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完成任务不找借口
15465900000022

第22章 薪水非终极目的,成长乃工作之本

一名优秀的员工,他的内心深处一定响彻着这样一种声音——“我不仅是在为老板打工,更不单纯为了赚钱,我是在为自己的远大前途而努力”。

生活中,有这么一条让人匪夷所思的定律:越是在乎的,越是得不到;如若看清、看淡,反而该来的都会来。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工作。我们每个工作者,无不希望自己享有较高的工资、较好的待遇、较大的收益,但又有谁见过那些斤斤计较的人享有了大的收益呢?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某青年向一个富翁请教成功之道。富翁将一块蛋糕切成大小不等的3块放在青年面前说:“如果每块蛋糕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选哪块?”

“当然是最大的那块!”青年毫不犹豫地回答。富翁笑了笑,说:“那好,请吧!”富翁把最大的那块蛋糕递给青年,而自己吃起了最小的那块。很快富翁就吃完了,随后他拿起桌上的最后一块蛋糕得意地在青年眼前晃了晃,大口吃了起来。

这时,青年马上就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吃的蛋糕虽小,他却比自己吃得多;如果每块都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么富翁所占的利益自然比青年多。

故事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如果特别注重眼前利益,就更容易失去更多利益。这就好比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在工作中,总是容易犯这样两个错误——

错误思想一:给我多少工资,我就做多少事。

错误思想二:谁给的工资最多,我就为谁干活。

持有第一种想法的人,在工作时,喜欢将工作分为若干份,然后再将工资分成若干份,并用自己所设定的标准去对应——如果我多做了,就要多拿。反之,如果想让我多做工作,就要相应增加工资。而这类人大多数的情况或结局是:或者满腔愤懑地辗转流离而不得升迁,或者一辈子满腹牢骚地拿着固定的工资。

持有第二种想法的人,常常把“工资高低”作为衡量自己去留的标准——哪座山外表更显巍峨就往哪座山狂奔,从不问这座山的土质是否适合自己生存、生长。这类人无疑是我们常见的“跳槽综合症”患者,永远担当着需要从新起点开始的新人角色,一辈子都被“金钱缺乏”所困扰,郁郁而不得志。

事实胜于雄辩,当我们着眼于眼前蝇头小利,当我们眼中满是花花绿绿的物欲、满是各式各样的个人需求,“把工作做到最好”的信念也就离我们愈来愈远了;当我们的目光脱离不开“金钱”,脱离不开每月既得的“工资”,我们所有的行为、所有的付出,也必然以此为根据,做出有悖于“把工作做到最好”精神的事情。如此恶性循环下去,自然是守着固有的工作获得固有的收益,毫无进步可言、毫无优秀可言。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事例还少吗?为什么有的人几十年如一日,仍在旧岗位上徘徊不前;为什么有的人换来换去,最后却一无所长、一无长进?深入思考,我们便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目光短浅的问题。关于工作,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究竟工作的价值何在?

在一本杂志上,我读到了一个叫飘雪的作者写的一篇文章,让我感触很深。文章原文是这么写的:

大学毕业后,我到一家私企打工。因为企业小,不规范,老板什么活都让我干,说是文员,分给我的工作就是打杂。每天,我都要连跑掉颠地完成各种琐碎的工作,连吃饭休息的时间都没有,我觉得自己在浪费青春和生命。

我把烦恼倾诉给一个远方的同学,她寄来一本《奇缘此生》的书,是台湾教育界、财经界久负盛名的李模先生的自传式回忆录。

一天晚上,我翻开了这本书。年轻时,李模先生是流亡学生,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离开家园。当时,李模连高中学业都没有完成,在一个税务机关当临时工读生,他从收文的工作做起,因为工作认真、努力学习,很快,他就把收文的工作一起完成,就这样,他不断扩大工作范围,最多的时候,他一个人兼了七份工作。他认为,世上有这么好的事,可以在工作中学本领。不但不交学费,还可以拿到薪水。这是拿别人给的薪水,自己学到本事;别人给你埋单,自己获得成长的机会。真值。

看到这句话,我豁然开朗。

以前,老板交待工作,我表面上做着,心里却在抱怨。现在,我把新工作视为新的学习机会,高高兴兴地接受,努力迎接新挑战。

那些以前被我视为痛苦的事情,如今不再痛苦。随着工作量的增加,我手脚利落,灵活干练,对新事物能迅速上手,很快,我成为单位备受倚重的首席战将。

后来,我被大公司挖走,扶摇直上,做到公司上层。

现在,我经常对年轻人说,人生这笔账,不能光看眼下得利,你在多做中得到的能力、认同、肯定,都不是金钱能衡量的,再说,未来隐藏的机遇,也不是现在能计算出来的。

当我们获得了公司为我们提供的成长平台,就应当珍惜每一次机会、珍惜每一次学习、珍惜领导对自己的栽培,将感恩付于实践,通过努力用效益回报公司,用成长回报自己。

在工作中,千万不要问:“我为什么要付出?对得起这份薪水不就可以了吗?”而要说:“我要努力,我要把工作做到最好!”只有如此,我们在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的同时,才能将自己的价值彰显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