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农村体育健身常识——跑步健身运动常识
15489700000019

第19章 附录一长跑锻炼人员的常见健康问题

运动中的脱水现象

在过去的50年中,对长跑运动认识最大的改变就是认识到在比赛合理补充水分和能量是取得优异成绩并把伤害事故降到最低程度的最好保障。在1967年以前的长跑比赛尤其是超长距离跑比赛中,并不鼓励锻炼人员在比赛过程中喝水。当时认为如果在比赛过程中喝水,就很可能会引起腹痛,对比赛不利。在1955年,创世界马拉松最好成绩的彼得斯(Peters)当时就曾认为,在马拉松比赛中根本没有必要进食任何食物和水,一旦你进食了这些东西后,肠胃马上就要消化这些东西,这样的话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经过研究开始注意了在长距离跑时的饮料和能量补充,认为这有助于提高成绩和预防某些伤病的发生。这些研究结果的影响力迅速遍及全世界,现在绝大多数超长距离跑和马拉松锻炼人员都在跑的过程中补充水分,包括全长90千米的非洲“伙伴杯”超长马拉松跑或全美主要城市马拉松比赛,比赛途中每隔2千米就有一个饮料补给站。通过采取积极的沿途补给站方法,基本上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脱水现象,事实上,现在有些参加马拉松比赛的锻炼人员在比赛中不是脱水,而是由于饮水太多而出现过量饮水现象。

尽管现在比赛供水补给站情况大大改善,但是人们还是会担心在马拉松比赛中可能会出现锻炼人员脱水现象。然而现在看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据诺克斯(Noakes)在1993年报道,大多数马拉松锻炼人员和超长距离跑锻炼人员赛后只有很轻微的脱水现象,而少部分锻炼人员的体重还略有增加。所以现在看来,在超长距离跑途中补水是可行的,而且有时补水量比失水量还要多。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表明,那些在10~42千米长跑比赛中经常获胜的锻炼人员往往饮水不多,这是由于他们的比赛多数在最大吸氧量的85%或以上的强度上,这样就会使得他们的肠胃工作能力很弱,急促的呼吸也使饮水变得有些困难,由于强度大使得腹压升高有时会使他们感到肚子不舒服,再加上过高的新陈代谢和出汗过多等因素,所以这些锻炼人员容易成为脱水对象。这些锻炼人员在比赛中由于跑步速度较快,使体温升高排汗增多。如果是在气温炎热的环境下比赛,当排汗量带不出体内所产生的热量时,就有可能发展成为“热中风”的危险。

运动中的过量补水现象

这是一个和上面脱水现象相反的一种现象,在超长距离长跑中,一些跑得较慢的人,由于饮水方便而饮用过多,结果同样会产生危险的后果。比如说,按照他们的具体情况应该每小时饮用500毫升,而他们却饮用了1000毫升,这样的话使他们在运动中的身体水分越积累越多,结果可能会导致一种“过量饮水”症状,这种症状也叫“水中毒”或“水昏迷”,起因是由于饮水过量使血液中钠离子含量过低所致。最早报道出现这种“水昏迷”现象发生在超长距离跑和铁人三项比赛的4名锻炼人员,他们在比赛后都出现了严重的“水昏迷”现象。在1985年非洲“伙伴杯”超长马拉松比赛(全长90千米)后,有17名锻炼人员因饮水过量被送进医院,其中有9人是“水昏迷”,在1987年的第二次同一距离的长跑比赛后,又有24名锻炼人员因饮水过量被抬上了救护车,这些人在被送进医院时都极度虚弱,有3人险些送命。

发生以上情况的锻炼人员都不是优秀锻炼人员,他们跑完全程的成绩在9~11小时之间。由于跑速较慢,有足够的时间去饮水,而且饮进的水比排汗排出的水分多。现在众多研究集中在优秀锻炼人员比赛后的身体情况的研究上,但对普通锻炼人员再利用这些指标就不准确了。比如说,研究人员以前认为,如果一名参加跑5~6个小时超长距离的体重50千克锻炼人员,在跑的全过程中要出汗5.5升,那么,平均每小时约补水1升才能维持体液平衡和身体需要。但是这个计算和评价指标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在这期间锻炼人员身体内的糖原中的水分损失是无法补充的。研究人员又认为,参加长距离比赛的锻炼人员基本上可以按照这个要求去补水,但体重略重的锻炼人员的补水必须随体重有所增加,参加5~6小时的比赛饮水5~6升,但是有些锻炼人员跑得较慢,如果也要求他们全程每小时饮水1升,结果全程10个小时饮水10升,那可能就会造成“水中毒”现象和比较严重的后果。

总而言之,尽管锻炼人员在比赛中要适量饮水以补充身体需要。但必须牢记什么是“适量”和“合适”的饮水,锻炼人员尤其要记住如果在运动中过量饮水,那将是十分危险的事情,其危害性甚至比饮水过少还要大。

