激的心情,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一切,当然也包括面对挫折和困难,形成一种坚强的意志,勇敢地参与社会竞争、接受人生挑战。为此,父母要让孩子接受吃苦的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具有自我激励能力,积极乐观走人生的人。

好孩子是教出来的

让孩子吃些错误行为的苦头。有时父母发现孩子行为错误时不要加以纠正,而让他在事情中体验错误带来的后果、汲取教训。吃点这些苦,既可以培养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又能磨炼孩子不会因犯错而沮丧气馁,并能在错误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与勇气,这时候,父母不仅不能因其错误而大加谴责、恐吓,相反应帮助孩子总结教训,改正错误,指导他增强心理承受力,提高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