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44辑
15556300000016

第16章 始建清华

庚款留学,游美学务处经过一系列紧张的运转,终于将第一批游美学生遣送出国了。作为主要负责人,范源濂却没有因此而感到轻松,他心里深深地明白,“万事开头难”,现在,这个“头”已经开了,可这同时也意味着,以后,各种日常事务便会源源不断地降临,必须设立专门的办事机构和完善规章制度。

临时在史家胡同租赁的民房,已显得过于狭促,难以满足众多考生的需要。许多学生不时地来游美学务处打听消息。每天,游美学务处都是人来人往,范源濂深深地感到,再也不能拖下去了,必须尽快找一处合适的办公场所。

第一批游美学生,因为学务处没有觅得适当地点设立“肄业馆”,故于录取后被直接送往美国。结果,当他们到达美国后,美国各大学均已开学半年,护送他们前往美国的会办唐国安来电说,学生不得不滞留于会馆,牢骚很盛。

范源濂苦苦思索,东单、西单、菜市口……最后选定“小五爷园”,位于西直门外的清华园。清华园原系道光帝赐给其第五子惇亲王的园林。清华园俗称为小五爷园,是为了有别于老五爷园。老五爷园即圆明园南面的鹤鸣园,为道光帝的弟弟惠亲王绵恺所有,与清华园相距不远。惇亲王死后,清华园为其长子载濂所有。庚子年,中国发生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载濂与义和团甚有来往,支持他们在清华园中设坛。不久,义和团运动被八国联军与慈禧等人所镇压。事后,清政府对义和团进行了清洗,载濂也不能幸免,削职为民。清华园也被内务府收回,至今没有他用,偌大一座园子,显得空空荡荡,所以范源濂就想到了它。

范源濂之所以选择清华园,还出于另一层考虑。他心里有一个规划,想在“肄业馆”的基础上,再不断发展扩充,创设正规的留美预备学校。这主要是有鉴于当时各省新制学堂设立不久,完全依靠从这些学校的学生中考选合格的直接留美生,难以满足需要。范源濂知道游美学务处在史家胡同招生时,当真是热闹非凡,前来报考的考生有六百三十名之多。范源濂和唐国安等人非常高兴,但两场考试下来,合格的考生却只有四十七名,还不到计划招生一百名的一半。另一方面,外务部与学部在招生问题上意见分歧,外务部主张招收十六岁以下的幼年生,从小送美培养,否则的话,对外国语言“绝无专精之望”;学部则针逢相对地提出,招收三十岁以上的中年人,不然的话,“国学既乏根底,出洋实为耗费”。双方争执不下,有一次竟闹出了这样的笑话:在两部评阅考卷的时候,外务部英文取第一名之人,在学部竟一分未得;而学部取第一名之人,则在外务部一分未得。谁去谁留,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范源濂虽然是属于学部的官员,但他并无朋党之偏见,只是想调和这些不必要的矛盾,选派有真才实学而又积极上进的学生,不要白白地耗费钱财。他出于对以上矛盾的考虑,想由游美学务处专设留美预备学校,先在国内有计划地从长训练,以便培养合格的毕业生送美留学。清华园地处城郊,清静幽雅,有房舍数十间,稍加修葺,即能开设学堂,而且它四周有很多荒地,以后学校发展扩大,征用土地就会非常方便。令人更为满意的是,它远离北京城的繁华,能使学生安心读书,不去沾染恶习。后来,清华学校的学生即使身为达官子弟,也不敢在校园内公然穿华丽的衣服。黑布和蓝布衣服,就是清华学生的校服。当时选择清华园为校址,实为高瞻远瞩之举。

于是范源濂当夜动笔,以外务部的名义写好了奏稿。过了几天,奏稿由外务部呈交给宣统帝溥仪,当时的宣统帝才几岁,一切政务都由属下大臣办理,中堂那桐看了奏稿,颇表赞同。不久,就将奏章批示下来了:“宣统元年8月15日具奏,奉朱批:著照所请。该衙门知道。钦此。”后来,清华学堂正式建成时,也就是公元1911年,那桐亲笔题写了“清华学堂”,这四个大字肥厚有力,至今还丰采熠熠。由于游美学务处由学部和外务部共同管理,所以那桐派学部的员外郎范源濂和外务部郎中长福,偕同中营总兵王文焕前往内务府接收清华园。

当下,范源濂偕同长福、王文焕二人,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坐车出了西直门。只见一段城墙,破旧不堪地横在前头。总兵王文焕忍不住问了一句:“范员外,这城墙是哪个朝代所修建?”

