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将风采
于右任早年虽曾任靖国军总司令讨袁,但综合其气质而言,仍是一义士文人。他的旧体诗词苍凉慷慨,声誉极高,他的书法更是驰誉海内外。早在二十年代,论书法者便有“北于南郑”之称,“北于”即于右任,因他是陕西泾阳人,“南郑”则是郑孝胥,他是福建闽县人。至于他的草书,则更是冠绝当代,无人可及,有“当代草圣”之称。
1945年8月28日,重庆谈判,8月30日周恩来由山洞林园赴城内拜访于右任,正好于右任因公外出,未能见面。当天晚上,张治中在桂园举行宴会,并邀请了于右任、孙科等人前来参加,周恩来得以与于右任见面。他俩自1924年在上海国民党执行部共事以后,多年未见,所以这次相逢,大家都感到十分欣慰。9月6日中午,于右任设午宴招待毛泽东、周恩来和王若飞,并邀请张治中、张群、邵力子等人出席作陪。由于毛泽东和于右任二人都喜欢诗文,在宴席上,两人就漫谈起诗文来了。
不知怎么回事,于右任竟知道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并极力称赞,对该词的结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尤为推崇,认为是激励后进之佳句。毛泽东因读过于右任参观成吉思汗陵墓时所赋《越调·天净沙》一词,并熟诵其中的句子,于是笑着答道:“若何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启发人意之深也。”说罢,于右任与毛泽东皆拊掌大笑,举座皆欢。
1949年初,国共再度和谈,周恩来对于右任的女婿屈武说:“和谈一破裂,解放军就过江占领南京,你设法找到于老,叫他留在南京。届时派专机接他北上参加新政协,共商国事。”
“好。”屈武一口应诺。
然而,屈武刚要把周恩来的话转告于右任,他已被何应钦派人接到上海去了。
于右任到了上海后,一次夜深人静时,其夫人沈氏问于右任:“上海要解放,怎么办?”
于右任安慰道:“不要怕,上海解放了,共产党、毛主席会保护我们的。”
但此话说过不久,蒋介石便派人把他接往香港,随后转往台湾,谁料想竟是与故土最后的诀别。
于右任的墨缘
于右任,一位公正的人,有民族气节的人;于右任,一个著名诗人、杰出的书法家,中华魂钟毓在一身;于右任,一位很有影响的老报人,载满“元老记者”的盛誉。
1938年7月7日,永春人士李汉青、郭礼宗、曾天民等创刊《永春日报》,并首家发行海外版,抗战期间发行南洋各埠,在星马侨界反响非凡,成了中国首家创办海外版的报刊。当时,于右任欣然为该报题写报头。于右任先生还于1959年为新加坡永春会馆题赠楹联:“永峙星洲面临碧海,春回南国人羡桃源。”该联以“永”与“春”两字冠头,上联里的“星洲”和下联里的“桃源”,分别是新加坡和永春县的别名。该联文采斐然,气概不凡,一手“于体”更是笔走龙蛇,苍劲秀丽。
印尼归侨、中国侨联第一、二届副主席,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尤扬祖先生等名人贤达均有于右任的墨宝。较知名的有1941年为永春富商沈逢源在蓬壶仙岭村的新居“德兴堂”题写的对联:“爱鹤莫移松;栖鸾多种树。”联镌于大厅右边屏,潇洒脱俗,风格独特,大有行云流水之势。
永春籍著名教育家、书法家、诗人梁披云是于右任的学生。他的父亲梁绳基是清末秀才。1991年,在故乡永春县五里街其父辈经商的“金泉兴行”店址后,新落成一楼堂,悬匾额“思基楼”,并盖篆章“右任”,为于右任1943年在重庆时手迹。披云祖父字“第思”,父亲字“绳基”,“思基”各取一字,寓思本、爱本、固本之深意。
梁披云,于右任的得意门生,一生以教育立国为己任,192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中文系。1929年,年仅22岁的梁披云在泉州创办黎明高级中学,曾请得于右任屈任该校董事并为之题写校名。1934年,十九路军“闽变”失败,黎明高级中学被封闭,时兼任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的于右任邀梁披云到该校执教农业经济学,因梁披云决意出洋而未果。1940年梁披云曾到陕西三原拜候于师母。1949年8月,梁披云流寓香港期间,多次与秦望山、蒋抱一去看望年届70岁、去路彷徨的恩师于右任。梁力劝于一起先到南洋走走,于也答应了。可是事隔几天,于突然对梁说,他要乘朱家骅、洪兰友的专机飞重庆直谏蒋介石,尽最后一点心营救杨虎城。讨袁鏖战的时间,杨虎城率所部参加陕西省以于右任为首建立的靖国军。1922年,杨虎城部队护送于右任脱离险境,有过和衷共济的经历。但于右任飞抵重庆时,杨虎城将军已含恨于九泉。于右任被蒋强行送往台湾,悲离大陆故土。在漫漫岁月中,心系大陆,归心似箭,没齿不忘。诚如其《望大陆》姐妹篇《盼归》诗:“福州鸡鸣,基隆可听,伊人隔岸如何不应?沧海月明风雨过,于欲歌之我当和。遮莫千里与万里,一叶渔舟冲烟波。”
