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左手国学院,右手哈佛园
15553100000015

第15章 人生至境逍遥游

“见素抱朴”,人生至境

老子说:“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讲的是人们需要抛弃自己引以为傲的聪明机巧,抛弃自私自利的贪图之心。如果人人皆能如此,便不会有作奸犯科的盗贼了,而人本身,也因此进入了“见素抱朴”的人生至境。

在“见素抱朴”四个字中,“见”指见地,观念、思想;“素”乃纯洁、干净;“朴”是未经雕刻、质地优良的原木。见素抱朴正是圣人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操,佳质深藏,光华内敛,一切本自天成,没有后天人工的刻意造作。

曾国藩天赋不高,少时在家苦读,一篇文章不知重读多少遍,还无法诵出。时下有一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他睡觉之后行窃,无奈听他翻来覆去地读同一篇文章,却无法记诵。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还读书做甚?”随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比曾国藩聪明,却依旧是个无名小贼。曾国藩一生以规矩之道为人处世,功成名就又全身而退,实乃真修道之人。

战国时期,孙膑和庞涓都是风云人物,但相较之下,孙膑比庞涓要更胜一筹,其中的原因,也与“见素抱朴”的境界有关。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天老师鬼谷子对孙膑和庞涓说:“从今天开始,我坐在屋里三天不动,谁能想办法把我请出去,谁就坐在我的位子上!”庞涓说:“这还不好办?”他到外边转了一圈说:“老师,山下来了一伙强盗,要占山为王,快去看看吧。”鬼谷子说:“这里是不毛之地,强盗来此何干?真如此,你就用兵法制伏他们吧!”隔了一天,庞涓慌慌张张又找老师说:“老师,大事不好,咱们的柴草垛被人点着了,你看看吧!”鬼谷子探身一看,果见大门外浓烟滚滚,便把桌子一拍说:“大胆顽徒,没有本事请我出去,竟将柴草点着,命你速去扑火!”无奈,庞涓只好前去救火。又隔一夜,庞涓手持一封信说:“老师,有人送信,说师爷去世,要你速回家奔丧,来人正在山下等你。”鬼谷子喝道:“狂徒,老爷子早已去世,为何满嘴喷粪?”庞涓三次请师出门均未成功,垂头丧气走出宅院。

第三日下午,天将黄昏,孙膑才睡意未消地来见老师,说:“老师,请你出屋难,把你请进屋可不难。”鬼谷子说:“一样难!”孙膑摇头:“我不信!”鬼谷子说:“走!”说着师徒二人来到院中。孙膑跪拜说:“老师,我总算把你请出来了。”自此,鬼谷子果然站着讲课,让孙膑坐在了老师的位置上。

这个故事中,孙膑和庞涓运用了不同的方法,但庞涓藏着机巧之心,一次又一次拙劣的伎俩让老师反感,从而失去了成功的机会,而孙膑所讲的话自然而然,听不出半点欺诈的味道,所以,鬼谷子相信了他,他也因此请出了老师。

孔子在《论语》中说,“素”如一张白纸,毫不沾染任何颜色,人的思想观念要随时保持纯净无杂,即佛家禅宗所说“不思善,不思恶”。心地胸襟,应该随时怀抱原始天然的朴素,以此态度来待人接物,处理事务,往往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个人拥有这种修养,便拥有了镇定和从容,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如果人人秉有这种生活态度,天下自然太平和谐。

淡泊一切,步入品德修养的上界

在诸侯烽火相争的年代,重臣与主公有很多微妙的关系,有功高盖主想自立为王的;也有忠心耿耿却被帝王猜测“杯酒释兵权”的。互相间的猜忌与防范,上演了一幕幕历史的丑行和惨剧。但是同样,也有不居功自傲的人,他们淡泊名利,泛舟江上,只为了寻求一种超脱世俗的潇洒,与世无争的宁静。

在春秋时代,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诸子争夺王位,公子重耳被赶出了晋国,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跟随重耳忠心耿耿,在国外流亡长达19年。在最困苦的情况下,重耳流亡到卫国,饥不能行,介子推偷偷地进山沟,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感动得泪如雨下,夸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公元前636年秋,重耳返回晋国继承王位,介子推为了国家的复兴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去争功、不愿居功邀赏。有的大臣鼓动介子推去找晋文公争功要官,介子推回答说:“我宁愿当平民,也不愿贪天功为己功”。于是躲起来侍奉老母亲。

