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悲哀:子欲养而亲不待
有一种感觉会让人痛彻心扉,那就是失去亲人,这个时候除了放纵的流泪,将超过化作泪滴。让痛苦幻化成眼前的朦胧,还能做什么?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后悔最折磨人。
春秋时孔子和弟子们出去游玩,忽然听到路边有人在啼哭,就上前去看怎么回事,啼哭的人叫皋鱼,皋鱼解释了他啼哭的原因:“我年轻时好学上进,为了求学曾经游历各国,等我回来时父母却已经双双故去。作为儿子,当初父母需要侍奉的时候我却不在身边,这好像‘树欲静而风不止’;如今我想要侍奉父母,父母却已经不在了。父母虽然已经亡故,但他们的恩情难忘,想到这些,内心悲痛,所以痛哭。”
很多人总在说,等到有钱有时间了,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但你可以等待,父母不能等待。在不经意间,父母渐渐变老。花点时间多陪陪爸妈,父母们没有太多的要求,只是想多让你陪陪,所以一定要抽出时间,多陪陪父母,不要让父母失望。不要等到想要孝敬时,父母都已经亡故而让自己空留遗憾。亲情很多时候不能等待。因此孝敬应该从现在就开始。
生孩子不易,养孩子更不易,付出的辛苦是没有当过爸爸妈妈的人难以理解的。古时候父母亡故,做子女的要服丧三年,这是对自己刚出生时父母耐心守候的报答。孝敬父母,是每个人都应该奉行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闵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汶上人。是孔子著名弟子之一。闵子骞幼年即以贤德闻名乡里,他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闵子骞受到后母虐待,冬天穿的棉衣上以芦花为絮,而其弟穿的棉衣则是厚棉絮,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
孟子曰:“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闵子骞的孝行备受后人推崇,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先贤人物。闵子骞不仅孝,而且宽容友爱,正是这些品德,使一个即将分崩离析的家庭重归于好,以自己的行为感动后母,使家庭和睦,母慈子孝,生活没有遗憾,这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
在现代,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导致了家庭观念逐渐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渐丧失,这不仅是传统的文化的重大损失,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重大缺陷。今天的我们,不应该只用一些时髦的理论“武装”自己,仿佛自己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完全没有传统文中那种踏实、厚重的责任感。面对过去,新一代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比如孝敬父母家庭观念。因为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家庭如果好了,整个社会环境就会跟着好过来。
缇萦救父,孝感动天
过去人们常说“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古代的女孩子们,从出生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自己在家里不平等的地位。重男轻女的思想使得一般人都认为女人不如男人尊贵。大家都说养儿防老,却没有说养女防老的。不过古代虽然如此,还是出现了花木兰那样的女子替父从军,出现了淳于缇萦那样的女子替父赎罪。这些孝敬父母的行为,让很多男子都感到惭愧。
公元前167年,临淄地方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淳于是姓,缇萦音tíyíng)。她的父亲淳于意,从前当过官,后来弃官行医,救死扶伤,深受民间尊敬。人们从四面八方,长途跋涉,找他求医。淳于意精于医术,替人医病,差不多治一个好一个。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诊错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淳于意有五个女儿。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缇萦听父亲这样说,一方面为父亲的命运伤心,一方面也激发了好胜之心,就自愿跟随父亲到长安去。到了长安,缇萦给汉文帝上书,说:“我父亲做太仓长的时候,清正廉洁,为人称道。现在坐法判刑,我非常痛恨被判处死刑的人不可复生,受肉刑致残的人不可复原,即使想改过自新,也已经毫无用处了。我愿意按照法律,自愿卖身做官婢,以求赎我父亲的刑罪。”
这封上书言辞哀婉,又加上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因此辗转到达汉文帝手中。汉文帝觉得其情可哀,肉刑确实也不人道,于是下诏废除肉刑。