1972年,梁披云于新加坡见到周颖南珍藏的于右任草书自写诗卷,继潘受题咏而赋诗云:“楚骚今草两神奇,游夏安能赞一词。公论河阳题句在,中年晚岁最堪师。香江曾许议南游,却下澎台作楚囚。坟树料应西北靡,芝田蕙圃遍秦州。”1987年秋,梁老携女儿至于右任故乡——陕西三原,凭吊先师的遗迹。他希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俾于氏暂厝异乡的灵柩归葬故土,让于先生在天之灵看到“芝田蕙圃遍秦州”。
江苏吴县的木渎小镇上,一家饭店至今尚存于右任的题诗。这家名为“叙顺楼菜馆”的饭店是石氏开办,俗称石家饭店,是江南有名的“老字号”。1927年秋天,于右任与友人到苏州游玩,途中在石家饭店用餐,石家饭店的美味菜肴打动了于右任,令他十分高兴。酒足饭饱之后,于右任欣然命笔,写下了“老桂花开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湾,归舟木渎犹堪记,多谢石家鳃肺汤。”虽然是打油诗,并无多少文采而言,却被登载在当时上海的《新闻报》的头版位置,于是成了名副其实的广告诗。顷刻之间,石家饭店名扬宁沪乃至全国,慕名前往品尝蛔肺汤等菜肴的人络绎不绝,石家饭店的生意一下子红火得令人惊羡。
由于有了于右任的“名人效应”,其他一些民国大员如李宗仁、李济深,张治中等也到石家饭店饮宴、题字。后来,于右任再次来到石家饭店,见到他们生意兴隆十分高兴,又为他们题写了“名满江南”四个字。店家自然会利用这难得的扩大宣传的机会,将“名满江南”裱了起来,悬在店堂中央,不用说这又是极好的广告。
作为一家历史较为悠久的老店,石家饭店并未因为有了于右任的题诗、题字而沾沾自喜,他们恪守传统,在菜肴茶点的制作上更为认真,精益求精,力求做到货真价实,以示对于右任的感激之情。
书画与长寿
于右任的爱国情怀和拳拳赤子之心,曾经感动了一代中国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临终时写下悲怆诗篇的老人又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享受生活的“长寿楷模”。于右任后半生早已淡泊仕途,以全副精力来习艺怡情,他的这种颐养方式和中国知识分子晚年的养生方式颇为类似,然而他的艺术造诣远高于一般老人,尤其是他在饮食上的“求精求博”,更是卓尔不群。
作为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清末以来杰出的书画家,于右任的诗、词、曲均有很高的造诣,但尤其为世人所推崇的、成就最高的还是他的书法艺术。从1929年开始,他即从事历代草书之研究,全面系统整理历代草书,从浩繁的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中,遴选出符合标准的字,集成《标准草书》千字文。书中中归纳古今草书三变化,积历代草书之大成,使我国的草书规范化、标准化,对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做了有益的贡献。《标准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是初学草书者最喜欢的入门课本,是学草书的最佳途径。
于右任的高寿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得益于他的书法艺术。
“书家每得以无疾而终”。书画家运笔时呼吸与笔画的运行自然地协调配合,形成了精神、动作、呼吸三者的和谐统一,对神经系统、心肺等内脏器官均能起到调节作用。有人统计过明清时代的著名书画家、高僧、帝王的平均寿命,发现书画家的寿命最高,其次是高僧,帝王的寿命最短。
于右任是著名的书法家,在绘画上的造诣也很深厚。擅长书画与他的高寿有直接的关系。事实上,利用书画养生保健,在中国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
晋代著名的道士葛洪,经常在杭州葛岭伫立阳台借湖光山色及初升朝阳等自然图画诱导入静,以求进入怡情养性的境界。宋代陈直写有一本书《寿亲养老新书》,里面有个故事:秦少游生了病,总好不了,朋友高仲带来王维的一幅名画《辋川图》,说看它就能治好病。秦少游看到名画非常高兴,让儿子在一旁举着画,看了数日,多日的疾病不治而愈。无独有偶,明代何乔远对书法养生也有精辟的见解:“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气,散心中郁,故书家每得以无疾而寿。”指出,书法能够解郁。
