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职业指导本质的基本前提就是要正确理解职业指导的含义。黄炎培解释了职业的含义,他说,“一方为己治生,一方为群服务,人类间凡此确定而有系统的互助行为,皆是也。”“职业名词容易为一般所误解,以为只是个人谋生的意思,我们中华职业教育社同志的主张,却不是这样,我们以为职业的意义,在谋个人生计,同时也是社会服务。要不是这样,个人的生活,依然不能圆满解决,社会也得不到他的好处。”黄炎培认为,职业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为己,二是服务,就像一物两面,缺一不可。并且在抗战时期,所谓服务,更指一种牺牲精神了。黄炎培对职业意义的阐释与他对职业教育目的的阐述是一致的,他说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而所谓职业教育,即“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由此看来,黄炎培始终把“为己谋生、为群服务”作为职业教育的目的。
黄炎培认为职业指导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他把小学阶段的职业指导视为职业陶冶,也就是说职业陶冶是职业指导在儿童时期的表现形式。何谓陶冶?“范土成器谓之陶,铸金成器谓之冶。以此方法,施之教育,使儿童于不知不觉中,养成为己治生、为群服务之兴趣与习惯,所谓职业陶冶是也。”他认为,在小学阶段,儿童还不懂得谋生、服务的意思,但是教师可以创造条件,培养儿童对于某方面事务的兴趣,“教之手工,使依样制作焉,自由制作焉,初未尝有意于为工而工在其中焉”。“由是而进,则以其心理上与处境上自然要求而施行职业指导焉,更以训练之成功而介绍职业焉。”如果把中学及其以后的职业指导建立在小学职业陶冶的基础上,那么,这种职业指导更具有实际的效果。1946年,黄炎培创办了普通教育性质的比乐中学,目的是在初中进行职业指导,使学生按着指导,升入分科高中。在创办比乐中学的意旨书中,黄炎培提出了职业指导的描述性含义:“大多数青年不论男女,到了14岁或15岁,天然的会想到将来生活的寄托,就是择业问题。教育在这个时候,就应该用种种方法明示或暗示各种职业的意义价值和从业的准备等等,使得每个青年不要走向和他天性或天才不相近的道路。这就是职业指导。”可见,在黄炎培看来,职业指导就是按着人的天性,为受教育者给予职业的准备,使其了解自我,了解职业,获得职业,从而达到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黄炎培认为,要使人的才能、性格符合职业的需求,就必须对求职者进行职业指导,职业指导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事事得人,人人得事。黄炎培倡导职业指导,是基于社会上失业现象的存在、社会分工不同导致的职业种类繁多和人类天生才性不齐的背景和形势。他在1917年创建中华职业教育社时,就揭示了职业教育的目的有三:一是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二是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三是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1934年,又把谋个性之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并且提出它的终极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黄炎培认为这四大目标的实现,非借助于职业指导不可。职业指导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倾向,选择适当的职业,选择适当的训练,发展其天赋个性与特长,对己治生,为群服务,从而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理想。因此,“职业指导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这四大目的。职业指导的目的与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它服从于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
科学实施职业指导
黄炎培指出,职业指导要达到令人信服的效果,它的工具必须是科学的。比如:职业字典,它是在客观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汇集我国所有的职业种类编辑而成的,是职业指导人员了解职业的一把钥匙;心理测验室,用来判断人的能力、气质、性格、志趣、学业的最科学的依据,心理测验是客观的量尺,是识别“人”的科学工具,实施心理指导者,如果仅凭主观的观察、短期的谈话是不科学也不可靠的;体格标准,体格与选择、训练、介绍以及改进职业,都有密切的关系。某类职业,应需某种体格;某类职业,应避免身体上某种缺陷。某类工作,可以补救某种缺陷;某类工作,可以增重某种病态。以上各问题,实施职业指导者应了解而设法解决,解决的办法应根据事实,订成不同标准,作为体格与职业配合的量尺。
