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加强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感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中华职业学校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除了正规的教学外,还经常举办讲座,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和“职教社”的负责人来校讲演,介绍国际和国内大的时局和发展趋势。黄炎培批判封建思想,揭露国内的腐朽统治,以此增强学生抵制腐朽思想的能力。他告诫青年,“社会大病在虚伪,在苟且,在猜疑,在倾轧诟骂,在遮遮掩掩”,“务须至诚,切实,公正,光明磊落,彼此原谅”。同时,他引导学生认清帝国主义侵略的本性,以唤起民族自尊心,培养学生的反帝爱国精神。抗战期间,针对当时的思想分歧,黄炎培明确指出抗战救国是目前惟一的任务,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据,生存的命脉”,青年应“掬吾至诚去接受。凡有利于我国家民族者,吾从之。否则任何胁迫,任何劝诱,吾必不从”。他勉励青年“爱国、爱人、自爱”,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引导学生将国家的兴衰荣辱与个人的一切紧密联系起来。
第二,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品质的培养,注重个人修养,形成爱国主义信念。1933年,黄炎培在中华职业学校成立15周年纪念会上号召学生:“人人须勉为一个复兴国家的新国民,人格好,体格好,人人有一种专长,为社会、国家效用。”他指出,大学教育的真正使命在于“培养崇高的人格及深博的学术”,大学教育的创立和分配“必须注重品质,贵精不贵多”。他以“敬业乐群”作为基本原则,培育学生具备“金的人格”,“铁的纪律”,还经常勉励学生“利居群后”,“责在人先”,“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将国家与社会的利益放在首位。黄炎培指出,学生应提高个人修养,发挥主动性,不断强化情感,将接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化为自身的情感,逐步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
第三,倡导学生自动自治,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将爱国热情、报国之志付诸于行动。黄炎培提倡学生自动自治,因为自治才能自立,自立才能立人。他以社会为模型,实行自治管理,主动开展各种活动,要求学生努力去做任何事,努力为公众尽力。他要求大家投身到政治运动中去,把职业教育与国家兴亡盛衰联系起来。他通过采取让学生入学时写誓约书等形式使学生摒弃“贫于能力而富于欲望”的弊端,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培养爱国主义信念。黄炎培主张用训练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反复练习,掌握过硬的技能,增强自己服务社会的能力,而不是将报国之志仅停留于空洞的言语之中。
黄炎培不仅提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还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
第一,从国家、民族的角度筛选人才。黄炎培非常重视教师的选拔,他敬告教育界用人者,应“破感情,排势力,一心为事谋,毋为人谋”,因为“教育者,所以养成未来之人物,恃感化以为作用者也。苟非其人,一教员之影响以及数百青年,一教官之影响足以及一方教育,此其所养、所化,尚复何望”,“而其祸实中于用人者一念之间”,因此他强调选拔教育者时一定要慎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而不以个人私利、个人感情、个人好恶为重。
第二,教育者应该具备爱国主义情感。由于教育对国家、民族乃至个人影响深远,因此教育者必须具备爱国品质。职业教育者应下决心“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脚踏实地用极辟实的工夫去做”,他提倡教育者从世界大势、中国全局着眼,“对外见容于国际,对内适合于国情”,要求职业教育者“一切工作去为国家、民族前途求出路,至少必须闭着眼对世界大势、全国大势,如示诸掌,然后根本明了国族真实危险情形,从内心发出热烈的情绪,来担当救亡图存大任,所有小己乃至小群自私自利观念,自然一笔勾销”。作为一名爱国主义教育者,“眼光要远大”,“心量要宽广”,但“办事却要精密细致”,从细微处着手,如此才能完成报国之大志。
第三,教育者应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育者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身教和训育来完成。黄炎培十分重视教师的为人师表和以身作则,强调教育者要用自己的爱国主义品质、言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真正的表率作用。除了身教外,教育者也要对学生进行训育,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力图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将爱国主义思想转化为实际行为,迁移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并逐渐扩大影响,以期“绵续而成全民族不可磨灭之特性”。