运动过程中的体温过热现象

自马拉松运动成为人类一项体能挑战项目以来,参加这个项目比赛中发生的死亡人数比其他任何体育项目都多,而且死亡都与体温过高有关。例如在1908年伦敦马拉松比赛中,意大利锻炼人员多兰多·皮特里(Dorando Pietri)在终点前几米处倒下,在医院昏迷两天后才苏醒。在1912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葡萄牙锻炼人员拉扎罗(Lazaro)在跑到30.58千米处热中风昏倒,并在次日死亡。第一个创造男子马拉松纪录的吉姆·彼得斯在参加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马拉松比赛时,在领先第二名锻炼人员15分钟并第一个跑进温哥华体育场时,在终点线前倒下死去。更糟的是,由于当时的比赛规则所限,沿途饮料补给站很少,很多工作人员想目睹彼得斯创造好成绩时的那一刻,结果目睹了一次灾难。自从发生了以上比赛事故后,引起有关方面重视并在之后采取了三种主要措施,这样才使马拉松比赛的事故发生率降低。

第一个措施是,任何马拉松比赛都不允许安排在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进行(彼得斯参加的马拉松比赛就是安排在一天气温最高的时候比赛,结果使他丧命)。从那以后,国际上绝大多数马拉松比赛都安排在早晨或傍晚(只有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男子马拉松比赛是个例外)。第二个措施是,对马拉松比赛沿途的饮料补给的规定有了很大变化。在1970年以前的马拉松比赛中,饮料补给只是在起点后10千米才开始设立,以后每5千米才有一个,而现在所有公路长距离耐力项目比赛沿途每2~3千米甚至更近都有饮料补给站。第三个措施是平时锻炼人员也比较重视在炎热气候下的锻炼,对气温较高的比赛也有了比较好的适应能力。尽管采取了以上措施,在长时间运动中仍然有部分锻炼人员会发生由于体温过高所引起的疾病,所以在这里有必要认识产生的原因及如何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

1.“热中风”的症状和诊断

有时会发生这种情况,一名原来很健康的锻炼人员会在长跑过程中突然出现严重的和头部有关的功能障碍现象,比如说突然晕倒并失去知觉、意识力下降、恍惚、麻木、僵呆,有时又会出现一些类似于精神性刺激的反应,如易怒、烦躁、过敏、行为失控、痉挛、惊厥等。锻炼人员出现以上症状时经常伴随着体温极度升高,有时超过40℃(彼得斯在那次比赛失去知觉时直肠体温达到42℃),如果综合以上症状和条件,就可以确定锻炼人员患了“热中风”。这也可以通过医疗检查进一步确定,在出现以上症状的48小时内如果检测出血液中一种酶升高即可以确定是“热中风”,这种酶是由于体温过热破坏了结缔组织后由肌肉释放到血液中的。

锻炼人员出现“热中风”现象时,因为从症状和外表看很像是心脏病发作或是“水中毒”,所以有时会造成错觉和误诊。如果是心脏病发作,心脏停止跳动,锻炼人员停止呼吸,脉搏停止;而出现“热中风”症状时,锻炼人员心跳和呼吸急促。很明显,两者有根本的不同。

相比之下,有时区分锻炼人员是低血糖晕倒还是“水中毒”晕倒则要困难得多,目前看来判断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测量锻炼人员直肠温度,但是出现这两种情况的锻炼人员的直肠温度通常都低于40℃,另一种是测量血液中葡萄糖和钠离子的含量。但由于出现这种情况时很危急,所以不管是哪种病情都按低血糖处理,立即静脉注射葡萄糖,然后再分析原因。如果是由于低血糖昏倒,通过静脉注射锻炼人员会马上恢复正常,如果是“水中毒”而致的昏迷则没有反应。通过多年的研究观察,我们发现了一些可以在实践中判断“水中毒”的一些简易方法,如果锻炼人员反应迟钝,辨别不清方向而直肠温度并不高,“水中毒”的可能性大,如果检查血液中葡萄糖含量正常而钠离子低则更能证明是“水中毒”。

在这里再谈一下产生“热中风”的机理,热中风是由于锻炼人员长时间激烈运动破坏了身体内产热和排热的平衡所致。锻炼人员运动过程中排热受环境温度、湿度、风速影响,而产热是受体重、跑速、距离等因素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短距离强度跑比赛中同样要注意“热中风”的危险,有时甚至比跑马拉松的可能性还要大。很遗憾,这个观点至今并不完全被教练员和锻炼人员所采纳。“热中风”的产生主要受环境温度、锻炼人员跑速以及个体对热能的易感性等方面的影响,如果在高于23℃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参加马拉松比赛,不论是如何防范和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在全程比赛中都会出现一些由于身体过热而产生的事故。沿途饮料补给只是预防的手段之一,仅仅靠它是远远不够的。

