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34辑
15555700000017

第17章 发挥大学推广功能

孟宪承认为,虽然大学对于社会的主要贡献在于它的研究和教学,但大学也曾适应平民主义的要求,推广其知识于它的“宫墙”之外。而他自己也把“推广”作为大学的任务之一,并认为“推广”可以促使大学“憬悟到自己对民众应尽的责任”。他在借鉴国外的经验并考察国内的实际后,提出了大学的六项推广服务:一是系统团体教学,有国外部、合作推广部、夜学校、体育部、聋哑部等;二是系统个别教学,有函授部、家庭自修部等;三是咨询指导,有咨询部、出版部、图书供给事业等;四是职业介绍;五是农业及家事改良;六是中小学校指导。在其担任华东师大校长期间,他也试图让“大学到民间去”。

举办函授教育

1956年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后,学校接受中央教育部关于举办函授教育的指示,经孟宪承等研究决定,在校部成立函授部,在上海、南京、无锡、南通、嘉兴、杭州、金华设立7个函授教学辅导站,以期多、快、好、省地培养中等学校师资,提高在职教师的业务水平。此举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学校教育的受益者不再局限于全日制本科生,同时函授教育在采取校部集中讲授的同时,还实施了分散自学、下站辅导、小组活动等多种方式,可以说,无论是从教育对象的变化来看,还是从教育场所的变化来看,学校都在尽力跨越“宫墙”去推广知识。而华东师大在上海高校中是率先举办函授教育的,这也显示出校领导班子对其发展前景的洞察力。

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指导

主要表现有三:一是指导课堂教学。如学校在1955年组织部分教师观摩顾巧英的动物课和植物课,并经过实地考察总结出了先进的教学经验,对上海市中学的生物课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二是指导各类学校办学。如1958年8月,学校校务委员会讨论决定,抽调数学、物理、化学等系四年级的学生,协助上海市普陀区和嘉定县办学。仅在普陀区就与107个工厂挂钩联系,协助筹办了28个“大专”、42个“中专”、10个“专业学校”。此外,教育系的教师为普陀区小学教师开办红专学校,还在曹杨乡举行现场会议,推广小学办学经验。三是指导中小学教材革新。比如,1959年,学校响应上海市市委改革教材的号召,为编写五五制革新教材,联合其他学校教师在短时间内编出十年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等。

开展为农服务研究

学校一直非常注重科研为农业生产服务,成立了农业科研小组,不断加大为农服务的力度。理科各系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参加工厂和农村技术革命,帮助农民办化肥厂、沼气发电厂以及和农民合作搞土洋结合的试验田等等。文科如中文、政教、教育等系也经常以下乡教育实习、社会调查、支农等形式开展为农服务。仅在1960年,学校就为农服务方面就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生物系师生在马陆公社进行以粮棉为中心的大田丰产试验,取得良好效果。(2)数学系师生在七一公社和华漕农场大搞线性规划,普遍提高了劳动效率。(3)地理系师生与有关单位协作,进行农业气象研究,同时在南汇、松江等县进行土壤化学分析和以平整土地为中心的经济规划调查,写出9篇论文,送有关单位审定试点。(4)生物系师生进行叶蛋白和新型化肥“胡敏酸盐”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5)生物系师生受嘉定县委托,举办农业技术训练班,为农村培训技术干部。

开展规划预测研究

1958年,受直属国务院领导的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委托,学校地理系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共330人,赴长江三角洲进行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综合调查。此次野外调查历时一个月,较好地完成了长江三角洲5万平方公里的普查任务,为生产单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必要的参考资料,其研究成果在同年于北京召开的全国地理学大会上获得了一致好评。

研发应用性成果

学校研发了大量的应用性成果,如:红外分光光度计、自旋回波核磁共振波谱仪、宽谱线核磁共振波谱仪、核四级共振波谱仪等。在1965年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生产展览会上,学校参展的项目有:提高黄鼠皮质量的研究、宝成铁路滑坡地貌研究、记录式红外分光光度计、毫米波导原件制造工艺等9项。虽然当时的应用研究成果反馈到生产实践中检验的不多,但其为生产实践服务的趋向十分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此后学校科研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基础。

孟宪承在主持华东师大工作期间十分注重发挥大学的推广功能。在他的带领下,学校不仅开上海市函授教育之先河,逐步加强了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指导,让更多的学校和在职教师受益,而且大力开展为农服务研究和规划预测研究,积极开发先进技术,研制各种与生产相关的仪器设备,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一切都体现出了学校所负有的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同时也彰显了孟宪承等老一辈教育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