为了激发整个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唤起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团结力和凝聚力,黄炎培不仅重视国内青年的教育,也注重华侨、留学生教育。在他看来,教育之力有利于“保存发展中华国民之特性”,因此他强调在华侨教育中注重国文科、本国历史科、本国普通语;提倡各校附设国语补习科,因为“一国之历史与其文字语言,实为其国民之所由结合,亦即为其国民特性之所养成”。他力图使各地华侨教育发达,以达到使本国教育间接受莫大之影响的目的。他告诫留学生“其所以为学,为将来为社会、国家服务也”,因此要与用者接洽,学而有用,用其所长,为国努力,而不致“因学之不当,用非所长,或竟学成不用而一一废弃之”,浪费国家资财,影响国家、社会发展。
家庭教育思想
黄炎培对儿女的教育也为我们教育子女树立了榜样。
黄炎培非常重视对子女学习的指导。例如他认为中学是一个重要阶段。他要求孩子们在上中学时必须学好三门课程:国文、外国文和算学。他说:“算学训练头脑,使之清澈、正确、精密,影响于思想很大,文字学科,是吸收各种知识的唯一门径,都很值得重视。”
黄炎培教育子女时总是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对其进行诱导,这是他教育子女的一项重要方法。在与孩子们的相处时,他时时用心观察每个孩子的天赋和秉性,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如他发现一个孩子喜欢玩积木,能够制作成各种的建筑图形,便时常带他到高处去看上海的市容全境,培养他对工业的兴趣,引导他去学习和研究建筑业。
黄炎培教育子女时注意以身作则。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于孩子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黄炎培和他的妻子都十分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凡是要求儿女不许做的,自己一定不去做。家里任何人也都不能去做。为了避免使孩子沾染上吸烟的不良习惯,家里招待亲朋好友时从来不用纸烟作为招待用品,同时禁止客人在家里向人敬烟。
生活上严格要求是黄炎培教育子女的又一基本做法。黄炎培对子女非常关心和爱护,但不许孩子们乱用钱。他和妻子也从来不乱给孩子们零用钱,而且要求孩子们花钱一一要记帐。直到孩子上了中学,手中经常也是只有少量的钱,有一块银元就是多的了。但是,对于孩子们帮助贫穷困难的同学,他们不仅不反对,有时还给一些资助。他们还教育孩子们诚实,不说谎话、假话和大话。
黄炎培教育子女时还十分讲究技巧,使子女于小事中体会到大道理。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天晚饭后,黄炎培看到几个孩子正在做游戏,他独自走到楼上的书房里,故意把一个鸡毛掸子扔在地上,然后喊:“孩子们,赶快上楼来,爸爸有事找你们!”大女儿跑上楼,她一进门就看到了地上的鸡毛掸子,怕踩坏了,便绕了一个弯跑到爸爸身边。小儿子看到地上的鸡毛掸子便一大步跨过去,得了个第二名。小女儿赶到书房门口,看见鸡毛掸子,一脚踢开了。黄夫人以为有什么要紧事,也跟着孩子们走上楼来。她看见地上的鸡毛掸子,便弯下腰把鸡毛掸子捡起来,轻轻拍打后放回原处。黄炎培严肃地问:“刚才鸡毛掸子在哪里?”“在地上!”孩子们回答。“是谁把它捡起来的呢?”“是妈妈。”“为什么你们就不知道把它捡起来呢?”父亲接着问,孩子们沉默了。黄炎培语重心长地说:“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却反映出你们的妈妈长期操持家务,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可你们却什么事情都依赖大人。记得我小时候不好好读书,你们的祖母临终前痛心地对我说:‘有谁像你这样闲荡过日子呢?你看,爷爷、奶奶是怎样劳作的,你的父亲又是怎样辛苦,农民们一个个都忙不过来,只有你,既不认真读书,又不好好做事,怎么对得起人呢?’这番话我至今难忘。我希望你们也要记住祖母的遗训,从现在起学做家务,学会照顾自己,长大了才能为国为民做实事。”
为了教育子女,黄炎培给孩子们写了一则座右铭:“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开头四句是告诫孩子做人一定要追求真理,自觉抵制纷杂邪说的诱惑。凡事要探求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从客观实际出发。讲话应诚实守信,说到做到;行动应踏踏实实,不轻浮。中间四句是对孩子日常的要求。清闲的时候容易养成懒惰的恶习,要警策自己,抓住时间,勤奋用功,切莫荒疏了学习;繁忙的时候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致使做事时缺乏理性,所以一定要冷静沉着,切忌慌忙。言行一致别人就会相信,没有私欲就会变得刚正,理直气壮。最后四句意味深长。他要求孩子对待同志和蔼可亲,像春风一样温暖;对代坏人、坏事像秋霜一样凌厉。在原则是非上,应该态度分明,不可模棱两可。结句要求孩子外表随和,内里严正,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不可锋芒毕露,盛气凌人。这十二句话深刻地阐述了做人应有的修养。
在黄炎培的教育下,他的儿女们得到了健康成长。他们与父亲之间的关系深厚至极。方刚与父亲经常在一起研究学问,是父子,又是同志。三儿子英语好,经常教父亲学习英语。儿女们喜欢听他讲经书,他也十分高兴,总是满足他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