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11辑
15554600000004

第4章 治教精神(2)

廖世承无论在解放前还是在解放后,始终如一地重视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和训练。早在1922年,廖世承曾指出:“盖基本知识,最为重要,基本知识缺乏,将来习职业、习师范、升大学,均不能有高深之造诣,为社会谋幸福。”他认为,儿童获得经验和知识的途径,大概有三条:观察或实习、阅读、听讲,三者当并重,不可偏废。他在光华附中时,多次指出,应使青年多操作、多用手、多用脑,而现时学生在课室内耳用得最多,口眼用得很少,手可以说是用得最少了。常听人说“双手万能”,学生进中学后,即变成双手无能了。新中国成立后,他一再强调,学生知识面太狭窄,会妨碍独立思考;要独立思考,必须有广博的基础知识。他要求教师把“三基”传授给学生,并要年年搞检查。

廖世承对学生的体育极为重视,在光华附中大力开展体育活动,并提出“体育主旨,原在提高全体学生之健康程度,不在训练少数选手,……特注全力于一般身体孱弱,运动兴趣不强之学生,由体育教师伴同练习,指导方法,矫正姿势。”由于他的倡导和组织,光华附中学生的体育水平在全市中学中名列前茅。在创办国立师范学院时,他提出了“体育第一、德育第二、智育第三之口号”。他说:“体格好了,不特作事效率增加,并且疾病减少,性气和平,生活也感到无穷乐趣。所以,学生在校,对早操、军操、课外活动等项应特别注意,不要敷衍了事。”

教员为学校之命脉

廖世承在办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视师资质量和作用,认为“教员为学校之命脉”。

廖世承在《我国中等学校教师的概况》一文写道:“一个学校最后的成功,就靠着教师。无论宗旨怎样明定,课程怎样有统系,训育怎样研究有素,校内怎样良善,要是教师不得人,成功还没有把握。所以现今的中等学校学生,不单是要择校,并且要择师。”依照这个思想,他在办学校时,千方百计聘良师任教,使学校成为有水平、有知名度的学校,教育质量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廖世承通过办学实践,认为理想的教师,第一,有专门的知识,肯继续研究。第二,对于职务有清切的认识,并有浓厚的兴趣。知道教师的使命,不在教书,在教育整个的青年,不在追求物质的报酬,在得到精神上的快乐。第三,对于民族的复兴,具有坚定的信念。教师应随时随地激发青年的爱国热诚,矫正青年的错误观念,青年行为上有缺憾,需反躬自省,检讨原因。第四,对于同事需和衷共济,对于校长须一心爱戴。

廖世承认为,教师是非常专门的职业,不单是要知识好、方法好,而且要有事业道德——有责任心、忍耐性、仁爱心、真诚、坦白、乐观、谦虚、公正诸美德,这样的教师使学生自动感化于无形。具体地说: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天性,生长的规律,社会的需要,要有应付学生的技能,要培养学生的品性,促进学生的健康,教师自身须有崇高的理想,才能实践已生的条件,树立一个好榜样。教育者应自从为一个科学的公务员,对人对事均抱一种客观的态度。对于公众的幸福和人类的进步,有远大的理想,不会因别人的误会或轻视而失望愤怒。教育者应把自己看作一个队的队员,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队的成功计,各个队员必须牺牲个人的意见和便利而促进队的精神。教育者应有坦白的胸襟,持心如冰,虚怀若谷。教育者还应有学不厌、诲不倦的精神,能接受新的观念,欢迎别人善于批评。教育者最难得的服务精神——喜爱儿童、喜爱青年,愿意为他们贡献一生。

廖世承认为,教师的作用,一是鼓励、引导学生学习,得到真的学习结果,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二是培植学生的理想,增进学生的品性,提高学生的能力,具有健全的人格;三是转移学校和社会的风气,推进社会文明;四是为民众服务,为提高民智、普及文化作出贡献。