缇萦不畏强权,机智勇敢,心思缜密,孝感动天,这是一直对缇萦救父的评价。在封建社会,作为一个弱女子,缇萦的行为是对世俗中重男轻女的偏见的挑战,也让很多所谓的须眉男子为之汗颜。孝敬不分男女,每个人都应该让自己的父母安度晚年。毕竟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实在太多太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占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别人要评价一个人,首先就要看他是否孝敬父母,古代的官府还有察举制举孝廉,以是否孝敬父母来作为政治评定的一项条件,做得好的,就可以直接当官。从人性上讲,这些都是应当的,父母从小把我们抚养大,就是从回报的角度讲,也应该为父母作出自己的贡献。
悌怜之情不能忘,重义而轻生
什么是家?光有房子那不叫家,有爱才能叫做家。今天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科学技术也越来越发达,但是人们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普遍。这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怎么来处理这个问题呢?思来想去,传统文化是最好的解药。作为组成社会的家庭单位,其成员只有在爱的环境中,心灵才能健康成长。父母对子女的爱,兄弟姐妹们之间的爱。这些温馨的感情维系着整个家庭的健康发展,让庞大的家庭更有凝聚力。
父母之爱,自不必说。兄弟姐妹们的爱在古代也很重要,孝悌孝悌,这就是所谓的“悌”。而聂政姐弟的事迹,可以作为孝悌的经典范本。
聂政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避居齐国都城临淄,结识韩国大臣严仲子,严仲子因受韩相侠累的嫉恨被迫离乡,欲寻侠士为自己报离乡之恨。起初,严仲子寻到聂政,并赠黄金百镒。但聂政因老母在堂,不能以身许友,坚辞不受。聂母辞世后。严仲子以儿子的身份帮助聂政葬母,聂政感激在心。此后,聂政服母丧三年,并嫁其姐,孤身赴韩,独自一人仗剑入朝都阳翟(今禹州),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姐姐荣,遂持剑自破其面,挖眼,剖腹。
聂政死后,韩侯暴其尸于市,悬赏购求能辨认其人的。聂政姐聂荣闻听消息,即刻动身赴韩,伏尸痛哭。有人好心劝止道:这是刺韩相的凶手,韩侯千金悬赏知道他姓名的人,你不知躲避,还敢在此痛哭?聂荣说:“当年聂政之所以屈身于市贩之中,是因老母在堂,我尚未嫁,故而隐忍不发。后来,感严仲子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聂政毁坏自己的躯体,不过是因为我还活着,以免被人辨认出来牵连我。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牵连而任政的英名埋没呢!”
聂荣长呼三声“天”,自刎于聂政身旁。
聂政身怀武艺却甘愿为母及姐混迹于市贩中,激于严仲子知遇之恩而舍命相报,为免亲人受连累不惜毁容一死,堪称侠义。聂荣虽无惊人的武艺,却具有无畏的精神,她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敢于挺身而出,其性格刚烈坚强,行事果决,重义轻生,堪称侠女!
这个故事非常悲壮,它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一家人要相互关爱,对父母要竭尽全力地孝敬,对兄弟要发自真心地爱。因为人活着是需要精神的,没有精神人生就失去了支柱。生活在红尘俗世中的人们不要因为追求欲望而伤害了自己的精神。
孝,要体现在态度上
孔子所说的“色难”,色,在这里指的是态度;色难,即态度很难。父母在做事的时候,后辈儿女接手代劳;有美食,拿给父母长辈吃。这样就是孝吗?其实,仅仅替父母长辈做事,将佳肴奉上,不一定就是做到孝了。态度决定一切,儿女下班回家,疲惫不堪,而父亲吩咐倒杯茶给他喝,做儿女的茶是倒了,但端过去时,沉着脸,将茶杯在桌几上重重一搁,用冷硬的语调说:“喝吧!”父母见到儿女如此态度,将作何感想?
提及孝与态度,老一辈革命家陈毅可当典范。陈毅一生十分孝敬父母,投身革命后,虽然长年战乱、远离家乡,但总是千方百计寄回家书,让父母知道自己的近况。新中国成立后,父母没有同陈毅一起居住,陈毅除了每月给父母寄上足够的生活费外,仍在百忙中挤出时间亲笔给父母写信,聊叙家事,宽慰老人。
1962年,身居要职的陈毅已62岁,这年春天,他工作途经成都,当时,他的老母亲已年过八旬,重病在身,住在成都陈毅的弟弟家中。当天下午,他就与妻子张茜前去看望。由于老人病重,有时小便失禁,陈毅刚到母亲房中,恰遇母亲换下一条被尿濡湿的裤子。母亲担心让儿子见到污浊之物,便不停挥手、使眼色,要身边照顾她的保姆将尿裤藏起来,保姆慌忙中将裤子扔到了床下。
陈毅拉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道:“娘,您把啥子东西扔到床下了?”母亲连连摇头说:“没啥子,不关你的事。快坐下,跟娘聊聊天!”陈毅笑了笑,对母亲说:“娘,您怎么对我也保起密来了?”说着,弯下身去,要看个究竟。母亲见瞒不住,只好将事情的缘由告诉儿子。陈毅听罢,眼圈红了,动情地说:“娘!您久病在身,我没能在您身边侍候,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这裤子应该马上拿去洗了,还藏着干什么?!”说着,他一手拿过裤子,并对保姆说:“我母亲的病如此沉重,平时不知给你们添了多少麻烦!今天,就让我去洗吧!”
