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办学是梅贻琦始终奉行的办学原则,这与他生活俭朴和廉洁奉公的高尚人格不无关系。
梅贻琦生活俭朴的作风是非常著名的。他早年生活清苦,家庭负担重,每月收支精打细算,即使买一个小物件也要在帐本上记得清清楚楚。抗战时期,梅贻琦家庭生活拮据,儿子的眼镜丢了,却没钱再为他配付新的。身为著名学府的校长,有时不免参加一些官场聚会,但他经常对一些现象流露出不满之情,并将其记录在日记中。如1941年10月13日,他写道:“晚×××请客,在其办公处,菜味有烤乳猪、海参、鱼翅。饮食之余,不觉内愧。”1943年1月27日又写道:“晚赵××夫妇饭约……酒肴均极丰盛,或太费矣!”1948年,梅贻琦离开大陆后客居美国纽约。那时,他手里掌握着全部清华在美的庚款基金,但他住的公寓却“小得连一间单独的卧室都没有”,他自己每月仅支薪300元,家庭生活相当清贫。俭朴的生活作风直接影响了梅贻琦勤俭办学工作作风的形成。
建国之前,清华大学的经费可以说是比较充足的,“清华的经济,在国内总算是特别的好,特别的幸运。……我们对于经济问题,有两个方针,就是基金的增加和保持。我们总希望清华的基金能够日渐增多,并且十分安全,不至动摇清华的前途。然而我们对于目前的必需,也不能因为求基金的增加而忽视,应当用的我们也还得要用。不过用的时候总要力图撙节与经济罢了”。“力图撙节与经济”成为梅贻琦使用清华基金终生奉行的原则,他多次表示:“当此困难严重时期,各事更应力求节省,期以最廉之代价,求得最高之效率而已”。“惟有以最经济之标准,应最迫切之需要,庶费不浪用,而事无不举可已”。在学校经费较宽松时仍能做到如此节俭,实属难能可贵。这体现了梅贻琦崇高的人格。
无论何时何地,梅贻琦都将“廉”字置于学校管理的重要地位,勤俭办学未尝一刻忘怀。
第一是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刚刚担任校长时,他一住进清华校长住宅就主动放弃了过去校长所享有的所有“特权”。他认为:“虽然款项有限,但这是个观念和制度的问题。”1928年,他奉派去作留美学生监督,是因为那里的经济发生了混乱。他一到任,就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整顿,从自身做起,力行节俭。冬天全楼的温暖全靠地下室的一只大火炉供应,司机和烧炉工合为一人,他经常下地窖去从炉子里掏出有用的煤渣。抗战期间,他同其他教授一样住在租用的民房里,阶沿上摆几把椅子就算客厅。他常用孔子“饱受波折,东奔西跑,栖栖惶惶,被困于蔡,绝粮于陈,但对教育事业始终如一”的事迹自勉和鼓励他人,坚守自己的岗位。
第二是精减机构,减少开支。梅贻琦担任校长期间,总是尽量减少办事机构的设置,必要的办事人员的数量也减到最低限度。他常说:“因事设人效率高,因人设事扯皮多。”因此,他从不虚设岗位,也不增设一个可有可无的岗位。当时教育部曾为国立大学制定了一套统一的人事编制,梅贻琦发现其机构重叠,冗员现象严重,未遵照执行。在他任内,校长、教务长、训导长、秘书长、院长、图书馆长、体育部主任等各级行政领导干部都没有设立副职,各学系都没有专职的办事人员,一般教授都担任两至三门课程。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减少学校的经费开支,而且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对当前高校改革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第三是调节经费,用于关键。在经费使用方面,梅贻琦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廉洁的作风,所以也为世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一般而言,清华经费是相对充裕的,但随着事业的发展,经费也颇感捉襟见肘,日益紧张。“数年以来,事业扩充,突飞猛进,范围年有增加。如工学院之成立,如农业研究所之增设,为需款之尤多者,而经费之总数,依然如故;以是一切开支,至感拮据。虽然国内经济状况萧条已极,吾人处此,一方面对于事业固不能不力图发展,以应国家社会之需要,一方面于经费之支出,则惟有权力调节,节彼就此,以求得更高之效率而已。”所谓高效率就是要把钱“撙节花在图书、仪器、请教授上,房子要坚固持久,不要好看舒服”。在这方面,梅贻琦是一位优秀的实践者。寓美期间,他掌握着清华在美的全部基金,有人劝他把这些钱用在台湾,梅贻琦表示“不愿意把清华的钱去盖大房子,去作表面上的工作”。经过慎重考虑之后,他用这笔钱创建了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使原子炉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为推动中华民族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由于梅贻琦始终坚持勤俭办学的原则,并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所以清华大学形成了俭朴好学的优良学风。梅贻琦对此做了充分肯定。“清华向来有一种俭朴好学的风气,这种良好的校风,我希望今后仍然保持着。清华从前在外间有一个贵族学校的名声,但是这是外界不明真相的结果,实际的清华,是非常俭朴的。从前清华的学生,只有少数的学生是富家子弟,而大多数的学生,却是非常俭朴的。平日在校,多是布衣布服,棉布鞋,毫无纨袴习气。我希望清华今后仍然保持这种良好的校风。”校长起模范作用,教师群起响应,学生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使到了今天,俭朴好学的校风也是值得提倡的,它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