科学化管理

廖世承不仅一边教学、一边研究,还长期担任学校负责人。他运用科学方法管理学校,其管理思想体现在办学实践及规章制度之中。

廖世承每办一所学校,首先建立管理规范,确立良好学校秩序。为此,他学习外国管理学校的经验和方法,结合中国学校实际,创立我国自己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早在东大附中时,他就曾写过《中学校长度量自己成绩的标准》、《中学教师自省自强的标准》充分反映了他的管理思想。尤其是《施行新学制后的东大附中》一书,对学校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考试管理等,进行了较全面的实验和研究,“以事实为主,问及理论”,使学校管理很有特色。在光华大学附中时,他每年都将学校管理及设施和规章制度列入年度报告之中。这样,使学校管理有章可循,而且规范化。

学校管理中教师是主体,因此对教师必须严格要求。他要求教师须小心研究和密切观察学生的本性,不可藐视或抹杀学生的信仰、爱好和兴趣;用冷静及同情的态度解决学生的困难,比躁急有效得多;教师要知道学习的原则、青年的心理,既要帮助学生破除坏习惯,更要重视新习惯的建立;要牢记教育宗旨,执行原则是达到教育目的一种手段,但不能违背教育宗旨;要信任学生的能力和好意,并要使学生了解学校要求的意义并感到兴趣;教师应明白,学校不是贩卖知识的场所,自己不是贩卖知识的雇员,真实的教育,在师生间人格上的磨砺。

廖世承认为对学生应该严格要求与管理。他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管理:第一,破除欺骗习惯。廖世承在光华附中期间,认为对学生管理最主要之点:“破除欺骗习惯”。诚实为各种德性之母,人面无信,何事不可为?本校对学生欺骗行为,绝不假借,考试舞弊,一经查出,立即除名,六年来从未稍事宽容。第二,严查私自出校。本校于学生外宿,检查特严。每晚点名,如发现未经请假核准而私自出外者,重则除名,轻者记过或剥夺相当权利。第三,取缔任意缺课。学生未经准假,每缺席一堂,则记小过一次,并告家长,即交相督促。第四,规定穿着制服。本校规定学生在校,一律须穿制服。惟在严寒期,得穿便服。

廖世承在光华附中,除管理外,还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如推定各组导师,指导学生课余生活;成立各组组会,在导师指导下自己管理自己,积极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学生均得自由参加;厉行早操,一在锻炼身体,二在养成早起之习惯;举行个体及团体谈话;编辑刊物;举行师生联谊会;奖励学行等等。

廖世承教育思想还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亲民精神。当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国难来临时,有些人认为没有办法,只有坐以待毙,廖世承表示坚决反对,他认为,只有抵抗才有出路,应作抗日的健全分子,牺牲小我,为民族争光荣。他还对外货充斥国内市场、国货不能畅销深感不安,提出只有改良国货,推广国货和关税自主是救时良药。他常对学生说,一个民旅要树立坚强的信念,齐心协力保国建国,争取生存和发展。一个人要“有气节、有风骨,能见利思义,见危授命”,才有高尚的行为。

廖世承在1929年《教育与职业》中指出,中国以农立国,农民占全国人口中最多数,农村教育的重要,差不多人人知道了。可是向来谈教育办教育的,对于农村教育,明知其重要,但往往都向城市中讨生活,很少躬亲陇亩,服务乡村,与农民子弟为伍,认定农村教育为终身职业的。惟其服务农村的廖若晨星,所以中国办学数十年,而农村教育依然不很发达,这是十分可惜的。于是,1938年他受命创办国立师范学院,不顾妻子、儿子在上海沦陷区的安危,只身赴祖国西南乡村办学校,决心为民族培养人才。他在《师范教育与抗战理国》一文中写道:住在都市里的人们,时常喊“深入民间”,他们能到这样的伙铺上“深入”一下,才了解民间的生活。在后方跑,最使我感觉不安的,就是知识阶级与民众的生活隔得太远。享受愈富厚,隔离愈疏远,几成公例。我们所享受的,是他们的血汗,但是他们享受到我们什么呢?教育界人士应该深深地忏悔,以前学校的门关得太紧了,以致对于民力的伟大,民生的痛苦,没有深切的了解。关了门办学,不能称为学校,只能称为修道院。我们要的是学校,不是修道院。我们要把全国修道院的门打开了,变成民众的学校。他在湖南蓝田办国立师范时,另设民众教育馆一所,民众学校五所,每年救济失学儿童及成人千人以上。他还为湘、赣、粤、桂、黔五省设立了小学在职教员进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