介子推的邻居解张为他鸣不平,写了一首《龙蛇歌》贴在晋都宫门。晋文公醒悟过来,十分悔恨,命令全国上下都寻找介子推。后来得知,介子推携护着老母隐居绵山,文公很高兴,立即带领众大臣来到绵山,派人登山寻找。这时有的大臣献计说:“三面点火,留下一方,让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出山来。”谁知正值清明节期间,绵山顶风大,火越烧越旺,从小山谷烧到另一大山谷,连续三天三夜,也不见介子推的踪迹。晋文公又派人登山寻找,未能找到介子推母子遗骸及物品,后有人从山崖的岩洞中找到了半张破草席。晋文公接过草席细看,只见上面写到:“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照复清明。”

叶剑英元帅曾将介子推和屈原相提并论,提出“南有屈原、北有介子”。介子推性情耿直、文武兼备,一生崇尚以道德、忠孝、清烈、仁义教化天下。也正是他的淡泊名利、注重人格、不求厚禄,令他的故事广为传诵,成为千古佳话。可见,人的品德与人的名利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淡泊名利,才能够在品德修养上取得一定的成就。

一个利欲熏心的人,只会为自己谋取眼前的好处,不可能胸怀天下成为人们世代纪念的英雄。佛说“人生一切,都犹如梦幻泡影,转眼成空”,就是要教育人们,不要贪图名利,被尘世所累。所谓“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也是这个道理。秦桧曾经名利双收、权倾朝野,死后却留下千古骂名。介子推虽然不幸死于绵山,却被人们铭记心中,并用“寒食节”来寄托哀思。孰高孰低,立见分晓。

而所谓“魏晋风骨”也正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典范。魏晋文人的刚烈来自他们内在的无欲,他们因为无欲而超然,因为超然而蔑视礼法,“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们活得超然而天真,所以,世人不以行为的出格而毁谤他们,不以行为的癫狂而为难他们。甚至在千年之后,提起魏晋的风骨和洒脱,无数文人依然为之心折。

后羿射箭,只需一颗平常心

平常心不乃不平常之气度和风采,非一般人所能拥有。可是,如果失去平常心,王权富贵、功名利禄,都将淹没一个人的天赋和才华。

人们都熟悉神射手后羿的故事。他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本领,箭箭都射中靶心,几乎从来没有失过手。人们争相传颂他的高超射技,对他非常敬佩。夏王也从旁人那里听说了他的本领,也目睹过他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功夫。有一天,夏王想把后羿召入宫中,让他独自演习一番,好尽情领略他炉火纯青的射技。于是命人把后羿找来,带他到御花园里,叫人拿来了兽皮箭靶,用手指着说:“今天请先生来,是想请你展示一下你精湛的本领,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如果射中了的话,我就赏赐给你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现在请先生开始吧。”

后羿听了夏王的话,一言不发,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慢慢走到离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脚步显得相当沉重。想到自己这一箭出去可能产生的结果,一向镇定的后羿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发抖,瞄了几次都没有把箭射出去。终于,后羿下定决心松开了弦,箭应声而出,“啪”地一下钉在离靶心足有几寸远的地方。后羿脸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弯弓搭箭,精神却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离谱。只好收拾弓箭,勉强赔笑向夏王告辞,悻悻地离开了王宫。

后羿平日射箭,不过是一般练习,凭借平常心,水平自然可以正常发挥。可是当他射出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时,他就无法静下心来充分施展技术了。在重压和重赏之下,他的心已经开始“在乎”了,在乎失地,在乎赏金。心不稳,手也就不稳了。一支小小的箭上负载了太多得失之心,很难击中目标。即便真有百步穿杨的本领,也发挥不出来了。

在现代竞技体育比赛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在平时训练时成绩很好,因为日常训练没有压力也没有排名的刺激,可以正常发挥水平。到比赛时发挥失利,是因为过于注重比赛结果,而无法集中精力于眼前比赛。能够不计结果而关注过程本身,也算是良好的心态的集中体现。所以,在面临重大事件时,平和的心态对一个人来讲尤为重要。

苏东坡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讲的就是只有怀有平常心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只有这种忘怀得失的气魄才能拥有气定神闲的洒脱。良好的心态是灵魂的健康剂,它让人有一颗不平常的平常心。因为平常心,所以淡定自若,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凭空与人起纷争;也不会为一丝小利而烦恼,从而可以获得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清扫掉自己心灵深处的垃圾,做一个真正轻松、自在的人。平常心,能够给人带来生活的宁静,带来高尚而真实的快乐,令快乐的刀刃更加锋利。

《小窗幽记》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应该是对平常心境界的最好描绘了。

弃智绝俗,隐藏智慧可全身而退

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杨修和曹操的故事。杨修聪明绝顶,但锋芒毕露,经常在人前炫耀自己的才学。最后招来祸患,曹操以霍乱军心为名将其杀死。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不管谋臣如何忠心,只要锋芒毕露,都会招到君王的猜忌,甚至引来杀身之祸。所以有“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古话流传至今。

