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传世藏书——文心雕龙(上)
15474500000016

第16章 铭箴(1)

(一)

昔帝轩刻舆几以弼违①,大禹勒筍簴而招谏②。成汤盘盂③,著“日新”

之规④;武王《户》、《席》⑤,题必戒之训⑥。周公“慎言”于《金人》⑦,仲尼“革容”于欹器⑧,则先圣鉴戒⑨,其来久矣。故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⑩,审用贵乎慎德。盖臧武仲之论铭也,曰:“天子令德,诸侯计功,大夫称伐。”夏铸九牧之金鼎,周勒肃慎之楛矢,“令德”

之事也;吕望铭功于昆吾,仲山镂绩于庸器,“计功”之义也;魏颗纪勋于景钟,孔悝表勤于卫鼎,“称伐”之类也。若乃飞廉有石椁之锡,灵公有蒿里之谥;铭发幽石,吁可怪矣!赵灵勒迹于番吾,秦昭刻博于华山,夸诞示后,吁可笑也!详观众例,铭义见矣。至于始皇勒岳,政暴而文泽,亦有疏通之美焉。若班固《燕然》之勒,张昶《华阴》之碣,序亦盛矣。蔡邕铭思,独冠古今。桥公之《钺》,吐纳典谟;朱穆之《鼎》,全成碑文,溺所长也。至如敬通杂器,准矱戒铭,而事非其物,繁略违中。崔骃品物,赞多戒少;李尤积篇,义俭辞碎。蓍龟神物,而居博弈之中;衡斛嘉量,而在臼杵之末。曾名品之未暇,何事理之能闲哉!魏文九宝,器利辞钝。唯张载《剑阁》,其才清采。迅足骎骎,后发前至;勒铭岷、汉,得其宜矣。

【注释】

①帝轩:指黄帝,传说中的古代帝王。舆:车箱。几:案。相传黄帝在舆、几上刻有铭文。《路史·疏仡(yì意)纪》所载黄帝《中几之铭》,显然是后人伪托。弼(bì必)违:纠正过失。弼:辅正。②大禹:即夏禹,夏王朝的第一个帝王。勒:刻。筍簴(sǔnjù损具):即簨簴,钟磐的架子,横木叫筍,旁柱叫簴。《鬻(yù玉)子》所载夏禹在簨簴上刻的铭文,也是后人伪托的。谏:规劝的意见。③成汤:商王朝的第一个帝王。盘盂:食器。这里指传为汤的《盘铭》。④日新:《礼记·大学》载汤的《盘铭》是: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个铭文也是后人伪托的。规:劝正。⑤武王:周武王,周王朝的第一个帝王。《户》《席》:指《户铭》、《席囚端铭》,均载《大戴礼记·武王践昨》,也是后人伪托。⑥必戒之训:指周武王铭文中所讲必须警戒的教训,如《席四端铭》中的“安乐必敬”、“无行可悔”等。⑦周公:周武王之弟,名旦,周初重要功臣。《金人》:《说苑·敬慎》篇说孔子曾在周朝太庙陛前看到金人(铜像),背上刻有铭文,即《金人铭》。全文以多言为戒,第一句是“我古之慎言人也”。此铭传为黄帝六铭之一,自然是伪托;刘勰认为是周公所作,可能由于此铜像是周初铸成;铭文中的“安乐必戒,无行所悔”等句子,和传为周武王所作铭文中的“安乐必敬”、“无行可悔”相似。⑧仲尼:孔子字仲尼。革容:脸色因激动而变化。《淮甫子·道应训》中说,孔子在鲁桓公庙见到欹(qī欺)器而“革容”。敬器:古代贵族宗庙中的器具,空的时候是倾斜的,盛水适中就正立,盛水过多就倾覆。孔子见效器的故事,最先见于《荀子·宥坐》,其中有鲁桓公庙守庙者向孔子解释的话:“此盖为宥坐之器。”宥同右,宥坐即置于座右。纪昀谓“欹器不言有铭,此句未详”。其实,欹器本身就是放在座侧以为警戒之物。汉以后的《座右铭》正取此意。⑨先圣:指上述黄帝、夏禹、商汤、周武王、周公、孔子等。⑩“观器”二句:唐写本作:

