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做学生的心灵导师
15467600000034

第34章 走不出忧伤的女孩

18岁的姗姗,原本一个开朗活泼的高中女孩,却陷入了忧伤的漩涡。

那是大约三个月前,姗姗家遭遇了不幸,久病的妈妈永远地离开了她。没有了妈妈的家,好像没有了温暖,没有了阳光,悲伤笼罩了姗姗的心,姗姗开始了泪水相伴。爸爸心疼姗姗,亲友关心姗姗,同伴安慰姗姗,姗姗生活周围的人,都把最温柔的善意送给了姗姗。

几天过去了,姗姗回到了学校,大家以为姗姗会慢慢地好起来。时间一天天走过,走过去老远老远了。可是,姗姗却陷在忧伤的漩涡走不出来了。很长的日子里,姗姗不能正常的学习,听不进课,读不进书,每天什么也干不下去,总一个人愣神,总想妈妈去世这件事儿,总拿忧伤纠缠自己。既然上课什么也学不进去,姗姗就干脆听一些忧伤的歌,写一些忧伤的文字,让自己在忧伤中越陷越深。实在不行了,姗姗还会找没人的地方忧伤地吸烟。一个从没吸过烟的女孩子,居然一连吸上两三只烟。这样下去怎么行?这可把同学们吓坏了,大家就给姗姗更多的关心,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劝慰。可越是这样,似乎姗姗越是走不出忧伤。

这可怎么办?同学们想到了心理咨询或许能帮姗姗走出忧伤。于是,这一天同伴们陪姗姗来到心理咨询室。同伴们先介绍说,我们知道她很不幸,很悲伤,但是,我们觉得像我们这样大的女孩,经过这样长的时间,应该能够好起来了,至少能正常学习了。我们也不知道她是怎么回事,反正感觉她的心理有点打结。有一点我们觉得更奇怪,同学对她好像越劝越不行。她自己也说过,最受不了别人的劝。可我们不劝她,她又总是那样忧伤那样痛苦。我们感觉她好像总在纠缠妈妈去世这件事儿,怎么说呢?好像这是她一个借口……

一个借口?为什么同学们感到姗姗这是一个借口?

面对满脸忧伤的姗姗,我跳过了关于姗姗母亲病逝的情节,我们直接谈起了她的学习情况。原来,姗姗的学习成绩曾经是上游,上学期最后的一次考试却到了中下游。于是,后来的两次考试,姗姗都没有参加,准确地说是逃避了。目前,很多学科她都学不进去了,或者说是干脆不学了。

珊珊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学习不进去,就是没动力,就是没劲头,感觉努力也是白费劲儿。有时候知道应该为爸爸为自己好好学习,可就是不管用,就是没动力,没劲头。于是,就会想起自己的不幸遭遇,就会想起妈妈……

“那一定是一位好妈妈,但是,你扪心自问,敢说自己是好孩子吗?我觉得你算不上一个好孩子?你知道马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吗?”我的话语中几乎没有同情,没有劝慰。

面对我的近乎冷漠的提问,姗姗止住了将要流下来的泪水,泪眼模糊中抬起了头,开始了静静地思考。

我与姗姗谈到了许多失去父母的孩子,谈到了他们勇敢地坚强地成长故事,谈到了18岁意味着成人,谈到了成人就意味着要勇于担当,谈到了担当就意味着不管遇到怎样的遭遇都勇往直前。随着谈话的进程,姗姗眼里慢慢有了神采:“我知道了,我太不坚强了,太自暴自弃了,好孩子不能这样生活。”

“与教师一起思考”其实,姗姗不是不想做一个好女儿,不是想自暴自弃,而是找不到希望了。她的忧伤,其实是无望。庆幸的是,姗姗还没有彻底绝望,她希望有一种力量帮她一把。这正是姗姗来访的潜在动机,也正是我没有给她安慰和温情的缘由。因为姗姗此刻需要的不是温情,不是安慰,而是激励,是激发,是警醒,是帮她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只有找到希望,姗姗才能走出忧伤的漩涡。

姗姗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希望?

我想到了一头驴子的故事。一天,一个农民的驴子掉到了枯井里。那可怜的驴子在井里凄惨地叫,农民在井口急得团团转,就是没办法把它救起来。最后,他断然认定:驴子已经老了,这口枯井也该填起来了,不值得花太大的精力去救驴子。于是,农民把邻居请来帮他填井。大家抓起铁锹,开始往井里填土。驴子很快就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起初,它只是在井里恐慌地大叫。不一会儿,令大家都很不解的是,它居然安静下来。这时,农民忍不住朝井下看,眼前的情景让他惊呆了:驴子将砸到身上的土纷纷抖落脚下,用力地踩踏,来把自己一点点垫高。就这样,没过多久,奇迹出现了,驴子竟把自己升到了井口,纵身跳了出来跑开了。故事的启迪是深刻的。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绝望的人。

听了故事姗姗也领悟到,只要心中的希望不灭,就能最终自救成功。临别,我看到姗姗的脸上第一次有了笑容,姗姗的双眼第一次闪动希望之光。

姗姗是带着轻松的笑容再一次来访的。蓦然间,我甚至有些怀疑自己的眼睛了:这是那个忧伤的女孩吗?

再次坐在一起,我才发现姗姗笑起来很漂亮,很阳光。珊珊高兴地告诉我,上次的交流震醒了她的心,她重新看到了希望,走起路来都有了精神,学习也有状态了,可以听课了,可以写作业了,可以和同学交流了,好像心里又有了阳光,好久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我想好了,自己已经成人,要好好生活才无愧于妈妈……

看到姗姗终于从忧伤中开始走出来,我欣慰地接过姗姗的话说:“就是为了自己也要好好生活。其实,你是个好女孩,你不会怪马老师上次的话太冷漠太无情了吧?”

姗姗笑了:“我知道您是为了唤醒我,为了我早日跳出忧伤的漩涡。”

“与教师一起思考”在前面那段很长很长的日子里,姗姗为什么久久地走不出忧伤的漩涡?这是姗姗潜意识里采取“鸵鸟策略”,在进行心理自我防卫。姗姗遇到了似乎难以摆脱的学业的困境。一个上游的学生到了中下游,因为妈妈的病逝又耽误了好些课程,成绩还可能会下滑。这样的困境怎样面对,怎样摆脱?无望之中,姗姗一头扎进不幸遭遇中来逃避眼前的困境了。于是,不幸和忧伤成了学习不进去的一个似乎挺有用的借口。因此,与其说姗姗不能从忧伤中走出来,不如说是她不愿意走出来,因为沉浸在忧伤之中,可以让她逃避眼前的学习困境。

姗姗是个悟性很好的女孩,边听边点头。我们谈到这里的时候她睁大了眼睛:“哎呀,您说到我心里去了,怪不得现在我不喜欢别人劝我,大家越劝我就越难受。原来,我不是在忧伤,而是拿忧伤当借口,给自己的不学习找一个理由。这回我可知道我该怎么做了。”

“与教师一起思考”姗姗的感受很准确。起初她需要同学们的关心和劝慰,但是渐渐地,她已经不是在忧伤,而是拿忧伤在给自己找托词,也就是同伴们说的借口。所以,后来大家的劝慰反而会让她更难受,所以,她才最受不了别人的劝慰。只要姗姗自己从忧伤中走出来,她的生活就会回归自然,大家对她也就会回归自然,一切都将回归自然。只要回归自然,姗姗就会更好地面对生活。

看来,学生心灵的成长,不单需要劝慰,需要温情,有时候也需要近乎冷酷的当头棒喝般的警醒。只是我们教师得先读懂学生的心,才能“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