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16辑
15557800000005

第5章 对幼儿教育的贡献(2)

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陈鹤琴主张“把幼稚园的课程打成一片,成为有系统的组织。但是这种有系统的东西,应当以什么为中心呢?这当然要根据儿童的环境”。他认为儿童的环境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自然环境——动植物和自然现象;一种是社会环境——个人、家庭、集社、市廛等类的交往。这两种环境是儿童天天接触到的,就以此作为课程的中心。他反对把儿童关在“幼稚监狱”里过呆板的、死气沉沉的生活,主张让儿童与环境有充分的接触。儿童所接触的环境和社会愈广,所得的知识愈丰富,能力的发展也愈充分。在此基础上,陈鹤琴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发展成为活教育的课程论,借以反对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死教育。

课程应实施“整个教学法”。陈鹤琴认为幼稚园的课程乃幼稚生在园的一切之活动。课程不等于科目。大学生的程度高、知识深,非分科不可的。“而幼稚园的分科教学是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是违反儿童的生活和儿童心理的”。他提倡“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因为儿童生活是整个的,教材也应当是整个的、互相连接不可分割的。

课程应当采用游戏式、暗示性、小团体式的教学法。陈鹤琴认为儿童以游戏为生活,儿童总是喜欢游戏的,“凡事当做工作做就是痛苦的,当做游戏做就是快活的”。通过游戏可以发展身体,培养高尚道德,使脑筋敏锐,为休息之灵丹。“幼稚园里的课程很容易游戏化”,所以幼稚园的课程应当采用游戏式的教导法。陈鹤琴又认为儿童好模仿,易受成人的暗示,幼稚园的课程应采用暗示性的教学法,通过语言、文字、图画、动作进行暗示,尤以教师和家长的以身作则最为重要。陈鹤琴还主张多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他认为幼稚生的年龄不齐,智力不同,兴趣不一致,应当区别对待、分组施教,以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幼稚生都能有所长进。以后,陈鹤琴陆续提出比较法、比赛法、替代法、观察法等,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又使儿童的兴趣格外浓厚。他所提倡的多样化的教学法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具有科学性。

课程应当有考查儿童成绩的标准。陈鹤琴认为要回答幼稚园应该教什么,幼稚生做什么,做到什么地步,程度怎样,非得有种种标准不可。考查品行,应当有品行的标准;甄别习惯,应当有习惯标准;检验技能,应当有技能标准;测验知识,应当有知识标准。知道幼稚生的成绩,就可以施行相当的教育,扬长补短,促进儿童发展。陈鹤琴等编制了《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表》,包括卫生习惯,做人的习惯(个人的和社会性的)、生活的技能、游戏运动的技能、表达思想的技能、日用的常识,计185项,开创了我国幼儿教育的评估工作。

陈鹤琴的课程理论产生以后,课程中心制的单元教学遂成为我国20世纪20至40年代幼稚园课程的基本模式,影响遍及全国(直至解放区)。这一改革,使中国的幼儿教育从抄袭外国的宗教色彩中解脱出来,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使课程趋向中国化和科学化,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缩短了我国与国际幼儿教育的差距。

在南京鼓楼幼稚园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陈鹤琴于1927年发表了《我们的主张》十五条:幼稚园是要适应国情的;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凡是儿童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幼稚园的课程以自然、社会为中心;课程既要事先拟定,又得临时变更;要注意儿童的健康;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要特别注重音乐;应有充分而适当的设备;应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法;幼稚生的户外活动要多;多采取小团体的教学法;教师应当是儿童的朋友;教师应当有充分的训练;应当有种种标准,随时考查儿童的成绩。这十五条主张系统阐明了我国学前教育的方向和任务、课程的中心与组织、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师生关系、家园关系以及环境设备等。