“亲器必名焉,正名审用,贵乎慎德。”“亲器”误,仍应为“观器”。译文据“观器必名焉,正名审用,贵乎慎德”。正名:孔子针对春秋末年的政局,提出“必也正名”(《论语·子路》)的主张,原指正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名分。这里借指正定器物的名称。审:明。慎德:谨慎之德。臧武仲:春秋时鲁国的大夫。他论铭的话,见《左传·襄公十九年》。原话是:

“夫铭,天子令德,诸侯言时计功,大人称伐。”令德:美德。这里指铭其美德。称伐:指铭其征伐之劳。九牧:九州之长。金鼎:《左传·宣公三年》中说,夏王曾使九州之长献金属铸鼎。这里也未提到鼎铭,只说鼎上铸了百物之形。肃慎:古国名。约在黑龙江省东南部。楛(hù户)矢:箭。楛:木名,茎可做箭杆。《国语·鲁语》说,周武王时,肃慎国进献楛矢,为了垂示后代,曾在箭上刻了铭文。令德之事:《左传·宣公三年》说,由于“夏之方有德”,所以九州牧献金铸鼎;《国语·鲁语下》说,周武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才在箭上刻铭。所以说二例都是有关“令德之事”。吕望:本姓姜,名尚,周初重要功臣。昆吾:传为古代产铁山名,也是善冶铁的工匠名。蔡邕《铭论》中讲到,吕望为周太师,“其功铭于昆吾之冶”。铭文今不存。仲山:指仲山甫,周宣王时的卿士。镂(lòu漏):雕刻。绩:功。庸器:记功的铜器。《后汉书·窦宪传》载有仲山甫的鼎铭。魏颗:春秋时晋国将领。《国语·晋语七》载晋悼公说,魏颗因打败秦军,曾刻其功劳于景公钟上。景钟:即景公钟。这个铭文今不传。孔悝(kuī亏):春秋时卫国大夫。《礼记·祭统》载孔悝的《鼎铭》,赞美其祖先的功绩。勤:劳苦。《鼎铭》中有“其勤公家,夙夜不解(懈)”等话。飞廉:有的史书作“蜚廉”,商纣王的臣下,秦国的祖先。《史记·秦本纪》载周灭纣后,蜚廉在霍山筑坛祭纣王时,得到一个刻有铭文的石椁,铭文说此椁是天赐给蜚廉的。椁:棺材的套棺。锡:赏赐。

灵公:指春秋时卫灵公。《庄子·则阳》中说,卫灵公死后,在掘土埋葬时,发现地下一口刻有铭文的石椁,铭文说:灵公将夺得这个葬地。蒿(hāo好阴)里,在泰山下,相传是人死后聚集的地方。谥(shì市):帝王死后加以封号。“灵公”是谥号,石椁上的铭文,已有“灵公”这个谥号。幽石:

指埋藏在地下的石椁。吁(xū需):表示怀疑的惊叹声。可怪:飞廉与卫灵公两个传说都荒唐无稽,刘勰并不相信。赵灵:指战国时赵武灵王,自号主父。番(pán盘)吾:在今河北平山县南。《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赵武灵王曾派人在番吾山上刻一个宽三尺、长五尺的大脚印,并刻上“主父常(尝)游于此”几个字。秦昭:指战国时秦昭王。博:古代一种棋局游戏。华山:在今陕西东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又说,秦昭王曾叫人到山上用松柏之心做个大型局戏,并刻上“昭王常(尝)与天神博于此”