可见,职业指导只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指导者才能提供真实可靠的职业信息,被指导者才能客观地了解自身状况,以达到人与职业的最佳匹配。黄炎培还认为,职业指导固然是科学的,但在文字、谈话和宣传上也是讲究艺术性的。比如,在宣传职业指导的刊物上,艺术性的文字,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的图画都会给宣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实施职业指导的人不但要有相当的学识,能够努力地去做,而且在人格和品性方面应有下面一些修养:高尚纯洁的人格、诚恳谦和的态度、虚心客观的态度、互助合作的精神、敏捷果断的才能、不厌其烦的耐心。职业指导者如果具备了这些修养,指导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人们对职业指导的信赖程度也会提高。
职业指导的功能
黄炎培把职业指导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因为他认为职业指导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对个人、教育与社会三个方面都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黄炎培认为,人的个性差异是实施职业指导的客观依据。“人各有特别之才能,本之天赋,苟用之于适当之途,与因学之不当、用非其长,或竟学成不用而废弃之,两者之一出入,其影响于国家、社会前途,其复可以数量计?所谓人才经济问题,吾知诸君固不得不认为重要。”也就是说,学以致用与学非所长给社会带来的效益大为不同。可见,职业指导是避免人们所学非所用的重要方法。黄炎培还提出,要根据学生的品性与才能替学生分科选业,也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从事某种职业。他说:“我们研究职业教育,要知道教育并没有绝对的能力。如果那人所入的学科,与他的性质和才能不相当的,无论给他怎么样教育上的准备,总是无效。所以对于个人顶要紧的,就是用种种方法,试验出一种与他最相当的职业,然后给他入那种学科。”用什么方法试验出与他最相当的职业呢?那就是最科学的方法——心理测验,而职业心理测验是实施职业指导的必需工具。因此,职业指导能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使自己找到合适的职业,并且在漫长的职业生涯发展中,这种优势个性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是个性与职业的互助成长。
黄炎培认为职业指导的第二个显著功能是沟通教育与职业。民国之初,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的现象严重,黄炎培遂提倡实用主义教育,不几年后,愤而提倡职业教育。但是,如果仅从创办职业学校来说,只能部分地解决学生的失业问题,因为一方面大量普通学校未能升学的毕业生仍旧面临失业,另一方面只在教育领域内办职业学校,不能与关系学生就业的职业界有所联系,也会导致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因此,为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黄炎培于1925年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他指出:“社会是整个的。不和别部分联络,这部分休想办得好;别部分没有办好,这部分很难办的。”于是他得出结论:“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另一方面,普通学校的毕业生出路问题该怎样解决呢?这就不得不提到职业指导了,职业指导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上有哪些职业,哪些职业最适合他们的个性特点。即便在“大职业教育主义”倡导之下的职业学校,也仍然需要借助于职业指导,获得信息,了解自我。
黄炎培还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强调,通过职业指导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挖掘和使用人才,实现人尽其才的目的。黄炎培在谈到“怎样加强团结”这个问题的时候,指出:“方法在把一群间地力、物力、人力凝聚起来,而人力是一切力的中心,必是每一个人肯把它所有的力量,完全贡献给群,构成群的整个力量”。职业指导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措施,首先表现在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根据社会需要的实际状况,求得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合理匹配。其次是为劳动力的流动提供信息,为人才流动提供指导,以减少人才积压,提高人才效益。当劳动力供过于求时,职业指导通过分析过剩劳动力的结构,预测社会需求趋势,使失业者调整自身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减少失业。当劳动力供不应求时,职业指导主要着力于增加供给,指导用人单位合理利用现有人才和加大培训规模,将潜在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资本。
职业指导原则
原则是人们处理问题时所依据的准绳,职业指导的原则是职业指导活动应遵循的规范。根据黄炎培的职业指导观,职业指导要遵从匹配性、自主性和发展性三个原则。