比赛过程中的着装多少是产生“热中风”的辅助因素。如果锻炼人员比赛时着装太多会影响皮肤与外界的对流传热,迫使锻炼人员大量流汗来排出体内热量,从而加重心脏负担,这种情况反过来又刺激身体更快产热,更快产热又促使大量排汗来抑制体温升高,最终造成锻炼人员体内脱水。因为体内脱水不利于锻炼人员进一步通过排汗散热,所以最终结果是锻炼人员由于体内温度过高而“热中风”。

如果遇到患有“热中风”的锻炼人员,治疗的第一步是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把该锻炼人员的身体温度降到38℃以下,因为“热中风”对身体组织器官的伤害程度和体内高温的时间成正比。最有效的降温方法是把锻炼人员仰面放在一个冰凉的浴缸内,使其背部躯干暴露接触浴缸,四肢悬空,这样可以迅速降低锻炼人员的身体温度,降温速度通常每5分钟可降1~2℃,如果体态瘦小,皮下脂肪较少的降得更快,反之则降得稍微慢一些。

等到锻炼人员体温降下来以后,就要采取一些急救措施,首先要静脉输液葡萄糖,等到锻炼人员直肠温度低于38.5℃时,就要停止降温措施,因为通常直肠温度高于外表体温1~2℃,如果外表温度太低同样也是很危险的。同时根据情况联系到医院去做进一步的治疗和观察,以防止出现由于热中风而引起的一些病情如急性肾衰竭或其他一些组织器官损伤。如果病情不太严重的话,锻炼人员只需在比赛终点处的大会医务室里处理即可,通常情况下经过简单降温能够很快恢复知觉的锻炼人员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一旦出现较严重的病情的锻炼人员,在送医院过程中也必须时刻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因为有一部分人在停止降温后一段时间体温有可能再次升高。最后应该记住的是,在治疗过程中要仔细询问病人发热的全过程的感觉,或许对治疗有帮助。

运动过程中的体温过低现象

世界上很多国家由于地理位置不同,那里的锻炼人员在跑马拉松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也不相同。比如说南半球和靠近赤道国家的马拉松比赛经常是在较高气温条件下进行,而在北半球比赛时气温可能相对较低。如果比赛安排在较冷的条件下进行的话,锻炼人员必须了解一些关于在寒冷条件下比赛时,身体是如何来调节体温的,如果锻炼人员着装很少进行比赛,一旦在比赛中体温降到35℃以下,就会引起血压下降和头昏现象,如果在比赛中锻炼人员体温降到33℃以下,就会出现反应迟钝,四肢肌肉僵硬,紧接着会出现昏迷。这种现象称作体温过低现象。如果不采取措施使锻炼人员迅速提高体温,就有可能导致死亡。尽管在现实中,除了在非常特别的环境下,发生在长距离跑中的体温过低现象很少,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体内产热会大于和等于身体散热,但是如果是在寒冷条件下比赛,就必须注意在比赛过程中要多穿些衣服,这是因为身体产热的速度赶不上全身散发的热量。在寒冷条件下比赛要避免体温过低有三个因素要考虑:第一是要穿得稍厚些和运动服的质量要高,因为锻炼人员在运动时比一般人穿得要少得多,所以运动服的质量要高,隔热效果要好。第二个要考虑的因素是由于出汗使得运动服变湿的问题,一旦运动服被汗水浸湿,由于水的导热性,使运动服不仅起不到保暖的效果,反而起到了一种降温的效果,隔温的功能就大大减少,这就是为什么在10℃以下的水温中游泳,一名皮下脂肪较少的锻炼人员会在30分钟之内严重冻伤的原因,在同样的温度锻炼人员穿较少衣服或湿衣服比赛虽然不会冻伤,但也会感到寒冷和不舒服。第三个因素就是保持身体不断产热。

锻炼人员比赛时气候条件、着装和身体情况以及跑速对锻炼人员是否容易患上体温过低而影响比赛有着很大的关系。其中以比赛时的气候条件对锻炼人员的影响最大。相比之下跑步速度比竞走速度快,如果天气寒冷的话,锻炼人员必须适当穿厚一些,这对预防体温过低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在湿冷风大的天气尤其要注意。

皮下脂肪较少和身体较瘦的锻炼人员最容易出现体温过低情况。目前非洲很多世界级水平的长跑选手都很害怕到国外寒冷条件下比赛。在5℃以下比赛时身体较瘦和处在疲劳状态的锻炼人员较容易发生体温过低现象。在寒冷条件下比赛,最后一个需要注意的是那些由于疲劳而减速甚至开始步行的锻炼人员,对于他们来说要作为比赛中的重点对象注意保暖。由于身体产热能力下降和外在因素,他们属于最容易患体温过低的对象之一,所以应该准备足够的备用衣服以备急用,如果天气有变化还应考虑准备一些雨衣以防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