保姆怎么也不让,母亲也赶紧阻拦。陈毅诚恳地说:“娘,我不是说着玩的,您就允了吧。小时候,您不知给我洗过多少尿裤屎裤啊,儿子怎么做,也难报答养育之恩。”接着,对妻子笑道:“我们家乡有句俗话,‘婆媳亲,全家和’。你这个长年不能照顾婆婆的媳妇,也该尽点孝道,今天我们俩一起来洗这条裤子好不好?”
孝敬,孝敬,要做到由内而外的敬,才能算是孝。中国有句古话“久病床前无孝子”,孝心有时会给儿女的生活和事业带来极大的拖累,但谁都会在时光的流逝中逐渐衰老,如果父母长期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即便儿女心中孝顺,有时也难免流露厌烦的神色,此时,父母心中的滋味恐怕难以陈述。一方面因为拖累了儿女而心中难过,另一方面便是对儿女隐隐的失望。爱在态度上,心中孝,态度敬,不要对父母感到厌烦。儿女欠父母的恩情一辈子都还不完,即使心中有怨言,也不要在态度上流露出来。
对父母的孝要尽心尽力
钱穆先生说“事父母能竭其力”,主要是指态度而言,孝敬父母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竭尽全力的即可,不必非要强求物质的富足。换句话说,就是尽管儿女不能保证让父母过上富足的生活,但只要能对父母发自内心地、量力而为地行孝,就是真孝。
剡子是周朝人,祖上世代以耕种为生,老实巴交的父母,一年到头苦苦劳作,也只是混个半饥半饱。这年赶上闹灾荒,田里收成不济,日子越发艰难,爹妈忧急交加,一时心火上攻,双双眼睛失明,这可急煞了小小年纪的剡子。为了给爹妈治病,剡子每天半糠半菜地侍奉双亲充饥后,就到处求人,寻医问药。一天,剡子到深山采药,路过一座庙宇,便进去讨口水喝。他见方丈童颜仙骨,就向他请求治疗眼病的方法。老方丈问明缘由,沉吟一下说:“药方倒有一个,恐怕你采不来。”
“请说,我舍命去采!”
“鹿奶,鹿奶可以治眼疾。”
剡子听了,立即叩头谢过老方丈,飞步赶往鹿群出没的树林中。这里的鹿确实不少,可它们蹄轻身灵,一见有人靠近,就一阵风似的飞快逃去。
怎样才能弄来鹿奶呢?剡子绞尽脑汁,昼思夜想。一天,他见村东头猎户家的墙头上晒着一张鹿皮,忽地眼前一亮:把鹿皮借来,披在身上,扮成小鹿的模样,不就能悄悄接近鹿群了吗!于是,剡子迫不及待地走进猎户家,说明来意。好心的猎户欣然把鹿皮借给了他,还指点剡子如何模仿小鹿四肢跑跳的动作。经过多次演练,剡子竟然能举腿投足都像一只活脱脱的小鹿了。
第二天,剡子用嘴叼着一只木碗,悄悄地蹲在树林里。待鹿群走近时,披着鹿皮的剡子像一只小鹿似的不紧不慢地凑到一只母鹿身边,轻手轻脚地挤了满满一木碗鹿奶。直到鹿群走开了,他才站起身来,捧着鹿奶直奔家中。从那以后,剡子多次用扮成小鹿的办法,去挤母鹿的奶汁。爹娘由于常常喝到鲜美的鹿奶,营养不良的身体一天天强壮起来,后来,失明的眼睛,果然奇迹般地恢复了光明。
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尽心尽力便是孝,如果一定要拿物质来衡量孝心,那么穷人家里就不会有孝子了。所以说,只要将父母的一切放在心上,心中想着让父母过得更好,这样,即使你孝养父母显得力不从心也会问心无愧。从另一个方面讲,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不愿意子女因为自己而背上沉重的负担,只要儿女们过得好,对自己有一份孝心,这就是父母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