匹配性原则强调人与事的适合。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的性格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反映着一个人整个的生活历程。因此,性格一旦形成,便具有很大的稳定性。而处于择业困惑期的青少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性格,有助于在接受职业指导时了解和寻找与自己性格匹配的职业。黄炎培在《河车记》里讲道,请求介绍职务的人应该知道几条规则,其中之一是介绍职务以相当的人配适当的事,并不保证人人有事。职业指导一定要遵循人职匹配的原则,对求职者负责任。只有与人的性格相符合的职业才能够激发人的兴趣,而兴趣又是行动的先导,性格与职业相符了,会激起人的创造欲望,反之,会抹杀人的创造性,引起职业倦怠。
自主性原则强调被指导者最终由自己做出职业选择。黄炎培在《河车记》里指出:“指导是建议性质,采纳与否是在个人,采行结果,亦由个人负责”,这充分体现了黄炎培对职业指导自主性的提倡。职业指导不是由指导者决定他人的升学与就业方向,更不是强迫被指导者走向自己所不愿意的目标,而是要培养青年独立的计划、选择和决定自己前途的能力,帮助他们对自己的需要、性格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自主地选择职业或专业。职业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决定了职业指导者处于辅导、指导地位而非代决的地位。至于指导者的建议能否被接受,指导的效果如何,还在于其建议和指导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合理性。另外,自主性原则有助于避免被指导者的依赖心理,能够使被指导者意识到,指导者提供的只是一种职业的参考,真正决定个人未来职业趋向的还是自己。
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人的生理、心理、精神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发展性原则也是职业指导的一个基本原则。“职业指导是多方面的,是长时期的,决不是介绍了一个位置便算了事,或者指导了一条职业的途径便算卸掉责任。它的事业是重要,它的责任是久长”,“职业指导乃长时期继续进行之事业,非短时期之商榷。职业指导之实施时期,自职业陶冶时期,职业准备时期,专业训练时期,就业后补习时期,至确能自立经营,无需辅导时期,绝非短时间两人晤谈之匆促商量所能塞责。”随着社会的进步,旧职业不断消失,新职业不断产生,人的需求不断变化,职业指导者必须对被指导者给以持续的、发展的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方法
黄炎培认为,如果青年人没有养成职业的习惯或者没有从事某种职业的兴趣,或者他所从事的职业与他的天性不一致,那么,职业教育也不能达到圆满的效果。这就需要职业指导来解决这个问题了。黄炎培曾把职业指导的科学方法概括为四点:“一是调查和发表各种职业状况及学校状况,使学生有选业、选校之根据与准备。二是测验或查询个人职业性能,俾择适宜于己、有益于群之职业。三是调查各职业机关所需人才、各学校学科及人数,以谋供求相应。四是用出版、演讲及其他方法,宣传职业指导之重要,及发表调查、研究所得之结果。而其尤要者,在对于男女青年,用种种方法发挥其服务社会之精神,唤起其从事职业之兴味。而指导之结果,兼设职业介绍机关,是学无不用,用无不学;而更调查其所介绍之适宜与否,以供指导时之参考。此职业指导之大概方法也。”从黄炎培的四点方法来看,职业指导的方法可细分为认识自我、感悟职业世界和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三个方面。
每一个青年在谋求职业时,比任何都重要的是,必须首先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包括自己身体特征的变化,自己能力的状况,自己的兴趣、性格特点等。因此,个人除了有意识地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自我体验,考察自己的能力、体力与自己的长处、短处,更重要的还是通过各种测试分析手段进行自我判断。同时,要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并督促自己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黄炎培多次敬告青年,“受教育者对于职业,应有极端的信仰”,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有服务社会的精神。黄炎培认为,职业指导者不仅负有调查当地职业门类、特点、要求,以及职业发展趋势的职责,还要通过谈话、宣传的方式告知求职者正确的职业态度,使被指导者通过参加一定的活动感悟职业世界。但他发现不少学生抱有一些不正确的职业观,比如“欲求职业,须从读书中得来,故吾宁注重读书;既入学校受教育,总须就高等的职业,否则辱没身份;亦常入职业界实习,事忙则太劳,事简则无聊。总觉实习万不及读书之有味,职业界万不及学校之受用。”黄炎培把这些错误的心理概括起来为“非以职业为贱,即以职业为苦……此无形之礁石,伏于青年脑海中,欲职业教育推行无阻,得乎?”这些学生哪里知道,读书的目的除了修身养性,更为重要的,就是从事一种职业,为自己谋生,也为社会服务。黄炎培还说:“人不可无业矣。更当知任何职业,必须积小为大,先轻后重。吾敢断言,今之当大任者,即昔日服微末之务而不以为小者也。吾更敢断言,今之不屑服微末之务者,即他日并微末之务而不得者也。”黄炎培谆谆教导青年“不以事小而不为”的道理,这是他给青年最好的职业上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