范源濂略作沉吟:“此乃元大都遗址。元世祖忽必烈定都于此,国力强盛,疆域极其广大,我们北京城——也就是当时的大都,其时为帝国的中心,极其繁华。域外有马可·波罗氏,历尽艰险,费十数年之时间,来到大都朝觐世祖,世祖给他封了一个大官。他在我国遍历江南江北,极口称赞我国之庶华。唉,到现在,物是人非呀!”范源濂早年曾带弟范旭东留学日本,深感祖国之落后,回国后积极参加了当时的“洋务运动”,这次运动虽然没有多大成果,但确是中国上层官僚第一次有意识地借鉴西洋之先进科技,认识到科技之重要性,不再一律贬之为“奇巧淫技”,从这一点来看,“洋务运动”确有其进步之处。范源濂为官多年,眼看着朝廷一天天地腐败下去,国力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想起七百年前,西洋人不远万里来我国“留洋”,而现在,一切都倒过来了,他不由得黯然了。元大都的城墙已被风雨剥蚀成这种模样,几遭兵乱的清华园又不知怎么样了?

范源濂几人来到清华二校门,只见两棵参天古柏分立大宫门两旁,显得极其幽静。大宫门大殿曰永恩寺,当时还有僧人主持,而附近乡民,也常来磕头烧香。大殿里传出了敲打木鱼的声音,随着香纸的青烟四处缭绕。范源濂不由得微微地皱了皱眉头,心想:“以后学校若想发展,这永恩寺颇成障碍。”

范源濂等人穿过大宫门,来到了清华园里面,只见草木扶疏,溪水清澈,场地宽阔,心里不禁喝了声采。走了一会儿,来到二宫门,门上悬有咸丰(清文宗)御书“清华园”匾额,这三个大字依旧遒劲有力,可里面工字厅的房屋,因多年无人居住,已显得颇为萧索。来到工字厅西端,只见眼前一垂花门,额曰“怡春院”,穿过“怡春院”,隔着一条小巷,就是古月堂。这三处的房屋,虽然陈旧,稍加修葺,倒还勉强可以居住。此外如马圈、车房、黄花院、佛楼皆已坍毁,只得完全拆除。绕过工字厅后门,范源濂等人来到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胜景——水木清华,人们常把它同颐和园内的谐趣园相比,称之为“园中之园”。整个清华园显得异常的清静,这水木清华显得更为幽美了,它前方水塘里的水,在树荫的遮蔽下,显得极其清冷。范源濂等人宦海沉浮几十载,此时来到水木清华,也“偷得浮生半日闲”,驻足游赏起来。这水木清华的正廊,本为工字厅的后厦,正额“水木清华”四字,据传为康熙帝御笔,庄美挺秀。

大家坐于阶石之上,颇感清凉。王文焕见正额上“水木清华”四字,忍不住问:“范老师,这里名为‘水木清华’,园子又叫‘清华园’,我记得,还有好几家王爷的园林,也都以‘清华’取名,这是何缘故?”

范源濂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徐徐说道:“自明朝到本朝,皇家园林多有以‘清华’二字命名者,盖多来源于《圣教序》中‘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一联。而这‘水木清华’四字,则出自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说到这儿,范源濂指着正中朱柱上悬挂的楹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说道:“这可是礼部侍郎殷兆镛老先生的名联,殷老先生是道光年间的进士,历咸丰、同治、光绪三代,都恪尽职守。”

范源濂殚尽思虑,期盼肄业馆早日落成,原希望于1910年秋季可以使用开学,不料因期间变故,延误完工时间,甚至由美国新聘男女教员十八人于1911年2月抵达北平时,仍因馆舍工程未竣,无法开学。各位教员苦苦等候将近两个月,工程交代日期尚远,范源濂等人被迫于4月29日开学,此后清华校庆便定于此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