几个字。诞:虚妄不实。始皇:即秦始皇。岳:指泰山等山岳。《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载有《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等,都是李斯写以歌颂秦始皇的。疏通:指文辞畅达。班固:字孟坚,东汉初年史学家、文学家,《燕(yān烟)然》:指班固的《封燕然山铭》。这篇铭是歌颂窦宪北征的功绩。载《文选》卷五十六及《后汉书,窦宪传》。燕然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张昶(chǎng厂):字文舒,汉末作家。《华阴》:指张昶(一作张旭)的《西岳华山堂阙碑铭》。华山在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之南,所以用华阴指华山。碣(jié节):圆顶形的石碑。序亦盛:班固的《封燕然山铭》,和张昶的《西岳华山堂阙碑铭》,都有很长的序文。

蔡邕(yōng庸):字伯喈(jiē阶),汉末著名学者、文学家,以长于碑铭称著。桥公:名玄,字公祖,汉末大官僚。《钺》:蔡邕有《黄钺铭》,歌颂桥玄为度辽将军时的安边之功。铭存,见《全后汉文》卷七十四。钺(yuè月):兵器,似斧。吐纳:指模仿。典谟:指《尚书》,因其中有《尧典》、《皋陶(yáo摇)谟》等篇。朱穆:字公叔,东汉中年文人。蔡邕的《鼎铭》是歌颂朱穆的。铭存,载《全后汉文》卷七十四。全成碑文,《鼎铭》叙朱穆的家世及其一生经历,和碑体已完全一样了。溺(nì逆)所长:蔡邕特长于写碑文(参看本书《诔碑》篇),《全后汉文》辑其碑文四十余篇。溺:沉迷,溺爱,指蔡邕惯于写碑文。敬通:冯衍字敬通,东汉初年作家。杂器:指他的《刀阳铭》、《刀阴铭》、《杖铭》、《车铭》等,见《全后汉文》卷二十。矱(yuē曰):法度,这里作动词用。戒铭,唐写本作“武铭”,指传为周武王的《席四端铭》、《杖铭》等。译文据“武铭”。崔骃(yīn音):字亭伯,东汉中年作家。品:评量。崔骃有《樽铭》、《刀剑铭》、《扇铭》等,见《全后汉文》卷四十四。李尤:字伯仁,东汉中年作家。《全后汉文》卷五十辑其尚存铭文,有《河铭》、《洛铭》第八十四篇。义俭:内容很少,意义不大。蓍(shī师)龟:占卜用的蓍草和龟甲。这里指李尤有关蓍龟的铭文,今不存。博弈(yì意):围棋。这里指李尤的《围棋铭》,今存。衡斛(hú胡):衡量之器。这里指李尤的《权衡铭》,今存。斛:十斗。嘉量:量器名。《周礼·考工记》所载量铭中说:“嘉量既成,以观(示)四国;永启厥后,兹器维则。”刘勰在这里以“嘉量”和“神物”并用,指好的量器。臼(jiù旧)杵(chǔ楚):唐写本作“杵臼”,舂米用的器具。这里指李尤有关杵臼的铭文,今不存。闲:即娴,熟练。魏文:魏文帝曹丕,字子桓,三国时作家。九宝:曹丕《典论·剑铭》中讲到九种宝器:三把剑、三把马刀、两把匕首和一把露陌刀。这里是用“九宝”指《剑铭》。铭存不完。辞钝:

文辞一般化。钝:质鲁。张载:字孟阳,西晋作家。剑阁:在今四川北部大小剑山之间。这里指张载的《剑阁铭》。铭文载《文选》卷五十六、《晋书·张载传》。骎骎(qīn亲):马跑得快的样子。这里借喻张载的文才。

张载是很平庸的作家,刘勰的评价有些过分。勒铭:唐写本作“诏铭”,译文据“诏铭”。岷、汉:岷山和汉水,今四川、陕西之间的地区。《晋书·张载传》中讲到,张载的《剑阁铭》,“武帝遣使镌(刻)之于剑阁山”。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