如此便不难理解书画家的长寿了。因为书画本身就具有美感,书画家创作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我解郁的精神调节活动,对不良情绪是一种高度的解脱。书画能娱人,当观者发出赞叹时,书画家又能得到荣誉和自我价值的满足感。
在创作过程中,书画家往往把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构思上,运笔时呼吸与笔画的运行自然地协调配合,形成了精神、动作、呼吸三者的和谐统一,对神经系统、心肺等内脏器官均能起到调节作用。汉代大书法家蔡邕在《笔论》中论述道:“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嘴,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清代书法家包世臣说:“学书如学拳,学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对骨,出手起脚,必及筋之所能致至,使之内气通而外劲出。”所以,书画有入静的气功导引原理,有人干脆就把习书作画看做练气功。
于右任的书法养生又有其独特之处。于右任的书法,在北魏楷书中融入了行书和隶书的笔意,可谓熔碑帖于一炉,形成他独特的书作。于右任的书法雄豪婉丽,冲淡清奇,到晚年,他的草书更进入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将草书熔章草、今草、狂草于一炉,雄浑奇伟、潇洒脱俗、简洁质朴,给人以仪态万千之感。于右任在书法上堪称一代宗师,有“旷代草圣”的美称。
草书,被养生专家划分到“灵动书画”一类,这一类书画更能振奋精神,激动人心,更具阳刚之美。灵动书画包括行书、草书、人物画、飞禽走兽画、风云龙虎画,以及战争题材的绘画,解郁作用更好。
于右任的草书参以魏碑笔意,之所以喜欢魏碑,是因为魏碑有“尚武”精神,有粗犷豪放之气。一方面,魏碑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意识,另一方面,从客观上更好地宣泄了情绪。
髯翁访亲
1941年深秋,一辆大卡车颠簸在西兰公路上。车上坐着一位身着旧衫、布鞋,长髯高额、精神矍铄的老人,他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辽阔的原野和城垣,思绪万千,心潮滚滚,兴奋、忧伤一起涌上心来,犹如天空那飘忽的秋云,“天荒地变孤儿老,雪涕归来省外家”,他默默低吟着。车停在静宁城郊,喧天的锣鼓声打断了他的思绪……这位老人就是书坛巨匠,革命元老于右任。
众星捧月下,于右任下榻省立静宁中学。次日,召集乡老座谈,寻根舅家。于右任的母亲是静宁赵氏,但却不知是哪一家哪一户?他不满两岁母亲就因病去世了,其母托付伯母房氏抚养于右任成人。陕乱平后,外祖由甘肃静宁县逃荒而来,行至彬州、长武县之间,力竭食尽,恐怕连累众人饿死,不得已弃之山谷中。行数十里,一骆驼商人见而怜之,载以行,赶上外祖,赠资而还其女。百年离乱,去留无着,静宁村落数百,姓赵的村落不少,赵氏家谱一时难找,此刻怎能问知哪家哪户?
面对相邻故土,于右任扫视了笔墨宣纸,左手捋住美髯,右手握住笔管,心情异常地抒写他的至情挚爱。这时,山村父老,乡间书生匆匆赶来,想一睹于右任的泼墨风采。不顾侍从劝阻,于右任一连伏案两日,先乡老后官吏,自老至少,人人可得。
于右任先生视察静宁期间,看见街头有不少流浪的小孩,心情极不平静,随即濡墨挥毫,题写了“渭阳小学”四个大字,他以《诗经》里的典故,取“渭阳”二字寄思亲念母之意。渲泻情感,并嘱咐地方官员要加强教育投资,要关心贫苦人家的孩童入学。先生寻亲未果,但给静宁留下了数百幅书法墨宝,这些真迹倾注了先生对舅氏故里的拳拳深情。于右任先生的书法墨迹和他不凡的人格品德对甘肃乃至西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数年之后,他带着对大陆、对故乡的眷恋深情离开了人间。于右任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也是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挚友。
于右任不但在诗文、书法艺术上有显著的贡献,而且奠基监察、发展铁路、兴办水利、助学育人方面也卓有成就。可以说,于右任把自己的一生都无私奉献给了国家、人民及家乡父老,其丰功光耀史册,如江河行地,与日月同辉。弘扬于右任的爱国精神,民主思想,平民意识,研究他令人震惊的光彩熠熠的大量文化艺术珍宝,既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和家乡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种庄严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