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需-写生-自改”是叶圣陶着重论述的写作创新教学的一种模式(即规律)。其本质就是要在认真阅读范文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如实地创造性地写出事物的本来面貌,而且要通过自己来修改,使表达的更加准确与生动,并通过这一过程,有效地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应需就是要把作文的“练习与应需相统一”。叶圣陶强调,作文教学“不宜专以课内作文为练。课外应需而作也,固用也,而亦练也。”即便是“课内作文最好令作所需之文,易言之,即令叙非叙不可之物,令发非吐不可之论。”叶圣陶认为,这种“练习与应需相统一”就是从实战需要出发,就是以用为主,就最能够如实地表现与反映实际生活,也最能让学生对自己所面对的生活,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这样,就能写出有特色有个性的文章来。从而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获得同步增长,叶圣陶认为,要用“应需作文”来代替“应试作文”,师生的观念要有所转变:不能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真正把思想从“应试教育”转变到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还要重视“非文学的文章”(即普通文)的训练。
写生就是要学生写生活,写活生生的事物。少临摹,不模仿,尤其不能抄袭。写作教学,他主张“以写生为主,临摹为辅”,“采取写生的办法更有好处”。实际生活对学生来说最为真切,写起来得心应手,内容具体生动,表达情感丰妙。而临摹之物总是“隔着一层”,不可能有自己的直接而独特的感受。在写作实践上,“容易引导到陈意滥阔的路子,阻碍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意铸语。”1980年,叶圣陶给南京市《作文选读》这样的题词:“作文课是练用自己的活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模仿不是好办法,抄袭是自己骗自己。我恳切希望小朋友们记住这两点。”这也就是叶圣陶教他子女写作所要求的。叶至善说:“父亲要我用自己的活,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他不教我仿作,不许我照搬别人的话,更不用说抄袭了。即使所见所感所思与别人相同,也要老老实实地用自己的话来表达。”
叶圣陶要求教师,首先要设法引导学生,既要多多容受,又不能因袭程式。“要防止他们视所容受的为方式而弃自己的于不顾。”对于学生作文,叶圣陶认为,可以借鉴而不可模仿。借鉴,就是主动学习,就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所创新;而仿作,是机械模仿,不管什么内容都弄成一个形式。学生的作文,“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总须是他们自己的”,就是要学生用独创的语言,写出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猜度即病不真,依傍即病无我”。当然,对学生作文的创新也不能标准过高,期望过切,要掌握创新的渐进性和层次性。学生的“见真、闻切、感深、思透,当然有程度之别,真有更真,切有深有更深,透有更透”,在写作中只要学生能把当时的“真、切、深、透”的东西,毫不走样地表达出来,就是有了创造性。其次,他要求作文教学要切合学生实际,要体现“写生”和创新的要求。他提倡学生坚持写日记,果能如此,也就无需再写作文。当然,从利于计划指导出发,命题作文也是可以的,但应该遵循以下原则:要站定立足点,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要搭准学生脉搏,钻到学生心里去出题目;要摸清学生家底,应揣知学生之所蕴蓄;教师决不越位,排除自己成见偏好;要留有余地,不把题目出僵了。第三,要求教师走出作文审题的误区:其一,不宜“于学生作文之际示以意义”。其二,“不宜使初学的人效法现成的文章,就是公认为了不起的文章也不宜效法”,并且他多次指山“提起笔来的时候,最好把读过的文章完全忘掉”。其三,唯技巧论,不切实际,对认真练习写作是有妨碍的。其四,“材料之来源为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此类皆有自得,不宜求之于辞典”。叶圣陶这切中时弊的“四不宜”,非常重要,不走出这样的指导误区,不去掉学生手中“优秀作文选”这一拐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能的。
自改就是把作文修改的权力还给学生,“教师只指出习作的主要缺点让学生自己修改”。因为,写作训练归根到底是思维训练。学生自己的作文别人并不一定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只有学生自己来修改,去掉多余的话,对于必须说的要改得更加完整、确切、周密,让人读来更容易明白,更乐意接受。这样,看起来是修改文字,选择词语,推敲句式,实际上是修改原来的意思,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得更加贴切,这就是思维训练。在语文训练方面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只有在这样的具体的修改实践中才能培养起来。当然,学生自改,离不开两条,一是认真阅读为基础,二是教师指导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