西汉的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谋士。汉六年刘邦大封功臣时,请他自选齐地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推辞不受。最后,被封为留侯。他却从此闭门不出,在家潜心修炼神仙之术。一次,群臣因刘邦要废掉太子刘盈之事找他相商,他枯坐良久,最后只轻声说:“皇上有此意愿,定有其道理,做臣子的怎能妄加评议呢?我对太子素来敬重,只恨我人微言轻,不能帮太子进言了。”

吕后派吕泽去强求张良,软硬兼施之下,张良无奈给他出了主意,让吕后请出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邦一直敬重这四个人,见他们出山相助太子,自知太子羽翼已成,不得不放弃了废太子的念头。吕后派人向张良致谢,张良却说:“这都是皇后的高见,与我何干呢?请转奏皇后,此事千万不要再提起了。”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张良对世事的变故一概不问,求见他的大臣他也一律不见。吕后见他潜心研学道家养生之术,便不以他为患,反而对他愈生钦敬。

俗话说,真人不露相。刻意隐藏智慧往往是智者的第一选择。这其中自有智者对智慧的独特认识,但更多的还是他们对智慧反作用的心存忌惮。在封建专制时期,一个人如果不为君主所用,那他智慧越高面临的危险就越大。纵使卖身投靠,他们也常常被君主猜忌,被视为潜在的威胁。在一个群体中也是如此,避免冲突和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大智若愚、弃智绝俗,最大限度地隐藏自己的智慧从而保全自己。

在现代社会,虽然对于人的个性发展已经达到非常宽容的地步了。但毕竟一个人锋芒太盛了难免灼伤他人。想想看,当你将所有的目光和风光都占尽了,却将挫败和压力留给别人,别人在你的光芒的压迫之下,还能够过得自在、舒坦吗?也因此,有才却不善于隐匿的人,往往招来更多的嫉恨和磨难。曹植锋芒毕露,终招祸殃,这难道是他的初衷吗?他只是不知道收敛罢了。因此,在名利场中,要防止盛极而衰的灾祸,必须牢记“持盈履满,君子竞竞”的教诫。

当然了,如果你确实有真才实学,又有很大的抱负和理想,不甘于停留在一般和平庸的阶层,那么,你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但有一点,你必须时刻注意提防周遭的嫉妒。要想使自己免遭嫉妒者的伤害,你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不要刺激对方的嫉妒心理。对于你周围的“嫉妒”者,可回避而不宜刺激。惟其如此,当你打算告别名利的时候,才能全身而退。

大智若愚才是真聪明

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大智若愚并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其实在“若愚”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智若愚,是兵家的计谋,也是处世的方略,在中国古代这样的大智若愚者是很多的。

宋代宰相韩琦以品性端庄著称,遵循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生活准则,从来不曾因为有胆量而被人称许过。可是在下面两件事上表现出的智慧,实在是无人可比。

当宋英宗刚死的时候,朝臣急忙召太子进宫,太子还没到,英宗的手又动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吓了一跳,急忙告诉韩琦,想暂时不去召太子进宫。韩琦拒绝说:“先帝要是再活过来,就是一位太上皇。”韩琦越发催促人们召太子,从而避免了权力之争。

担任大内都知职务的任守忠很奸诈,反复无常,经常探听东西宫的情况,在皇帝和太后间进行离间。韩琦有一天出了一道空头敕书,参政欧阳修已经签了字,参政赵概感到很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欧阳修说:“只要写出来,韩琦一定有自己的办法。”韩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经中书省而直接下达的文书把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死刑,现在贬官为蕲州团练副使,由蕲州安置。”韩琦拿出了空头敕书填写上,派使臣当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要是换上另外的爱耍弄权术的人,任守忠会轻易就范吗?当然不会,因为他也相信一贯诚实的韩琦的说法,不会怀疑其中有诈。就这样,韩琦轻易除了蠹虫,却仍然不失忠厚。

官场也好,商场也罢,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学识、地位、权势,一定要糊涂。由糊涂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也必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这就是“难得糊涂”的真意,也是“大智若愚”的体现。难得糊涂,糊涂难得,人一生不必太较真,遇大事的时候分清轻重,小事糊涂一点,这样必能活得自在坦然。

《老子》里也有这样的话:“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最聪明的人,往往看起来很笨拙;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满腹经纶,平时看起来却像个呆子,并不显得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看起来就好像不会讲话一样。无论是初涉世事,还是位居高官,无论是做大事,还是一般人际关系,锋芒不可毕露。

有才华固然很好,但得在合适的时机运用才华且不被或少被人嫉妒,避免功高盖世,才能使自己事业有成,又不会给自己带来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