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农村体育健身常识——太极
15496000000015

第15章 练习太极拳的其他知识

太极拳练习要“求静”

应该说,拳术都是动功,太极拳要求练拳时的“神寂体静”,其实就是一般人常说的“动中求静”。这句话拳谱上没有,它说明动是因,静是果;动是手段,静是目的。与拳谱上的意思一致。

如将“静”作为练拳的要点,是将目的错认做手段,倒置了因果关系。

实际上,不仅初学时不可能真的静(顶多不过是随便装出一个静的样子来),就是学拳10年、20年之后,离静的境界也还非常遥远。

这原因在于太极拳功夫要求太多、太细致,不管是外形上的要求(如上下相随、匀速等)或是内容上的要求(如松柔等),真要做到,很不容易。如就全身上下内外各种要求来看,更不简单,可以说是大不易事。轻、松、圆、匀、完整等等,都是练拳时的必要条件,任何一项稍不得法,都影响静境的到来。

匀与静是相对的,不匀就不可能静,然而真要做到速度均匀,特别是要上下内外全身配合均匀,可不是10年、20年就可以做到的事。其他的要领,如松、圆、稳等与静的关系也是一理。

真正的静态,是拳理统统落实在拳架上之后、高度熟练的结果,是自然呈现出来的。

动中求静这句话,似乎可以解释为:长期练拳架,是为了求得自然的静态。在运动中求静,指意念集中在形体运动中,与此无关的任何事情都不再考虑。由于意念的高度集中,表现在外形上是一种相对的静。

初学者虽好像安静地在练习,由于松、匀等均未合度,静的内容与上述并不相符,实际上,可以说与静毫不相干。在松、匀等要领及其外在的各种功夫未达到高度熟练境界之前,静境(自然呈现的静态)决不会到来。

练拳时静态特别突出,不仅是在内心深处有所追求、有所迷恋、有所沉醉,而且也是“神宜内敛”“默识揣摩”“神舒体静”的最为理想的形象的注释。习练者宁静的神态富于感染力,能使观众气都不敢出似的,唯恐呼吸的声音破坏了他的静境。这就是很好的动中求静的事例。

所谓“松静”,是指“内无思想之患、外无干扰之忧”。中国医学理论说:“心藏神”“心老君主之富,神明出焉。”“心”是指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指大脑皮层而言,练太极拳要求“松静”,就是要人在练拳时把所有与走架无关的思想杂念暂时抛开,安下心来,保持安静的心境,使大脑皮层处于积极休息状态,并有利于专心一意,以“心为令”去练拳。

要做到松静,首先必须要松得彻底,松得干净。

太极拳要求的放松,是在尽可能少用力的情况下,通过意识的作用,来逐渐达到最大限度的柔软,是从轻走向松的。有人认为松多了就是懈,以致不敢去追求高度的松;有人认为太软了没有什么用处,抵挡不住大力的进攻。其实我们长期孜孜不倦的练习拳架,就是为了追求松柔,只有松得不够和松得不彻底、不均匀才是不足,不存在松过了头的问题。如果要在太极拳习练者中诊断拳病的话,导致太极拳水平不高或与人交手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习练者患的不松不柔的“僵硬病”。

在松柔的基础上,求静得到的就是松静。松静绝对不是静止不动,它是太极拳习练者长期坚持练习的结果,它既包括了“神舒体静”的姿态,更涵盖了“静中触动动犹静”的意思。只要太极拳习练者在长期练习过程中,持之以恒地“默识揣摩”,必然能够达到松静的地步。

什么是太极拳的精、气、神

精、气、神学说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医学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的根本。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又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前者来源于父母,后者来源于五谷食物的营养物质化生;气是形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先天之气称为元气,其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后天之气则是人与大自然的气体交换而成;神是由气化生,指的是意识、思维和精神活动。

气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属于阳。《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就是“天地之气”的产物。气推动和激发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人体的气充斥于全身而无处不到,气的升和降、出和入,必须对立统一,协调平衡,气机调畅,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血和津液,都为液态物质,具有濡养、滋润等作用,属于阴。血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黄帝内经》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血又是神的主要物质基础。《黄帝内经》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血气充盈,血脉和利,则精力充沛,神志清晰,思维敏捷,活动自如。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津和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故常津液并称。津液有滋润和濡养的生理功能,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有滋养和滑利血脉的作用。其次津液在其机体代谢过程中,通过汗液和尿液的排出,能将人体各处的代谢废物不断地排出体外。

精、气、神三者相辅相成,精全则气全,气全则神全。太极拳将传统医学的精、气、神学说吸引到自己的体系中。杨氏太极拳说的十要之首中关于虚灵顶劲就说到,须有虚灵顶劲,气血流通而有自然之意,否则精神不能提起也。太极拳练习对呼吸要求比较讲究,典型的是气沉丹田,要求呼吸深长的腹式呼吸而达到气体交换的最佳状态;此外,在练习中,太极拳要求初学者从形似入手、而逐步朝神似发展等等。

武术中有内家拳和外家拳之分,而太极拳则是典型的内家拳之列。拳谚说:内练一口气和内练精、气、神都显示了精、气、神的重要性。太极拳重视内功修炼和精、气、神是基于人体是武功的载体,武功的强弱与武功载体的强弱相关密切。载体的强壮又可分为外部和内部,外部强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内部强壮。内功修炼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内壮并从而达到整体强壮。所以,太极拳练习是十分讲究和重视精、气、神的修炼。

不同体质的人选练何种太极拳

如今,太极拳的健身养生价值已被人们广泛地承认和接受。那么,不同体质的人如何选练太极拳呢,这可是一个应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的问题。老弱者和健壮者的健身要求会不同,男女老少各自体质均有差异,选择合适自己练习的太极拳,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关研究报告指出:陈式太极拳演练时,每分钟最大心率达到190次以上,平均心率为150次左右;杨式太极拳每分钟最大心率为160次左右,平均心率约是130次;武式太极拳每分钟心率约是130次,平均心率是115次左右。根据生理学知识,很明显陈式太极拳已经达到大运动量强度,而杨式和武式太极拳的运动量分别与中运动强度和小运动强度相吻合。由此可见,年轻体壮者选陈式太极拳较好,中年人和体弱者应选杨式和武式太极拳为宜。当然这只是从运动强度来分析,实际情况可能还要复杂得多。

同样一套太极拳,如果在演练的时间长短、身体姿势的高低、动作的节奏快慢等方面发生一些变化的话,那就不能以拳种和拳套来定运动强度了。

有的太极拳练习者对某一流派太极拳特别偏好,如年轻体壮者喜好运动量适中的吴式太极拳,而某些年老体弱者偏爱运动量较大的陈式太极拳等等。这种情况其实也不妨碍自己体质强弱和选拳种运动强度大小之间的关系。举例说,杨式太极拳共有80多个动作,全套要练20分钟左右。它分为三段,第一段动作较简单,约3分钟可以完成;第二段和第三段动作较多而复杂,每段约需8~9分钟时间。如果练习时拳架较低,而且完成全套太极拳,那运动强度不会小。

如果只练习一段,而且拳架较高,那体弱者也完全可接受。

虽说太极拳的运动量不会太大,但如果认真将陈式一路和二路一气呵成,那也不是一般年轻体壮者所能承受的。只有通过系统训练,具有相当技术水准和相当体能者才可完成。

总之,不同的人在参照运动强度的前提下,身体力行地选择自己喜爱的太极拳内容进行练习,循序渐进,平稳过渡,选择自己适应的运动量的大小,以期达到健身和养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