陈鹤琴在20世纪的20至30年代,主要从事幼稚园教育的研究,除躬行实践教育研究外,还组织群众性的幼稚教育、儿童教育学术团体,创办《幼稚教育》、《儿童教育》、《小学教师》、《活教育》、《新儿童教育》等刊物,主编幼稚教育丛书、儿童科学丛书,编写了多种幼儿教育书籍、幼稚园教材和儿童读物,如《幼稚教育论文集》、《儿童故事》、《儿童游戏》、《儿童唱歌》、《儿童节奏乐》、《幼稚生新谜语》等。创制了许多教具、玩具和体育、游戏用品,如竹制积木、木偶戏道具等。

创建幼稚师范教育体系

陈鹤琴认为中国化的幼稚教育必须由中国化的幼儿教师来实现。为此,创办独立的专门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学校,是他多年的愿望。1940年,他在江西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他学习陶行知开办晓庄师范的经验,首先要求学生去创造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陈鹤琴主张培养学生具有敬业、乐业、专业、创业的精神,认为只有热爱幼教、喜欢幼教、钻研业务、创造性地工作的人,才能成为出色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他还注意培养学生从事校内外各种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的能力,通过举办识字班等活动,使学生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并为之服务。

陈鹤琴以幼稚师范为中心,向两端发展,建立了从婴儿园、幼稚园、小学到幼稚师范、幼稚师范专科的幼儿教育体系。针对传统师范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学用脱节等弊病,他设计了“学用一致”的幼师教学计划,其课程内容分为精神训练、基本训练、专业训练三项,并充分体现幼师的教学与婴幼园的教育紧密结合的原则。在此期间,他提出了“活教育”思想,经过几年教育实践,逐步整理出“活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三大纲领、十七条教学原则、十三条训育原则等。其三大纲领包括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十七条“活教育的教学原则”集中体现了“活教育”理论的全新的教育观念,可以概括为活动性(做)的原则、儿童主体性原则、教学法的多样性原则、利用活教材的原则,积极鼓励胜于消极制裁的原则、教学相关的民主性原则等。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对传统对“死教育”来说,无疑具有进步性,对幼儿师范教育的理论实践都有指导意义。

继续探索新中国的幼教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陈鹤琴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改造、更新其教育思想,表现在:明确了新中国幼儿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即为祖国培养健全的下一代,实施初步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养。发展了幼儿园的课程论,提出了编制课程的十大原则: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儿童化的、发展连续的、配合形势的、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培养“五爱”公德的、陶冶儿童性情的、培养儿童说话技能的等原则。提出了做人民的幼稚园教师的要求:在政治思想方面,要认识我国的文教建设方针,学习马列主义,热爱祖国、积极参加政治活动等;在业务修养方面,要认识儿童是新中国的幼苗,幼稚园是幼苗的苗床、妇女解放的桥梁、改善家庭教育的助手,要了解和精通幼儿教育业务等;在教学方面,要掌握教学原则和教学技术;在优良品质方面,对人要和蔼可亲、不发脾气、帮助别人,对己要掌握自我批评的武器,不自私,注意健康,对儿童要热爱、公平,对同事必须合作,对工作要有高度热情、富有创造性等。

20世纪50年代初,陈鹤琴被国务院任命为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在这期间,他不仅创立了附属幼儿园——附属幼儿师范学校——幼儿教育系,还建立了儿童教育研究室、儿童玩具研究室以及玩具工厂,由此建立了一套包括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幼儿教育体系。他从20世纪20年代起奋斗了30年的理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短短几年就实现了。20世纪70年代末,88岁高龄的陈鹤琴还对切实开展幼儿教育科学实验以促进全民族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积极的建议,要对作为幼儿教育基础的儿童心理做全面、系统、切实的科学实验:要重视幼儿家庭教育的科学实验,将幼儿的家庭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和推广;对幼儿园的教育应进行系统、深入的科学实验与研究,要办好示范性幼儿园;必须重视和解决幼儿教育玩具、教具的科学实验和制作。这些建议都对以后幼儿教育科学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陈鹤琴毕生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和儿童教育事业,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师范教育,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从婴幼儿到青少年,从正常到特殊儿童,从普及教育到文字改革,他都作了全面、深入、系统的探索和研究,留下了近四百万字的学术研究成果。陈鹤琴不愧是我国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